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工程元件,部件,绝热,紧固件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3:42:28

本发明涉及控制阀。本技术基于在2021年12月13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21-201629号而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1、在车辆搭载有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通过在发热部(例如,发动机或马达等)与散热部(例如,散热器或加热器芯等)之间循环的冷却液来将发热部冷却。在这种冷却系统,通过在将发热部和散热部连接的流路上设有控制阀,控制冷却液的流通。

2、作为上述的控制阀,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构成:具备:外壳,其具有冷却液的流出口;以及有底筒状的转子,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外壳内。在转子的筒部,形成有与转子的旋转相应地使转子的内侧空间与流出口连通的连通口。

3、依据该构成,通过使转子旋转,切换流出口与连通口的连通和截断。流入至控制阀内的冷却液在流入至转子的内侧空间之后,通过处于与连通口连通状态的流出口从控制阀流出。由此,流入至控制阀的冷却液与转子的旋转相应地分配至期望的散热部。

4、另外,该控制阀在流出口进退自如地安装有密封筒,该密封筒的端面滑动自如地抵接于转子的外周面。密封筒被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向转子的外周面方向施力。

5、在该控制阀,通过上述的构成,即使有时转子的筒部因热而膨胀收缩,也能够稳定地进行流出口与连通口的连通和截断。即,在转子的筒部因热而膨胀收缩的情况下,与筒部的外径的变化相应地,密封筒进退位移,与此相伴地维持转子的筒部的外周面与密封筒之间的抵接状态。

6、在先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973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2、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控制阀的转子由设于转子与外壳之间的专用的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另外,在外壳内的转子的径向方向外侧位置,组装有上述的密封筒和施力部件。因此,上述的现有技术的控制阀不仅零件件数多,而且构造变得复杂,在谋求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的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3、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案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谋求零件件数的削减和构造的简化、将装置整体小型化的控制阀。

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5、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的方案。

6、(1):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方案的控制阀具备:外壳,其具有流体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口和流体向外部流出的流出口;以及转子,其具有形成有沿径向方向贯通的连通口的周壁,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容纳于前述外壳的内部,并且,与旋转位置相应地,在通过前述连通口使前述流入口与前述流出口连通的连通状态和利用前述周壁的不具有前述连通口的区域将前述流入口与前述流出口的连通截断的截断状态切换,前述转子的前述周壁具备外径从沿着该转子的旋转轴线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逐渐缩径、并且形成有前述连通口的逐渐缩径面,前述外壳的容纳前述转子的转子容纳部具备转子引导面,该转子引导面向径向方向内侧的凸出量从轴向方向的前述一端侧朝向前述另一端侧逐渐增大,并且,前述径向方向内侧的端面滑动自如地抵接于前述周壁的前述逐渐缩径面,在前述转子引导面的一部分,以面向前述转子的前述逐渐缩径面的方式配置有前述流出口。

7、通过上述的方案,容纳于外壳的转子在逐渐缩径面滑动自如地支撑于外壳侧的转子引导面。在转子引导面,以面向转子的逐渐缩径面的方式配置有流出口,因而流出口与转子的旋转位置相应地通过转子的逐渐缩径面开闭(通过逐渐缩径面上的存在连通口的区域和不存在连通口的区域开闭)。

8、另外,逐渐缩径面和转子引导面全都从轴向方向的相同的一端侧朝向相同的另一端侧向径向方向内侧倾斜或弯曲,因而在转子的周壁的外径因热而膨胀收缩的情况下,与周壁的外径的增减变化相应地,转子在转子引导面上沿轴向方向位移。因此,无论热所导致的周壁的膨胀收缩变化如何,转子的逐渐缩径面都稳定地滑动自如地支撑于转子引导面。因此,能够省略用于使转子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外壳的专用的轴承,并且,能够省略用于使流出口与转子的周壁的连通口连通的密封筒或用于对密封筒向转子的周壁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9、(2):在上述方案(1)中,也可以是,前述逐渐缩径面由外径从轴向方向的前述一端侧朝向前述另一端侧以一定比率逐渐缩径的锥面形成,前述转子引导面由向径向方向内侧的凸出量从轴向方向的前述一端侧朝向前述另一端侧以与前述逐渐缩径面相同的一定比率逐渐增大的锥面形成。

