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6:17

1.本技术属于穿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智能手表。背景技术:2.目前,智能手表在进行语音通话时,通常需要耳机进行辅助接听,以提高语音通话的效果。3.然而,市面上的智能手表通常是与耳机分体设置的,这就导致耳机的携带不方便,容易遗漏或丢失。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智能手表与耳机分体设置而导致耳机携带不方便的问题。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6.提供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表盘和与所述表盘连接的表带;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表盘或所述表带上的耳机盒和安装于所述耳机盒上的耳机本体;所述耳机盒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耳机本体包括插入所述容置槽中的主体部和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之伸出所述容置槽的一端的抵挡部,所述抵挡部与所述容置槽的开口端间隔设置。7.此结构,本技术通过在表盘或表带上安装耳机盒,耳机盒上开设有容置耳机本体的容置槽,从而可将耳机本体集成于智能手表上,便于耳机本体的携带,防止其遗漏或丢失。通过将耳机本体的主体部插入容置槽中,将抵挡部设于容置槽的外部,抵挡部与容置槽的开口端之间形成间隔,便于操作人员将耳机本体从容置槽中抽出。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填充所述抵挡部与所述容置槽的开口端之间的间隙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耳机本体上。9.此结构,通过密封圈可提高耳机本体与耳机盒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提高防水及防尘性能。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带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耳机盒上设有锁紧部,所述锁紧部用于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以将所述耳机盒固定于所述表带上。11.此结构,一方面,便于耳机盒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另一方面,将耳机盒固定于表带上,省去了在表盘上开设容置耳机本体的空间,有助于减小表盘的体积。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通孔,所述锁紧部包括插入所述通孔中的定位柱。13.此结构,通过定位柱与通孔的配合定位,便于耳机盒与表带之间的拆装,提高拆装效率。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部还包括开设于所述耳机盒之两端的限位槽,所述定位柱设于两个所述限位槽之间,所述表带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所述限位槽中。15.此结构,通过两个限位槽可对表带进行限位,从而可对耳机盒在表带上的滑动起到定向引导作用。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部沿所述表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17.此结构,锁紧部可与不同位置处的连接部实现连接固定,从而可将耳机盒固定于表带的不同位置。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本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上的第一锁紧件,所述容置槽中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锁紧件配合连接的第二锁紧件。19.此结构,通过第一锁紧件与第二锁紧件的配合,可提高耳机本体与耳机盒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避免耳机本体脱离耳机盒。2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安装于所述表盘上;所述耳机本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导电片,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表盘内的支撑座和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的充电针,所述充电针的一端与所述表盘电连接,所述充电针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容置槽中并与所述导电片抵接。21.此结构,通过支撑座便于对充电针的支撑;通过充电针与导电片的抵接,从而可对耳机本体进行充电。2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盘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充电针穿过并伸入所述容置槽中的开孔;所述智能手表还包括填充所述开孔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间隙的密封垫片,所述密封垫片设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开孔之间。23.此结构,通过密封垫片可将支撑座与表盘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密封,从而可避免外部杂物由开孔进入表盘的内部,进而对表盘造成影响。2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表盘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容置所述密封垫片的凹槽,所述开孔开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面上。25.此结构,通过凹槽可实现对密封垫片的快速定位安装,也可对密封垫片进行限位,避免密封垫片的位置发生偏移。附图说明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28.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耳机盒的结构示意图;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32.