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6:55

1.本技术涉及手表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背景技术:2.手表在制造过程中,当操作人员将手表内部器件安装完成后,需要操作人员将表盖安装在手表上以保护手表内部机构。3.传统安装表盖的方式为人工压合,相关技术中,操作人员将表体以及表盘放置在压合装置上,然后操作人员旋转操作杆使得压块对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费时费力,工序自动化程度较低。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提高表盖压合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手表的固定槽,所述机架上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第一滑座,所述滑轨与所述第一滑座滑动连接,所述机架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上竖直设置有压合杆,所述压合杆上滑动穿设有限制杆,所述限制杆远离所述压合杆的端部与第一套筒固定连接,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压合杆沿竖直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工作台沿所述滑轨长度方向运动的控制组件。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将需要进行表盖压合的表体放置在固定槽内,控制组件控制工作台沿滑轨长度方向运动,同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压合杆对固定槽上的表盖进行压合,压合完成后控制组件再次驱动工作台返回,如此往复,与操作人员采用手工压合的方式相比,控制组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的设置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表盖压合工作的自动化程度。7.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以及往复丝杆,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电机竖直设置且输出端向下,所述往复丝杆一端穿入所述第一套筒上,所述往复丝杆与所述第一套筒转动连接,所述往复丝杆另一端穿入所述压合杆内,所述往复丝杆与所述压合杆螺纹配合,所述往复丝杆位于所述第一套筒内的端部上固定套设有第一冠齿轮,所述机架上滑动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上穿设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上固定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二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一端穿入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第一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内的端部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冠齿轮,所述第一旋转轴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其与所述电机输出端的限位组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冠齿轮与所述第二冠齿轮相互啮合的联动组件。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启动电机,联动组件使得第一冠齿轮与第二冠齿轮相互啮合,电机通过限位组件驱动第一旋转轴转动,第一旋转轴转动使得第二冠齿轮转动,第二冠齿轮转动使得第一冠齿轮转动,第一冠齿轮转动使得往复丝杆转动,往复丝杆转动使得压合杆沿竖直方向运动,对工作台上的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9.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控制板、连接杆以及抵接柱,所述控制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控制板竖直设置,所述控制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回复弹簧,所述第一回复弹簧远离所述控制板的端部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板顶端抵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控制板相互靠近的端部均设置有斜面,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回复弹簧,所述第二回复弹簧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抵接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板底端,所述抵接柱与所述工作台抵接,所述第二套筒上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上滑动套设有卡环,所述卡环远离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台沿滑轨方向移动时,工作台与抵接柱抵接并推动抵接柱移动,抵接柱移动使得控制板移动,控制板移动压缩第一回复弹簧,同时控制板顶端斜面远离连接杆,连接杆在失去控制板的支撑后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连接杆下移使得第二套筒下移,限位环与卡环能够限制第二套筒的下降方向以及下降距离,第二套筒下移使得第一旋转轴下移,第一旋转轴下降使得第二冠齿轮与第一冠齿轮相互啮合,第一冠齿轮跟随第二冠齿轮转动,第一冠齿轮转动使得往复丝杆转动,往复丝杆转动使得压合杆沿竖直方向运动,对工作台上的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11.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控制管,所述第一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与所述控制管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穿入所述控制管,所述电机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管滑动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控制管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限位块滑移配合的限位槽。