10、在此情况下,逐渐缩径面和转子引导面由以相同角度倾斜的锥面形成,因而即使在转子的周壁因热而膨胀收缩、转子沿轴向方向位移时,也能够使逐渐缩径面和转子引导面以大面积稳定地抵接。

11、(3):在上述方案(1)或(2)中,也可以是,前述转子在前述周壁的轴向方向的前述一端侧设有开口部,并且,轴向方向的前述另一端侧被底壁闭塞,前述开口部与前述流入口连通。

12、在此情况下,如果流体从流入口流入至外壳内,则该流体通过转子的开口部流入至周壁内。此时,转子受到流体的压力而被向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按压,其分力作为将转子的逐渐缩径面向外壳侧的转子引导面推压的推压力起作用。其结果是,在转子的逐渐缩径面被推压至转子引导面的流出口的周缘部、转子的连通口与流出口连通时,抑制流体从流出口的周缘部漏出。另外,在转子的连通口为与流出口非连通状态时,抑制流体向连通口漏出。

13、(4):在上述方案(3)中,也可以是,前述流入口形成于沿着前述周壁的轴向方向延伸至前述开口部内的筒状壁。

14、在此情况下,在流体从流入口流入至转子的周壁内时,该流体流难以直接碰触到周壁的轴向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部或其周边区域部。因此,能够抑制流入至转子的周壁内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15、(5):在上述方案(1)至(4)的任1个中,也可以是,在前述外壳与前述转子之间,配置有对前述转子向轴向方向的前述另一端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16、在此情况下,对转子向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侧施力的施力部件的分力作为将转子的逐渐缩径面向外壳侧的转子引导面推压的力起作用。其结果是,转子引导面的流出口的周缘部被向转子的逐渐缩径面推压,抑制流体在流出口的周缘部漏出。

17、(6):在上述方案(1)至(5)的任1个中,也可以是,前述转子引导面以环绕前述逐渐缩径面的周边区域的方式以环状形成于前述转子容纳部。

18、在此情况下,转子侧的逐渐缩径面的周边区域抵接于环状的转子引导面,因而在转子旋转时等,转子维持于稳定姿势。

19、(7):在上述方案(1)至(5)的任1个中,也可以是,在前述转子容纳部的内周面,设有朝向前述转子的前述逐渐缩径面突出的多个凸台部,各前述凸台部的端面为前述转子引导面,并且,在至少一个前述凸台部的端面配置有前述流出口。

20、在此情况下,仅各凸台部的端面作为转子引导面抵接于转子侧的逐渐缩径面,因而逐渐缩径面与转子引导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转子旋转时的滑动阻力变小,转子的旋转变得更顺畅。

21、(8):在上述方案(7)中,也可以是,多个前述凸台部在前述转子容纳部的内周面沿周向方向等间隔地设置。

22、在此情况下,多个转子引导面在周向方向上均等地抵接于转子的周壁(逐渐缩径面),因而转子的周壁由多个转子引导面稳定地支撑。

23、(8):在上述方案(5)中,也可以是,前述施力部件是螺旋弹簧,在前述螺旋弹簧的前述转子侧的端部,配置有与前述转子的抵接面平坦的弹簧支承部件。

24、在此情况下,施力部件由耐久性高、构造简单的螺旋弹簧构成。螺旋弹簧经由与转子的抵接面平坦的弹簧支承部件抵接于转子,因而能够防止在转子旋转时、螺旋弹簧的端部妨碍转子的旋转,并且能够防止螺旋弹簧的端部将转子的端面弄伤。其结果是,能够得到转子的顺滑旋转,并且还能够将转子的损伤防止于未然。

25、发明的效果

26、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案的转子的周壁的逐渐缩径面和外壳侧的转子引导面全都从轴向方向的相同的一端侧朝向相同的另一端侧向径向方向内侧倾斜或弯曲,在外壳侧的转子引导面,以面向转子侧的逐渐缩径面的方式配置有流出口。因此,能够由外壳侧的转子引导面始终稳定地滑动自如地支撑转子的周壁。另外,转子引导面中的配置流出口的部位的周缘部滑动自如地抵接于转子侧的逐渐缩径面,因而能够省略用于使流出口与转子的周壁的连通口连通的密封筒或用于对密封筒向转子的周壁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27、因此,在采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方案的情况下,能够谋求轴承或密封筒、施力部件等构成零件的削减和构造的简化,将装置整体小型化。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641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