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流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5:48:10
专利名称:混合流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适合汽车应用的风扇和风扇组件。 背景技术:现代车辆,如中型或中型柴油卡车,可以具有相对高的冷却需求。例如,由欧洲和 北美柴油机法令批准的散热要求已经在很大程度对发动机冷却系统提出了不断增加的要 求。不仅要求更多的气流来提供足够的冷却和要求增加的压力来克服散热器和其它热交换 器的限制,而且车辆设计规定和限制冷却系统零件的尺寸。当为了使驾驶员的能见度更好, 希望卡车和施工设备具有低发动机罩时,这种限制属于特别关注的。在不能增加散热器和 其它热交换器的暴露表面积的情况下,通常将它们制造得较厚。较厚(即,较深)的散热器 和其它热交换器减少了诸如风扇和风扇离合器之类的其它冷却系统零件可用的机舱空间。传统上,汽车应用已经采用轴向流风扇以提供冷却流。轴向流风扇通常沿平行于 风扇旋转轴线的方向移动空气。然而,流量要求增加和热交换器变厚的结合在根本上将冷 却系统的限制增加到常规轴向流风扇不再能提供足够的气流的程度。即使采用可以增大的 风扇系统,常规轴向流风扇的相对低的效率导致过大功率牵曳(如,大于或等于发动机功 率的约15% ),这减少了从发动机可用的功率。而且,对于汽车应用,轴向流风扇可能不能 如期望的那样安静地运转,这可能是满足噪声控制的关注点。熟知的是,混流风扇(也即混合流风扇)和径向流风扇(也即离心式风扇)具有 比轴向流风扇更大的效率和流动压力特性,但混流和径向流风扇在大多数车辆发动机舱中 难以包装。为了使效率最佳,径向流风扇通常要求大的涡壳,并且如果在没有这种涡壳的情 况下使用,则具有不能有助于车辆发动机附近的运动的径向排出速度。虽然混流风扇不具 有径向流风扇的这些问题,但沿轴向方向它们通常比引擎罩下应用中可以使用的厚(即, 深)。而且,混流风扇是很复杂的装置。虽然混流风扇的一般概念看起来简单,但使它们适 合满足特定应用的要求所需要的巨大量的实验和设计已经意味着在实践中很少使用它们。发明内容一种用于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引导流体流的风扇组件,包括后板,具有围绕中 心轴线定位的内径部和大致截头圆锥体形外径部;从后板延伸的多个叶片;和环形风扇护 罩,靠近所述多个叶片定位,并构造为与所述多个叶片共同旋转。后板、多个风扇叶片和风 扇护罩形成风扇子组件,并且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20-35%。图1为从前面观看的本发明的风扇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2为从后面观看的图1的风扇装置的透视图。图3为图1和2的风扇装置的正视图。图4为图1-3的风扇装置的侧视图。图5为图1-4的风扇装置的后视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风扇组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7为堆叠的图1-6中的多个风扇装置的剖视图。图8为图1-6的风扇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省略风扇护罩的方 式示出。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的另一可替换实施方式的正视图,以省略风扇护 罩的方式示出。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的又一可替换实施方式的正视图,以省略风扇护 罩的方式示出。图12为风扇组件的选择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的性能数据的图示。虽然上述附图阐述了本发明的数个实施方式,但如在讨论中注意到的那样,其它 实施方式也是可以预期的。在所有的情况中,本公开以代表性且非限制的方式提出了本发 明。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出落入本发明范围和原理之内的多种其它修改和 实施方式。附图可以不按比例绘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要求于2008年2月22日递交的名称为“高效混合流风扇”的美国临时专 利申请No. 61/066,692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参考将其全部内容结合到本发明中。通常,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准混(或混合)流风扇(在此通常简单地称为混流风 扇),其使得能够响应于旋转输入产生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即,在相对于轴向方向的0 和90°之间的某处)的流体流。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风扇具有约为总风扇直径的20-35% 的总深度(即,厚度或宽度)。本发明的风扇可以用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优选在从约0. 04至 0. 08的风扇节流系数范围内运转时,其中节流系数定义为速度压力与总压力之比,速度压 力的计算基于等于气流除以风扇轴向投影面积所得结果的表面速度。本发明的风扇提供了多种优点和好处。例如,该风扇为发动机冷却提供了相对高 的气流和相对高的压力风扇。然而,为了用于汽车和其它发动机冷却应用,风扇的结构通 常受到几个限制。风扇优选应当以与现有轴向流风扇相同的方式(如,皮带传动或曲轴安 装)安装在发动机前面。而且,风扇应当允许使用粘性风扇离合器(也称为粘性风扇驱动 装置),这是一种允许进行风扇的速度控制和帮助将风扇与曲轴扭转振动隔离的装置。风扇 的全径优选应当比得上现有的轴向流风扇。风扇的厚度(即,轴向深度)理想的是应当比 得上现有的轴向流风扇,或者尽可能地薄(即,轴向窄),因为通常难以或不可能分配附加 的发动机舱空间。风扇的入口直径优选应当尽可能大,以避免在散热器或其它热交换器的 中间出现可能导致有害的气流分层通过散热器和热交换器芯体的高的高速气流。从风扇排 出的气流优选应当具有轴向分量,以帮助引导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并使它们经过发动机。