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套筒下降时,控制管、限位块以及限位槽的设置可以使第一旋转轴远离电机输出端之后也能够受到电机的驱动作用。13.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驱动杆、第一齿条以及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驱动杆竖直设置,所述驱动杆底端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顶端与第一齿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直齿轮相互啮合。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启动电机,电机驱动第一直齿轮转动,第一直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齿条移动,第一齿条移动使得驱动杆沿水平方向移动,驱动杆移动使得工作台沿滑轨移动,工作台移动并与抵接柱抵接,抵接柱移动使得控制板移动,控制板移动压缩第一回复弹簧,同时控制板顶端斜面远离连接杆,连接杆在失去控制板的支撑后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连接杆下移使得第二套筒下移,限位环与卡环能够限制第二套筒的下降方向以及下降距离,第二套筒下移使得第一旋转轴下移,第一旋转轴下降使得第二冠齿轮与第一冠齿轮相互啮合,第一冠齿轮跟随第二冠齿轮转动,第一冠齿轮转动使得往复丝杆转动,往复丝杆转动使得压合杆沿竖直方向运动,对工作台上的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15.优选地,所述第一齿条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斜齿,所述第一齿条上开设有若干用于与所述斜齿滑移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斜齿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回复弹簧,所述第三回复弹簧远离所述斜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端壁固定连接。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机驱动第一直齿轮转动使得工作台移动到工作位置后,此时控制板移动,第二套筒下降,第二冠齿轮与第一冠齿轮啮合,往复丝杆转动并推动压合杆对表体以及表盖进行压合,由于第一齿条移动使得第一直齿轮与斜齿接触,在斜齿作用下,第一直齿轮对斜齿进行挤压,使得第三回复弹簧压缩,第一直齿轮并不能驱动第一齿条移动,压合工作完成后,电机反向转动,此时第一直齿轮反向转动,第一直齿轮此时能够驱动第一齿条反向移动,第一齿条反向移动使得工作台向初始位置移动,此时控制板在第一回复弹簧的作用下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控制板在回到初始位置过程中重新推动连接杆上升,连接杆上升使得第二套筒上升,第二套筒上升使得第一旋转轴回到初始位置,一次打孔工作完成。17.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穿设有若干夹持杆,若干所述夹持杆绕所述固定槽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所述夹持杆上固定套设有橡胶套,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夹持杆滑移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控制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杆沿所述第二滑槽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组件。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组件驱动夹持杆夹持表体以及表盖,防止表体以及表盖在压合过程中发生晃动,进而影响压合效果。19.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齿条、第三齿条以及第二直齿轮,所述夹持杆位于所述工作台内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滑动座,所述工作台内开设有用于与所述滑动座滑移配合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三滑槽相连通,所述第三齿条与所述滑动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槽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直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上,所述第二直齿轮与所述第三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条固定连接于所述控制板靠近所述工作台的侧壁上,所述工作台内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二齿条滑移配合的长槽,所述长槽与所述第三滑槽相连通,所述第二齿条远离所述控制板的端部穿过所述长槽,所述第二齿条穿过所述长槽内的端部穿入所述第三滑槽并与所述第二直齿轮相互啮合。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机通过第一直齿轮驱动第一齿条移动,工作台同时移动时,工作台向第二齿条方向运动,第二齿条进入第三滑槽并与第二直齿轮相互啮合,工作台继续移动,第二齿条驱动第二直齿轮转动,第二直齿轮转动使得第三齿条移动,第三齿条移动使得滑动座移动,滑动座移动使得夹持杆向表体方向移动并对表体进行夹持,防止表体晃动。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操作人员将需要进行表盖压合的表体放置在固定槽内,控制组件控制工作台沿滑轨长度方向运动,同时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压合杆对固定槽上的表盖进行压合,压合完成后控制组件再次驱动工作台返回,如此往复,与操作人员采用手工压合的方式相比,控制组件以及第一驱动组件的设置可以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表盖压合工作的自动化程度;2.