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7 10:26:10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元支架,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
背景技术:
1、我国煤矿主要是地下开采,需要在井下开掘大量巷道,采用巷道支护来保持巷道畅通和围岩稳定对煤矿建设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在煤矿进行深度开采时,由于巷道断面会逐渐增大,为了有效防止出现有冲击地压倾向的综采工作面,通常会采用单元式支架对巷道进行支护。在一些煤矿的工作面,在转载机尾部、皮带自移机尾处等,经常采用传统的单体支护,单体支护的支护面小,安全性差,支护强度低,需要架设大量的单体支护,不仅仅增加了劳动强度,还降低了支护速度,难以实施实现综采工作面的高产高效。
3、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支护面积大、支护能力强、横向抗倒能力强且能够纵向自移的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其包括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之间设置有中间横梁;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能够伸缩且竖直设置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下端安装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一立柱上端安装有第一顶梁;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能够伸缩且竖直设置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下端安装有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立柱上端安装有第二顶梁;所述中间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梁铰接,所述中间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梁铰接;其还包括用以移动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的推移组件;所述推移组件包括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座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中间横梁的一端,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中间横梁的另一端;所述中间横梁能够跟随所述第二伸缩杆伸缩。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伸缩杆平行设置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下端安装在同一所述第一底座上;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上端铰接安装在同一所述第一顶梁的下方端面;所述第二伸缩杆平行设置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下端安装在同一所述第二底座上;两个所述第二伸缩杆上端铰接安装在同一所述第二顶梁的下方端面。
5、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横梁通过销轴分别铰接所述第一顶梁和第二顶梁。
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座靠近所述第一伸缩杆一侧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头,所述第一伸缩杆通过所述连接头铰接第二底座;所述连接头具有相互固接的虎口部和凸出部;凸出部开设有第一销孔;所述虎口部设置有第二销孔,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的开设方向垂直;所述凸出部的第一销孔中安装有第一轴体,所述凸出部通过所述第一销孔和第一轴体铰接所述第二底座;所述虎口部的第二销孔中安装有第二轴体,所述虎口部通过所述第二销孔和第二轴体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
7、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其具有以下优点:
8、1.通过设置中间横梁、第一顶梁和第二顶梁增加支护面,通过中间横梁加强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之间的连接,防止倾倒,增加本实用新型的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伸缩使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交替向前移动,以方便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移动到新的位置,避免了需要架设新支护装置,降低了工作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体支护,支护面小、安全性差、支护强度低、架设工作量大的问题。
9、2.中间横梁通过销轴分别铰接第一顶梁和第二顶梁,且在第二底座和第一伸缩杆之间设置连接头,方便拆卸安装,提高安装和拆卸效率。
技术特征:1.一种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之间设置有中间横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平行设置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下端安装在同一所述第一底座上;两个所述第一伸缩杆上端铰接安装在同一所述第一顶梁的下方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横梁通过销轴分别铰接所述第一顶梁和第二顶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座靠近所述第一伸缩杆一侧通过销轴铰接有连接头,所述第一伸缩杆通过所述连接头铰接第二底座;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其包括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之间设置有中间横梁;其还包括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第一伸缩杆铰接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二伸缩杆铰接中间横梁两端。通过设置中间横梁、第一顶梁和第二顶梁增加支护面,通过中间横梁加强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之间的连接,防止倾倒,增加本技术的两架一组式单元支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伸缩使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交替向前移动,以方便第一支架单元和第二支架单元移动到新的位置,降低了工作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单体支护,支护面小、安全性差、支护强度低、架设工作量大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李宾,陈豪凯,任成鹏,皇甫超民,杨禹扩,禹定中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煤机综机设备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3技术公布日:2024/6/20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133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