风 扇的静态效应应当尽可能高,优选大于50%,以最大化有用功可利用的发动机功率。由风扇 产生的噪声应当尽可能低,优选声音不大于以较次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运转的现有轴向流风 扇的声音。而且,至风扇的入口和散热器或热交换器之间的接口(即,罩盖)应当适应由发 动机摇摆和机座扭曲引起的两种运动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由普通装配线程序可实现的结构制成。上述限制中的数个看起来是相互排斥的。风扇的入口直径是一种这样的例子。通 常,在径向流(或离心式)风扇中,更大的压力产生是通过减小叶片内径与叶片外径之比实 现的,因此使风扇叶片沿径向方向较长。然而,这样做减少了风扇的轴向进口面积,增加了 进口速度。由于车辆散热器(或其它热交换器)和风扇之间的间距通常较短,这种直接在 风扇前面流动的高速流体将可能在散热器(或其它热交换器)的角部中产生不希望的“死 区”,从而降低了总的热交换效率。类似地,径向流(或离心式)风扇中的大气流通常是通 过增加风扇的轴向深度实现的,这是引擎罩下发动机冷却应用不可用的选项。因此,在本发 明的风扇设计中必要的是产生具有在大量限制下产生适当有效的风扇的设计参数的风扇。 通常,本发明的风扇倾向于展现相对大的气流和静态效率特性,同时还满足上述限制。图1-5图示了风扇装置20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同视图。图1为从前面观看的风 扇装置20的透视图,图2为从后面观看的风扇装置20的透视图。图3-5分别为风扇装置 20的正视图、侧视图和后视图。如图1-5所示,风扇装置20包括后板22、多个叶片24(也 称为机翼)和设置为围绕中心线Q旋转的风扇护罩26。后板22、叶片24和风扇护罩26共 同称为风扇子组件。如图3中的箭头28所示,图示的风扇装置20构造为沿顺时针方向旋 转,但应当理解,在可替换实施方式中,风扇装置20可以构造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风扇装置20连接至合适的离合 器(未示出),如在PCT公开申请No. WO 2007/016497A1中披露的类型的粘性离合器,并依 次可操作地连接至发动机(未示出)。离合器通常采用螺钉或其它适合的连接装置可拆卸 地固定至风扇装置20的后板22。发动机和离合器可以以目标速度选择性地使风扇装置20 旋转,风扇装置20移动空气,以帮助冷却发动机。在典型的应用中,风扇装置20定位在散 热器和/或其它热交换器(未示出)和发动机之间,风扇运转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发动机,并 移动空气通过散热器(和/或其它热交换器),以进一步提供冷却。图6为包括风扇装置20和入口护罩32的风扇组件3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为了简 单起见,在图6中仅图示了风扇组件30的一个叶片24。由风扇组件30在运转期间产生的 流体流由箭头33图示,其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即,沿相对于中心线Q的0和90°之间 的方向)流出风扇装置20。应当注意到,由风扇装置20产生的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的气 流对引擎罩下汽车应用特别有用。相比于用于引擎罩下冷却应用的纯轴向或径向气流,通 常更期望这种混合气流定向,因为它倾向于引导气流围绕并经过发动机用于更好地冷却。后板22包括大致平坦的内径(ID)部(也称为轮毂)34和圆截锥体外径(OD)部 36。ID部34设置为大致垂直于风扇装置20的中心线Q。金属盘38 (如,由钢、铝等制成) 可选地在中心线Q处结合在ID部34中,以提供用于将风扇装置20连接至离合器或其它旋 转输入源(未示出)的相对刚性的结构。一个或多个开口可选地设置在中心线Q处或附 近的ID部34中的金属盘38中,以便于连接至离合器或其它旋转输入源。ID部34足够大, 以适合连接至离合器。现有技术的混流风扇倾向于具有太小而不能安装至传统汽车风扇离 合器的ID部。OD部36直接靠近ID部34并从ID部34径向地向外定位。OD部36以相对 于中心线Q的角度Q1设置。通常,气流33流出风扇装置20的出口角等于角度θ1()在图 示的实施方式中,OD部36延伸至风扇组件20的周边(即,圆周)。后板22具有半径R1,其 限定了对应的全径0:D1。对于通用应用,直径0D1的值的范围为从约450mm至约750mm,但将会理解,当期望用于特定应用时,直径0D1基本上可以具有大于零的任何值。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凹槽39形成在后板22的后侧,对应于并与每个叶片24对 齐。凹槽39降低后板22的厚度和风扇装置20的总质量。凹槽39是可选的,并且通常仅 在后板22和叶片24在制造期间一体地模制时存在。当后板22被注射模制时,凹槽39还 帮助避免缩痕,这是由于冷却期间体积收缩出现的模塑缺陷。以下进一步讨论风扇装置20 的制造。环形肋40大致在与叶片24相对的后板22的后侧处从后板22轴向延伸(参见图 2、5和6)。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环形肋40大致在后板22的周边和ID部34之间的位置 处从后板22的OD部36轴向地延伸。而且,环形肋40相对于后板22的周边轴向地凹陷。 合适数量的角撑板42 (如,8个)设置在环形肋40和后板22之间,以提供结构支撑。在图 示的实施方式中,角撑板42沿圆周方向相互间隔开,并位于环形肋40的OD面。平衡重量 (未示出)可选地连接至环形肋40,以在运转期间帮助平衡风扇装置20。在一种实施方式 中,熟知结构的平衡重量胶着地固定在环形肋40的ID面处,以便环形肋40在风扇运转期 间帮助径向限制重量。环形肋40还可以使风扇装置20的刚性增加。图7为处于堆叠的3个风扇装置20、20’和20”的剖视图。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 以将任何数量的风扇装置20、20’和20”堆叠在一起。如图7所示,风扇装置20、20’和20” 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并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标明,但用于风扇装置20’的零件的附 图标记带有上标,用于风扇装置20”带有双上标。