前纵梁结构及车架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25:47
本技术涉及汽车,特别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架。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市场占比越来越多,而新能源汽车因携带电池包等原因重量往往大于传统燃油汽车,而非承载式车辆对应的车架相比传统燃油车更重;所以若将非承载式结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下,对新能源车辆进行轻量化是必经的过程,而车架结构的优化尤为重要,且车架是汽车结构中的重要的碰撞传力结构,当发生正碰和偏置碰的情况下,车辆前纵梁的结构直接影响乘员舱的侵入量,以及前舱高压部件及电池包的受挤压情况;而现有的前纵梁结构大多结构复杂,且在轻量化过程中无法提供有效帮助。
技术实现思路
1、在现有的车架结构中往往存在结构复杂且无法应用于非承载式车型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架,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2、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板;所述外板套设在所述内板的一侧,与所述内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加强板的一侧抵接在所述内板的第一方向,所述加强板的另一侧抵接在所述外板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不同;所述加强板对所述第一腔体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
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板包括外上侧板、外下侧板和外竖板,所述外上侧板连接在所述外竖板的一侧,所述外下侧板连接在所述外竖板的另一侧;所述内板包括内上侧板、内下侧板和内竖板,所述内上侧板连接在所述内竖板的一侧,所述内下侧板连接在所述内竖板的另一侧;所述外上侧板与所述内上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外下侧板与所述内下侧板固定连接。
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形成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内上侧板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内竖板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连接。
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还包括第三抵接部和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与所述外竖板抵接,所述第四抵接部与所述外下侧板抵接;所述第四抵接部与所述第三抵接部连接。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和所述第三抵接部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上侧板、内上侧板、外竖板和内竖板围合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外下侧板、内下侧板、外竖板和内竖板围合形成有第三腔体。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有第一角度;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抵接部形成有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均为钝角。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的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抵接处通过焊缝连接。
1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架,所述车架至少包括前纵梁,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所述的前纵梁结构。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第一侧前纵梁和第二侧前纵梁,分别设置与所述车架两侧,所述第一侧前纵梁与所述第二侧前纵梁的形状不同。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板,通过外板、内板和加强板三个部件的设置,简化了前纵梁的结构,方便前纵梁减重的优化,外板套设在内板的一侧,与内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加强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且分别与内板和外板抵接,从而提高前纵梁的刚性,并通过加强板对第一腔体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两个腔体的设计提高了前纵梁的抗弯性能,避免在碰撞时发生折断的情况,从而在简化前纵梁的情况下,保证前纵梁的安全性能。
13、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1.一种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板(1)、内板(2)和加强板(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1)包括外上侧板(11)、外下侧板(12)和外竖板(13),所述外上侧板(11)连接在所述外竖板(13)的一侧,所述外下侧板(12)连接在所述外竖板(13)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形成有第一抵接部(31)和第二抵接部(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还包括第三抵接部(33)和第四抵接部(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32)和所述第三抵接部(33)通过连接件(35)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5)与所述第二抵接部形成有第一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与所述外板(1)和所述内板(2)的抵接处通过塞焊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1)与所述内板(2)抵接处通过焊缝(6)连接。
9.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5)至少包括前纵梁,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纵梁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至少包括第一侧前纵梁和第二侧前纵梁,分别设置与所述车架(5)两侧,所述第一侧前纵梁与所述第二侧前纵梁的形状不同。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及车架,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板,通过外板、内板和加强板三个部件的设置,简化了前纵梁的结构,方便前纵梁减重的优化,外板套设在内板的一侧,与内板围合形成第一腔体;加强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且分别与内板和外板抵接,从而提高前纵梁的刚性,并通过加强板对第一腔体进行分割,形成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两个腔体的设计提高了前纵梁的抗弯性能,避免在碰撞时发生折断的情况,从而在简化前纵梁的情况下,保证前纵梁的安全性能。技术研发人员:廖扬扬,段月星,王国峰,周东东,任新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810技术公布日:2024/6/20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75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