操作人员启动电机,电机驱动第一直齿轮转动,第一直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齿条移动,第一齿条移动使得驱动杆沿水平方向移动,驱动杆移动使得工作台沿滑轨移动,工作台移动并与抵接柱抵接,抵接柱移动使得控制板移动,控制板移动压缩第一回复弹簧,同时控制板顶端斜面远离连接杆,连接杆在失去控制板的支撑后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连接杆下移使得第二套筒下移,限位环与卡环能够限制第二套筒的下降方向以及下降距离,第二套筒下移使得第一旋转轴下移,第一旋转轴下降使得第二冠齿轮与第一冠齿轮相互啮合,第一冠齿轮跟随第二冠齿轮转动,第一冠齿轮转动使得往复丝杆转动,往复丝杆转动使得压合杆沿竖直方向运动,对工作台上的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3.在电机通过第一直齿轮驱动第一齿条移动,工作台同时移动时,工作台向第二齿条方向运动,第二齿条进入第三滑槽并与第二直齿轮相互啮合,工作台继续移动,第二齿条驱动第二直齿轮转动,第二直齿轮转动使得第三齿条移动,第三齿条移动使得滑动座移动,滑动座移动使得夹持杆向表体方向移动并对表体进行夹持,防止表体晃动。附图说明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24.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联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26.图5是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27.图6是图4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28.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工作台;111、固定槽;12、滑轨;121、第一滑座;122、第二滑座;13、第一套筒;131、卡环;132、第一圆槽;133、容纳槽;14、压合杆;141、限制杆;2、第一驱动组件;21、电机;22、往复丝杆;23、第一冠齿轮;24、第二套筒;241、第一旋转轴;242、轴承;243、限位环;244、第二圆槽;25、第二冠齿轮;3、联动组件;31、控制板;311、第一回复弹簧;32、连接杆;321、第二回复弹簧;33、抵接柱;34、控制管;341、限位块;342、限位槽;4、控制组件;41、驱动杆;42、第一齿条;421、斜齿;422、第一滑槽;423、第三回复弹簧;43、第一直齿轮;5、第二驱动组件;51、夹持杆;511、橡胶套;512、第二滑槽;52、第二齿条;521、长槽;53、第三齿条;54、第二直齿轮;55、滑动座;551、第三滑槽;56、第二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29.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参照图1,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包括机架1以及工作台11。31.参照图1以及图2,机架1以及工作台11水平设置,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滑轨12,工作台1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座121,第一滑座121与滑轨12滑动连接,工作台11顶面上开设有固定槽111,固定槽111截面为圆形,固定槽111位于工作台11顶面中部。机架1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2,第一驱动组件2包括电机21以及往复丝杆22,电机21与机架1固定连接,电机21竖直设置且输出端竖直向下,往复丝杆22与电机21输出端位于同一竖直方向上。32.参照图2,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13,第一套筒13竖直设置,第一套筒13位于电机21正下方。往复丝杆22一端穿入第一套筒13内,往复丝杆22与的第一套筒13转动连接。第一套筒13顶端内开设有第一圆槽132,第一圆槽132截面为圆形,第一圆槽132往复丝杆22位于第一圆槽132内端部固定套设有第一冠齿轮23。往复丝杆22底端穿出第一套筒13外,往复丝杆22位于第一套筒13外的端部套设有压合杆14,压合杆14与往复丝杆22螺纹连接,压合杆14靠近第一套筒13的端部穿设有限制杆141,限制杆141与压合杆14滑动连接,限制杆141远离压合杆14的端部与第一套筒13底端固定连接。33.参照图2以及图3,机架1上设置有第二套筒24,第二套筒24竖直设置,第二套筒24位于电机21与第一套筒13之间。第二套筒24内穿设有第一旋转轴241,第一旋转轴241上固定套设有轴承242,轴承242与第二套筒24固定连接。第二套筒24底端开设有第二圆槽244,第二圆槽244与第一圆槽132相连通,第一旋转轴241穿入第二圆槽244,第一旋转轴241位于第二圆槽244内的端部固定套设有第二冠齿轮25,第二冠齿轮25与第二圆槽244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二套筒24靠近第一套筒13的端部上固定套设有限位环243,第一套筒13靠近第二套筒24的端部上固定套设有卡环131,卡环131内开设有容纳槽133,第二圆槽244以及第一圆槽132均与容纳槽133相连通,限位环243穿入容纳槽133内并与容纳槽133内侧壁抵接。34.参照图2以及图3,电机21输出端上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控制管34。控制管34竖直设置,控制管34与第一旋转轴241顶端固定连接,电机21输出端穿入控制管34远离第一旋转轴241的端部,电机21输出端与控制管34滑动连接。电机21输出端位于控制管34内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41,控制管34内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限位槽342,限位槽342截面为矩形,限位块341与限位槽342内侧壁滑移配合。35.参照图4,机架1上设置有联动组件3,联动组件3包括控制板31、连接杆32以及抵接柱33。控制板31竖直设置,控制板31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座122,第二滑座122与滑轨12滑动连接。抵接柱33固定连接于控制板31底端靠近工作台11的侧壁上,抵接柱33与工作台11抵接。控制板31远离抵接柱33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回复弹簧311,第一回复弹簧311远离控制板31的端部与机架1固定连接。连接杆32水平设置,连接杆32由横向段以及竖向段一体成型。连接杆32横向段与第二套筒24靠近控制板31的侧壁固定连接,连接杆32横向段顶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回复弹簧321,第二回复弹簧321远离连接杆32横向段的端部与机架1固定连接。