当堆叠时,风扇装置20’和20”的风扇护 罩26,和26”延伸到由相邻的风扇装置20或20’的肋部40和40’与后板22和22,的OD 部36和36’限定的凹处。而且,风扇装置20和20’的肋部40和40,从相邻的扇装置20, 或20”的风扇护罩26’和26”上径向向内定位,并且后板22和22’接触相邻的风扇护罩 26’或26”。以这种方式,风扇装置20、20’和20”在堆叠中可以相对容易地对准,用于存储 或运输,并且这种堆叠是相对紧凑的,并足够稳定以抵抗翻倒。这种堆叠可以可选地放置在 任何适合的容器(未示出)中,用于储存或运输。再次转向图1-6,风扇护罩26固定至与后板22相对的每个叶片24,并且在运转期 间随风扇装置20 —起旋转。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风扇护罩26具有大致环形形状,并且至 少部分地弯曲成环形、缩扩(converging-diverging)结构。风扇护罩26的ID部弯曲远离 后板22。风扇护罩26大体上固定至叶片24的OD部。如图6所示,风扇护罩26限定投影 宽度PWs(在风扇护罩26的轴向前、后区域之间测量的)和进口半径R2(在风扇护罩26的 中心线Q和径向向内区域之间测量的),半径R2限定了对应的直径0D2。在示例性实施方 式中,直径0:D2约为直径0D1的8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投影宽度PWJ々为直径0Dl的 12%。风扇护罩26的OD部以相对于中心线Q的角度θ2定向。叶片24从后板22的OD部36延伸至风扇护罩26。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了 总共16个叶片24,但在可替换实施方式中,叶片24的数量可以改变(如,总共18个叶片 24等等)。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叶片24限定了以相对于后板22的OD部36成角度 θ 3定向的前缘44和基本上平行于中心线Q设置的后缘46。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 叶片24的相对的压力和吸入侧在前缘44和后缘46之间延伸。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叶片 24的前缘44未连接至风扇护罩26。叶片24的前缘44共同限定了围绕中心线Q的半径 R3,其对应于叶片内径0:D3。由于叶片24沿着后板22的截头圆锥体形OD部36延伸,则叶片24的前缘44的径向位置影响风扇装置22沿轴向方向的质心。通常期望的是将质心设 置在轴向中间位置,以在运转期间更好地平衡风扇装置20,特别是相对于风扇装置20可以 安装到其上的离合器的轴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ID部34大致上与风扇装置20的质心对 准(如,沿轴向方向相对于质心在约+/-2%的全径0D1的范围内)。而且,每个叶片限定 了进口角^和出口角βΕ(参见图3)。每个叶片24的进口角限定在前缘44处的切线 和在前缘44处的叶片平均厚度线之间。出口角β Ε限定在后缘46处的切线和在后缘46处 的叶片24的平均厚度线之间。每个叶片24以相对于垂直于后板22的OD部36的线(即, 平行于中心线Q的线)的倾角α τ定向(参见图4)。叶片24沿一个方向倾斜到在图3中 由箭头28表示的风扇装置20的旋转方向。应当注意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叶片24基本 上可以以等于零的倾角α τ轴向定向。图1-6中示出的风扇装置20的实施方式中的叶片24构造成向后倾斜的结构。本 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作为进口角^和出口角βΕ之间的关系的函数,风扇叶片可以 构造成向后弯曲的、向后倾斜的、径向(或准径向)倾斜、向前弯曲和径向叶片结构。在多 种可替换实施方式中,利用任何期望结构的叶片(如,参见图9和10)。而且,如果由箭头 28表示的目标旋转方向改变(即,从顺时针改变为逆时针),用于特定结构的叶片24的配 置将反转(即,作为镜像)。如图6,经向(meridional)流线48投射在图示的叶片24上。经向流线48由两个 相邻叶片24之间的后板22和风扇护罩26之间的流体的体积中心或中点限定,从叶片24 的前缘44处的进口至叶片24的后缘46处的出口。经向流线48大体为曲线或弧线,其与 由箭头33图示的流体流相关。每个叶片24具有沿其各个投影经向流线48限定的经向长 度。叶片总长度LBt。t定义为通过将风扇装置20的每个叶片24的经向长度加在一起获得的 累计长度。叶片总长度Lettrt受风扇装置20包括的叶片24的数量以及各个叶片24的尺寸 的影响。风扇装置20限定了沿轴向方向的投影宽度PWf (S卩,总深度或厚度)。在图示的实 施方式中,投影宽度PWf限定在风扇护罩26的轴向前侧区域和后板22的OD部36的轴向 后侧区域之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风扇装置20的全径0 Dl约为550mm,风扇装置20的投 影宽度PWf约为165mm。虽然风扇装置20通常比常规轴向流风扇厚(即,轴向方向深),但 风扇装置20可以仅具有相对于常规轴向流风扇厚度的约180-200%的厚度,相比约为现有 技术混流风扇厚度的250%,约为现有技术径向流风扇厚度的300%。入口护罩32为靠近风扇装置20定位的环形构件,并包括至少部分地弯曲成环形 结构的ID部50。入口护罩32限定了大于下游开口的上游开口。典型地,入口护罩32可旋 转地固定,并且在引擎罩下应用中可以固定至发动机、散热器或其它热交换器、车架等。入 口护罩在ID部50的径向向内区域处限定了半径R4,半径R4对应于直径0 D4。在图示的实 施方式中,入口护罩32的ID部50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风扇护罩26的上游部分内,并从风 扇护罩26的轴向前侧区域向后延伸。换句话说,轴向重叠形成在风扇护罩26和入口护罩 32之间。大致径向的间隙存在于风扇护罩26和入口护罩32之间,在引擎罩下应用中,允许 这些部件之间的由发动机摇摆、车架扭曲、振动或其它运动引起的相对运动。在运转期间, 沿箭头33方向的流体流穿过入口护罩32的中间开口,到达风扇装置20。入口护罩32可以 帮助将来自散热器或其它热交换器的气流引导至风扇装置20。而且,通过风扇护罩26和入口护罩32之间的大致径向的间隙,一些其它流体流可以到达风扇装置20。当期望用于特定应用时,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20的结构可以改变。