图6为图5的分解示意图;3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耳机盒、耳机本体和表盘的壳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34.图8为图7的分解示意图;3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耳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3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耳机盒与表盘的壳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37.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38.1、表盘;10、开孔;11、凹槽;39.2、表带;21、长连接带;22、短连接带;23、连接部;230、通孔;40.3、耳机盒;30、容置槽;301、第二锁紧件;31、锁紧部;311、定位柱;312、头部;313、限位槽;314、竖板;315、横板;41.4、耳机本体;41、主体部;42、抵挡部;43、密封圈;44、第一锁紧件;45、导电片;42.5、支撑座;6、充电针;7、密封垫片;70、开窗。具体实施方式43.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4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48.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49.实施例一:50.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说明。该智能手表包括表盘1、表带2、耳机盒3和耳机本体4。其中,表盘1不仅具有普通手表显示时间的功能,还具有如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其它功能,比如通讯功能、视频功能等,在此不作一一赘述。表带2可包括与表盘1的一端连接的长连接带21和与表盘1的另一端连接的短连接带22,通过长连接带21与短连接带22的配合可将智能手表绑缚于手臂上。请参阅图4,耳机盒3上开设有容置槽30,该容置槽30的长度方向可沿耳机盒3的长度方向设置。耳机本体4可与表盘1之间实现通讯连接,如蓝牙连接等,从而可实现语音接听及通话。该耳机本体4可包括主体部41和抵挡部42,主体部41的一端可插入容置槽30中,主体部41的另一端伸出容置槽30,且抵挡部42安装于主体部41伸出容置槽30的一端上。当耳机本体4插入容置槽30中后,抵挡部42与容置槽30的开口端之间存在一段间距,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将耳机本体4从容置槽30中抽出。此结构,本技术通过在表盘1或表带2上安装耳机盒3,耳机盒3上开设有容置耳机本体4的容置槽30,从而可将耳机本体4集成于智能手表上,便于耳机本体4的携带,防止其遗漏或丢失。通过将耳机本体4的主体部41插入容置槽30中,将抵挡部42设于容置槽30的外部,抵挡部42与容置槽30的开口端之间形成间隔,便于操作人员将耳机本体4从容置槽30中抽出。5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智能手表还包括填充抵挡部42与容置槽30的开口端之间的间隙的密封圈43,密封圈43安装于耳机本体4上。具体地,主体部41和抵挡部42大致呈圆柱体构型,且抵挡部42与主体部41同轴设置,抵挡部42的直径大于主体部41的直径,抵挡部42与主体部41之间形成台阶部,可与容置槽30的开口端配合抵挡,避免耳机本体4全部被插入容置槽30中而难以抽出。对应地,容置槽30也大体呈圆柱体构型,从而可与主体部41适配,避免耳机本体4在容置槽30中的晃动。密封圈43可套设于主体部41上,并由台阶部抵挡限位。此结构,通过密封圈43可将抵挡部42与容置槽30的开口端之间的间隙填充密封,从而可提高耳机本体4与耳机盒3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提高防水及防尘性能。5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表带2上设有连接部23,耳机盒3上设有锁紧部31,锁紧部31用于与连接部23连接以将耳机盒3固定于表带2上。具体地,连接部23可设置于长连接带21上;或者,连接部23也可设置于短连接带22上;又或者,长连接带21和短连接带22上分别设置有连接部23,从而可将耳机盒3固定于长连接带21或短连接带22上;或者,长连接带21和短连接带22上分别固定有耳机盒3,在此不作唯一限定。此结构,通过连接部23与锁紧部31的配合,一方面,可实现耳机盒3与表带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对表盘1和耳机盒3进行拆分或组装;另一方面,将耳机盒3固定于表带2上,省去了在表盘1上开设容置耳机本体4的空间,有助于减小表盘1的体积。5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部23包括通孔230,锁紧部31包括插入通孔230中的定位柱311。具体地,定位柱311远离耳机盒3的一端设置有头部312,该头部312的直径大于定位柱311的直径。当定位柱311设有头部312的一端穿过通孔230后,头部312可与通孔230的边缘配合抵挡,有效防止耳机盒3与表带2的脱离。此结构,通过定位柱311与通孔230的配合定位,便于耳机盒3与表带2之间的拆装,提高拆装效率。54.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3和锁紧部31也可为磁性相异的两个磁铁,耳机盒3与表带2之间也可通过磁吸方式实现连接固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3和锁紧部31也可为相互扣合的卡槽与卡钩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部23和锁紧部31的具体结构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5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锁紧部31还包括开设于耳机盒3之两端的限位槽313,定位柱311设于两个限位槽313之间,表带2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限位槽313中。具体地,耳机盒3设有定位柱311的侧面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竖板314,两个竖板314可平行间隔设置;两个竖板314之相对两个侧壁上相向设置有横板315,各横板315与相应竖板314垂直设置,各横板315与相应竖板314之间围合成限位槽313。而且,两个竖板314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表带2的宽度。此结构,通过两个限位槽313可对表带2进行限位,从而可对耳机盒3在表带2上的滑动起到定向引导作用。