连接杆32竖向段与控制板31顶端抵接,连接杆32竖向段与控制板31相互靠近的端部上均设置有斜面。36.参照图4以及图5,工作台11上设置有控制组件4,控制组件4包括驱动杆41、第一齿条42以及第一直齿轮43。驱动杆41竖直设置,驱动杆41底端与工作台11固定连接,驱动杆41顶端与第一齿条42固定连接。第一直齿轮43固定套设于电机21输出端,第一齿条42与第一直齿轮43相互啮合。第一齿条42靠近驱动杆41的端部上转动连接有若干斜齿421,第一齿条42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滑槽422,斜齿421与第一滑槽422内侧壁滑移配合,斜齿421与第一滑槽422一一对应。斜齿421靠近第一滑槽422的端部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回复弹簧423,第三回复弹簧423远离斜齿421的端部与第一滑槽422内端壁固定连接。37.参照图4,操作人员启动电机21,电机21驱动第一直齿轮43转动,第一直齿轮43转动使得第一齿条42移动,第一齿条42移动使得驱动杆41沿水平方向移动,驱动杆41移动使得工作台11沿滑轨12移动,工作台11移动并与抵接柱33抵接,抵接柱33移动使得控制板31移动,控制板31移动压缩第一回复弹簧311,同时控制板31顶端斜面远离连接杆32,连接杆32在失去控制板31的支撑后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连接杆32下移使得第二套筒24下移。38.参照图2,限位环243与卡环131能够限制第二套筒24的下降方向以及下降距离,第二套筒24下移使得第一旋转轴241下移,第一旋转轴241下降使得第二冠齿轮25与第一冠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一冠齿轮23跟随第二冠齿轮25转动,第一冠齿轮23转动使得往复丝杆22转动,往复丝杆22转动使得压合杆14沿竖直方向运动,对工作台11上的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39.参照图4以及图5,在斜齿421作用下,第一直齿轮43对斜齿421进行挤压,使得第三回复弹簧423压缩,此时第一直齿轮43并不能驱动第一齿条42移动,压合工作完成后,使电机21反向转动,此时第一直齿轮43反向转动,第一直齿轮43此时能够驱动第一齿条42反向移动,第一齿条42反向移动使得工作台11向初始位置移动,此时控制板31在第一回复弹簧311的作用下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控制板31在回到初始位置过程中重新推动连接杆32上升,连接杆32上升使得第二套筒24上升,第二套筒24上升使得控制管34回到初始位置,一次打孔工作完成。40.参照图6,工作台11上穿设有若干夹持杆51,夹持杆51设置有四个,夹持杆51绕固定槽111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工作台11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第二滑槽512,第二滑槽512设置有四个,第二滑槽512绕固定槽111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夹持杆51与第二滑槽512内侧壁滑移配合。工作台11内部开设有第三滑槽551,第三滑槽551与第二滑槽512相连通,夹持杆51穿入第三滑槽551内,夹持杆51位于第三滑槽551内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座55,滑动座55设置有两个,滑动座55沿工作台11轴线对应设置。滑动座55与第三滑槽551内侧壁滑移配合,两个夹持杆51固定在一个滑动座55两端,夹持杆51远离滑动座55的端部上固定套设有橡胶套511。41.参照图4以及图6,工作台11内设置有第二驱动组件5,第二驱动组件5包括第二齿条52、第三齿条53以及第二直齿轮54。第三齿条53设置有两个,第三齿条53水平设置,一个第三齿条53与一个滑动座55固定连接,两个第三齿条53沿工作台11轴线对称设置。第三滑槽551内侧壁上穿设有第二旋转轴56,第二旋转轴56与第三滑槽551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二直齿轮54固定套设于第二旋转轴56上,两个第三齿条53均与第二直齿轮54相互啮合。第二齿条52固定连接于控制板31靠近工作台11的侧壁上,工作台11靠近控制板31的端部内开设有长槽521,长槽521截面为矩形,长槽521与第三滑槽551相连通,第二齿条52与长槽521内侧壁滑移配合。第二齿条52穿过长槽521与第二直齿轮54相互啮合。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手表表盖压合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将需要压合的表盖以及表体放置在固定槽111内,操作人员启动电机21,电机21驱动第一直齿轮43转动,第一直齿轮43转动使得第一齿条42移动,第一齿条42移动使得驱动杆41沿水平方向移动,驱动杆41移动使得工作台11沿滑轨12移动,在工作台11向第二齿条52方向运动过程中,第二齿条52进入依次进入长槽521与第三滑槽551并与第二直齿轮54相互啮合,工作台11继续移动,第二齿条52驱动第二直齿轮54转动,第二直齿轮54转动使得第三齿条53移动,第三齿条53移动使得滑动座55移动,滑动座55移动使得夹持杆51向表体方向移动并对表体进行夹持。43.工作台11继续移动并与抵接柱33抵接,抵接柱33移动使得控制板31移动,控制板31移动压缩第一回复弹簧311,同时控制板31顶端斜面远离连接杆32,连接杆32在失去控制板31的支撑后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连接杆32下移使得第二套筒24下移,第二套筒24下移使得第一旋转轴241下移,第一旋转轴241下降使得第二冠齿轮25与第一冠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一冠齿轮23跟随第二冠齿轮25转动,第一冠齿轮23转动使得往复丝杆22转动,往复丝杆22转动使得压合杆14沿竖直方向运动,对工作台11上的表盖以及表体进行压合。44.在斜齿421作用下,当工作台11移动到工作位置时,第一直齿轮43在转动过程中对斜齿421进行挤压,使得第三回复弹簧423压缩,此时第一直齿轮43并不能驱动第一齿条42移动,压合工作完成后,使电机21反向转动,此时第一直齿轮43反向转动,第一直齿轮43此时能够驱动第一齿条42反向移动,第一齿条42反向移动使得工作台11向初始位置移动,此时控制板31在第一回复弹簧311的作用下重新回到初始位置,控制板31在回到初始位置过程中重新推动连接杆32上升,连接杆32上升使得第二套筒24上升,第二套筒24上升使得第一旋转轴241回到初始位置,一次打孔工作完成,装置能够提高手表压合工作时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2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