表1为风扇 装置20的参数提供了三种可行的范围。表1中给出的值都是近似的。还应当注意到,表1 中的值仅仅以举例且非限制的方式设置。而且,表1应当解释为允许独立地选择各个参数。 例如,一个参数可以从“第一范围”栏选择,另一参数可以从“第二范围”栏选择,等等。表 1.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引导流体流的风扇组件,该组件包括后板,具有围绕中心轴线定位的内径部和大致截头圆锥体形外径部;从后板延伸的多个叶片;和环形风扇护罩,靠近所述多个叶片定位,并构造为与所述多个叶片共同旋转,其中,后板、所述多个风扇叶片和风扇护罩形成风扇子组件,其中,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20 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 径的 25-3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 径的 28-3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由后板的外径部限定的出口角以相对于所 述轴线的约65-80°的角度定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出口角以相对于所述轴线的约67-75° 的角度定向。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出口角以相对于所述轴线的约 68-70.5°的角度定向。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进口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80-9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进口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82-88%。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进口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84-86%。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进口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85%。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进口角约为 15-30°,并且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出口角约为40-90°。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进口角约为 18-28°,并且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出口角约为50-80°。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进口角约为 20-25°,并且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出口角约为55-7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叶片总长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450-550%。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叶片总长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480-520%。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 径的 50-75%。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 全径的55-70%。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58-65%。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等距离间隔开并连接至后板 的外径部。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至少与后板的 外径部一体地形成。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机械固定至后板。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与风扇护罩一 体地形成。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机械固定至风扇护罩。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后板的内径部基本上是平坦的。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后板的内径部包括金属材料。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后板的外径部包括聚合物材料。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后板的内径部包括金属材料,并且其中后 板的外径部在内径部上包覆成型。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包括聚合物材料。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护罩包括聚合物材料。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还包括靠近风扇护罩定位的环形入口护罩,其中所述入口护罩可旋转地固定。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入口护罩包括限定进口和出口的壁, 并且其中进口具有比出口小的直径。