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1:35

1.本技术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背景技术:2.机械表的动力来源是靠机芯内的发条为动力,带动齿轮进而推动表针,通常可分为下列两种:手动上条以及自动上条两种。3.手动上条机械表,通过转动手表的上条杆,将手表机芯中的主发条上满弦,经过发条完全放尽推动齿轮运转,推动指针走时。4.自动上条机械表,动力依靠机芯内的摆陀重量带动产生,当佩带手表的手臂摇摆就会带动摆陀转动,同时带动表内主发条为手表上链,推动指针走时。5.市面上,不论是手动上条机械表还是自动上条机械表,都设置有对机械表进行上条的上条杆,且该杆凸出于手表外侧壁表面,这种设置便于佩戴者对机械表进行上条;其具备两个作用,其一是在常态下对手表进行上条;其二在将上条杆向外拨出一档后,对手表进行指针的调整。6.在手表的日常佩戴以及使用中,存在因上条杆端部被一些物件勾住,将其拨出的情况,例如一些衣服上存在的线条等;导致手表指针停滞或被拨动,时间显示不准确。技术实现要素:7.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用以规避上条杆在日常使用中被物件勾出影响指针的正常运转。8.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其固定于手表的表壳上,一端与表壳内的机芯连接,另一端穿过表壳上的上条孔并凸出于表壳的外侧壁;包括壳内部分与壳外部分,所述壳内部分一端与机芯连接,另一端不凸出于表壳的外侧壁,所述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设置为可拆卸式连接,且转动壳外部分时,带动壳内部分转动,对机芯进行上条。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与机芯连接的壳内部分不凸出于表壳外侧壁表面,从而防止上条机构被误触,或被其他物件勾出,影响手表的时间正常表示。10.可选的,所述壳内部分穿过上条孔一端的端面位于上条孔该端所在面。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壳内部分得端面不凸出于上条孔,同时填充满上条孔,既能够防止碰撞,又能够降低上条孔藏污纳垢的弊端。12.可选的,所述壳内部分穿过表壳的端面设置为凹陷于表壳的外侧壁所在面。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条孔区域存在凹陷,容易准确对上条孔内壳内部分进行定位,便于上条时将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连接,便于对手表进行上条操作。14.可选的,所述壳内部分包括连接部以及活动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机芯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的径向截面设置为非圆形,所述活动部设置有与连接凸起配合的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活动部远离连接部一端设置有圆柱状或圆台状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的直径小于活动部的直径,所述上条孔内壁上设置有凸出于内壁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嵌入部配合。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壳内部分与机芯连接,并且壳内部分与机芯连接一端的位置固定,而另一端的活动部能够在壳外部分对活动部施加轴向作用力时,活动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弹性件收到压缩,长度缩短,活动部向机芯方向移动,从而使上条孔出现凹陷,便于对上条位置进行定位,将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连接,便于对手表进行上条操作;弹性件将活动部施加沿上条孔方向的轴向作用力,使活动部上的嵌入部对上条孔进行堵塞,起到降低灰尘等杂质通过上条孔进入表壳内部,影响机芯的正常运行。16.限位环与嵌入部的配合,延长了上条孔与壳内部分之间缝隙的长度,降低灰尘等杂质经缝隙进入表壳内部,并且将嵌入部设置为圆台状,在其与限位环接触时的缝隙几乎为零,能够降低灰尘等杂质通过缝隙进入表壳内部;在嵌入部设置为圆柱状时,其与活动部之间为阶梯状,在于限位环配合时,缝隙具有拐点,能够降低灰尘等杂质通过缝隙进入表壳内部。17.可选的,所述限位环沿轴向靠近嵌入部一侧设置有密封圈,常态下,密封圈处于被限位环与嵌入部或被限位环与活动部挤压状态;上条状态下,壳外部分对壳内部分中的嵌入部施加向机芯方向的作用力,使弹性件压缩,活动部与嵌入部向连接部移动,不与密封圈接触。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常态下上条孔处于密封状态,降低灰尘从上条孔缝隙中进入表壳内;在上条状态下,对活动部施加轴向作用力,使弹性件压缩,活动部或嵌入部与密封圈分离,降低上条转动时的摩擦力。19.可选的,所述壳内部分穿过上条孔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转动孔,第一转动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绕壳内部分端面的圆心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连接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转动孔配合的凸起。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条时,将壳外部分的多个凸起对应插入壳内部分上的第一转动孔内,再转动壳外部分,即能够使壳内部分随之转动。21.可选的,所述壳内部分穿过上条孔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二转动孔与壳内部分同轴设置,第二转动孔的空心区域设置为柱状,且径向截面设置为非圆形,所述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连接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转动孔配合的凸起。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条时,将壳外部分的凸起对应插入壳内部分上的第二转动孔内,由于第二转动孔的径向截面为非圆形,因此壳内部分与壳外部分会一同转动。2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手表的机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通过以上任一所述的上条机构进行上条。24.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手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设置有上述的机芯。