5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部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部23沿表带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此结构,锁紧部31可与不同位置处的连接部23实现连接固定,从而可将耳机盒3固定于表带2的不同位置,以实现对耳机盒3及耳机本体4的位置调节,从而适应于不同尺寸大小的手臂。5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多个连接部23呈多排多列设置,锁紧部31的数量也可为多个,多个锁紧部31也可呈多排多列设置,且多个连接部23的数量要大于锁紧部31的数量。比如,表带2上可设置有两列通孔230,各列通孔230中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多个通孔230;对应地,定位柱311的数量可为四个,四个定位柱311可分为两列两排,四个定位柱311可分别插入对应的四个通孔230中。此结构,通过设置多个连接部23和多个锁紧部31,可提高耳机盒3与表带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当然,连接部23的数量和锁紧部31的数量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都不作唯一限定。58.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耳机本体4还包括安装于主体部41上的第一锁紧件44,容置槽30中设有用于与第一锁紧件44配合连接的第二锁紧件301。具体地,第一锁紧件44和第二锁紧件301可为两个磁性相异的磁铁,第一锁紧件44和第二锁紧件301均可呈环状结构,第一锁紧件44套设于主体部41上,第二锁紧件301安装于容置槽30的内侧壁上。其中,第一锁紧件44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锁紧件301的直径,以供主体部41穿过第二锁紧件301。当第一锁紧件44的直径小于第二锁紧件301的直径时,耳机本体4插入容置槽30中时,第二锁紧件301可套设于第一锁紧件44上,通过第二锁紧件301与第一锁紧件44之间的磁吸配合,实现对耳机本体4的固定。当第一锁紧件44的直径等于第二锁紧件301的直径时,耳机本体4插入容置槽30中时,第二锁紧件301可将第一锁紧件44抵挡,通过第二锁紧件301与第一锁紧件44之间的磁吸配合,实现对耳机本体4的固定。此结构,通过第一锁紧件44与第二锁紧件301的配合,可提高耳机本体4与耳机盒3之间的连接稳固性,避免耳机本体4脱离耳机盒3。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44也可为开设于主体部41上的卡槽,第二锁紧件301也可为设置于容置槽30的内侧壁上的卡钩。通过卡钩与卡槽的配合卡合,也可实现耳机本体4与耳机盒3之间的连接固定。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锁紧件44和第二锁紧件301的结构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都不作唯一限定。60.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中的耳机盒3内可设置有电源,耳机本体4与耳机盒3之间可通过导电针实现电连接,从而可对耳机本体4进行充电。或者,耳机本体4与耳机盒3之间可实现无线充电。又或者,耳机本体4也可由外部电源进行充电,在此不作唯一限定。61.实施例二:62.请参阅图5至图7,现对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说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是将耳机盒3安装于表带2上,而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是将耳机盒3安装于表盘1上。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区别在于:耳机盒3安装于表盘1上;耳机本体4还包括安装于主体部41上的导电片45,智能手表还包括安装于表盘1内的支撑座5和安装于支撑座5上的充电针6,充电针6的一端与表盘1电连接,充电针6的另一端伸入容置槽30中并与导电片45抵接。具体地,请参阅图8,耳机盒3与表盘1的壳体可为一体成型,便于加工制作。当然,耳机盒3与表盘1之间也可为可拆卸连接,在此不作唯一限定。表盘1内可设置有电路板和与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源。充电针6的一端可与电路板实现电连接,充电针6的另一端具有向内弯折的圆弧段,从而可提高充电针6与导电片45的抵接效果。此结构,通过支撑座5便于对充电针6的支撑;通过充电针6与导电片45的抵接,从而可对耳机本体4进行充电。6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9,导电片45大致呈环型结构,导电片45可套设于主体部41上,从而方便与充电针6的抵接,无需校准对位。导电片45的数量可为两个;对应地,充电针6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充电针6间隔安装于支撑座5上。两个充电针6可作为正负极实现与耳机本体4的导通,进而实现对耳机本体4的充电。6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表盘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供充电针6穿过并伸入容置槽30中的开孔10;智能手表还包括填充开孔10与支撑座5之间的间隙的密封垫片7,密封垫片7设于支撑座5与开孔10之间。具体地,密封垫片7的中部开设有供充电针6穿过的开窗70,开孔10在密封垫片7上的投影可位于该开窗70中。此结构,通过密封垫片7可将支撑座5与表盘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密封,从而可避免外部杂物由开孔10进入表盘1的内部,进而对表盘1造成影响。6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10,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表盘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容置密封垫片7的凹槽11,开孔10开设于凹槽11的底面上。具体地,凹槽11的横截面构型与密封垫片7的横截面构型适配。此结构,通过凹槽11可实现对密封垫片7的快速定位安装,也可对密封垫片7进行限位,避免密封垫片7的位置发生偏移。66.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对应结构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6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8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