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壁具有弓形截面形状。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后板的内径部近似轴向定位在风扇子组件 的质心处。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具有向前弯曲结构。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具有向后弯曲结构。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具有向后倾斜结构。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由后板的外径部限定的出口角以相对 于所述轴线的近似65-80°的角度定向,其中风扇进口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80-90%,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进口角约为15-30°,其中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 个的出口角约为40-90°,其中叶片总长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450-550%,并且其中 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50-75%。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倾角在约0-15°的范围内。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倾角在约3-10°的范围内。4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倾角在约4-6°的范围内。4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还包括嵌条,连接至所述多个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和环形风扇护罩之间。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组件,还包括定位在后板的大致截头圆锥体形的外径部处的至少部分轴向延伸的环形肋。43.一种用于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引导流体流的风扇组件,该组件包括 后板,具有围绕中心轴线定位的内径部和大致截头圆锥体形外径部;从后板延伸的多个叶片;和环形风扇护罩,靠近所述多个叶片定位,并构造为与所述多个叶片共同旋转,其中后 板、所述多个风扇叶片和风扇护罩形成风扇子组件,其中叶片总长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480-520%。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 全径的50-75%。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 全径的20-35%。46.一种用于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引导流体流的风扇组件,该组件包括 后板,具有围绕中心轴线定位的内径部和大致截头圆锥体形外径部;从后板延伸的多个叶片;和环形风扇护罩,靠近所述多个叶片定位,并构造为与所述多个叶片共同旋转,其中后 板、所述多个风扇叶片和风扇护罩形成风扇子组件,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50-75%。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叶片总长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 480-520%。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风扇组件,其中,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 全径的20-35%。49.一种用于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引导流体流的风扇组件,该组件包括 后板,具有围绕中心轴线定位的内径部和大致截头圆锥体形外径部; 环形风扇护罩;和在后板和风扇护罩之间延伸的多个叶片,其中后板、所述多个风扇叶片和风扇护罩形成风扇子组件,其中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20-35%,其中由后板的外径部限定的出口角以相对于所述轴线的近似65-80°的角度定向,其中风扇进口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80-90%,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进口角约为15-30°,其中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的出口角约为40-90°,其中叶片总长度约为风扇子组 件的全径的450-550%,并且其中所述多个叶片的内径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50-75%。全文摘要一种用于沿混合径向和轴向方向引导流体流的风扇组件,该组件包括后板,具有围绕中心轴线(CL)定位的内径部和大致截头圆锥体形外径部;从后板延伸的多个叶片;和环形风扇护罩,靠近多个叶片定位,并构造为与多个叶片共同旋转。后板、多个风扇叶片和风扇护罩形成风扇子组件,并且风扇子组件的总深度约为风扇子组件的全径的20-35%。文档编号F04D29/44GK101970884SQ200980105754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2日发明者凯文·M·卡希尔, 尤金·埃尔文·威廉斯, 胡尚·迪达德 申请人:霍顿公司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715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