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通过将上条机构设置为与机芯连接的壳内部分以及位于表壳外的壳外部分,在常态下,壳内部分与壳外部分分离设置,并且壳内部分不凸出于表壳外侧壁表面,使与机芯连接的壳内部分不凸出于表壳外侧壁表面,从而防止上条机构被误触,或被其他物件勾出,造成指针停滞或被拨动,对手表指针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2.在需要上条时,将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连接,转动壳外部分使壳内部分随之转动,即可实现对机芯的上条。附图说明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3所述手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连接部与活动部连接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嵌入部设置一个第二转动孔时上条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嵌入部设置三个第一转动孔时上条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中,1、表壳;11、上条孔;12、限位环;13、密封圈;2、机芯;31、壳内部分;311、连接部;312、活动部;313、连接凸起;314、连接凹槽;315、弹性件;316、嵌入部;317、第一转动孔;318、第二转动孔;32、壳外部分。具体实施方式27.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28.实施例1一种用于手表的上条机构,参照图1、图2,其固定于手表的表壳1上,一端与表壳1内的机芯2连接,另一端穿过表壳1上的上条孔11并凸出于表壳1的外侧壁;如图3-图5所示,上条机构包括壳内部分31与壳外部分32,所述壳内部分31一端与机芯2连接,另一端不凸出于表壳1的外侧壁,所述壳外部分32与壳内部分31设置为可拆卸式连接,且转动壳外部分32时,带动壳内部分31转动,对机芯2进行上条。29.在壳内部分31不凸出于表壳1的外侧壁的基础上,其具有以下两种结构:一、所述壳内部分31穿过上条孔11一端的端面位于上条孔11该端所在面;即所述壳内部分31的端面与上条孔11该端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意思是壳内部分31刚好将上条孔11填满;这样能避免在表壳1的表面留下凹陷,导致使用中容易藏污纳垢,二、所述壳内部分31穿过表壳1的端面设置为凹陷于表壳1的外侧壁所在面;即壳内部分31未将上条孔11填满,留下了凹陷,便于定位将壳外部分32与壳内部分31连接。30.以上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31.所述壳内部分31与壳外部分32的具体连接方式示例性采用但不仅限于以下两种方式:一、如图5所示,壳内部分31穿过上条孔11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转动孔317,第一转动孔317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优选为三个,且第一转动孔317绕壳内部分31端面的圆心呈环形阵列分布,壳外部分32与壳内部分31连接一端设置有与第一转动孔317配合的凸起。32.二、如图4所示,壳内部分31穿过上条孔11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二转动孔318,第二转动孔318与壳内部分31同轴设置,第二转动孔318的空心区域设置为柱状,且径向截面设置为非圆形,优选为正六棱柱状,所述壳外部分32与壳内部分31连接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转动孔318配合的凸起。33.以上两种技术方案中,增大第一转动孔317或第二转动孔318的内壁与凸起之间的摩擦力,在需要换挡时,对壳外部分32施加径向作用力,增大第一转动孔317或第二转动孔318的内壁与凸起之间的摩擦力,使活动部312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外拉动,实现对时间的调整。34.也可通过在第一转动孔317或第二转动孔318的内壁或在孔口增设阻挡片 ,同时降低壳外部分32的凸起端部的尺寸,使其能够通过增设阻挡片后的第一转动孔317或第二转动孔318,并且使凸起中间区域的尺寸小于端部的尺寸,在将凸起插入至第一转动孔317或第二转动孔318后,再转动凸起拔出,使其端部被阻挡片阻挡,从而带动活动部312移动。35.以上两种实现对时间表示用的指针的调节,仅为两种能够实现的方案,并不代表仅能通过上述两种方案实现,任何能够增大第一转动孔317或第二转动孔318的内壁与凸起之间的摩擦力的结构以及方法,还有使壳外部分32与活动部312产生阻力的结构与方法都能够实现本技术方案中对指针的调整。36.并且在一些上条机构与指针调节机构分开的手表中,本技术方案就不需要对指针调节机构作出修改。37.针对壳内部分31与上条孔11之间存在缝隙,若缝隙过小,会造成内部分31与上条孔11内壁之间在转动时发生摩擦,导致磨损,并且产生的振动会损坏机芯2;若缝隙过大则会导致灰尘等杂质容易从缝隙中进入,影响机芯2的正常运转;因此申请人作出以下改进:如图3所示,壳内部分31包括连接部311以及活动部312,所述连接部311一端与机芯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凸起313,所述连接凸起313的径向截面设置为非圆形,所述活动部312设置有与连接凸起313配合的连接凹槽314,所述连接凹槽314内设置有弹性件315,弹性件315示例性采用弹簧;所述活动部312远离连接部311一端设置有圆柱状或圆台状的嵌入部316,所述嵌入部316的直径小于活动部312的直径,所述上条孔11内壁上设置有凸出于内壁的限位环12,所述限位环12与嵌入部316配合。38.所述限位环12沿轴向靠近嵌入部316一侧设置有密封圈13,常态下,密封圈13处于被限位环12与嵌入部316或被限位环12与活动部312挤压状态;上条状态下,壳外部分32对壳内部分31中的嵌入部316施加向机芯2方向的作用力,使弹性件315压缩,活动部312与嵌入部316向连接部311移动,不与密封圈13接触。39.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常态下,弹性件315处于压缩状态,将活动部312施加向上条孔11的作用力,使密封圈13处于被限位环12与嵌入部316或被限位环12与活动部312挤压状态,同时限位环12能够防止活动部312从上条孔11脱离;使得上条孔11被堵塞封闭,从而起到防尘的效果。40.在需要上条时,将壳外部分32怼向壳内部分31,将凸起插入第一转动孔317(第二转动孔318),实现壳内部分31与壳外部分32的连接,转动壳外部分32,使壳内部分31随之转动,对机芯2进行上条。41.实施例2一种用于手表的机芯,通过实施例1中所述的上条机构进行上条。42.实施例3一种手表,其设置有实施例2所述的机芯。4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5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