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极柱、电池及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1 18:52:05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极柱、电池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1、随着节能减排需求和人们对能源需求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由于有着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和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电池一般由电芯和铝壳组成,铝壳上安装有正极柱和负极柱。通常情况下,正极柱安装在电阻件的通孔中,且正极柱凸伸出电阻件的通孔孔口,电阻件安装在电池壳的通孔中,且电阻件凸伸出电池壳的通孔孔口,电池壳带正电并进行正电防腐处理。为了防止短路,负极柱与电池壳通过塑胶件绝缘连接,负极柱安装在塑胶件的通孔中,且负极柱凸伸出塑胶件的通孔孔口,塑胶件安装在电池壳的通孔中,且塑胶件凸伸出电池壳的通孔孔口。成品电池在组装后需要进行电性能测试,比如在恒温箱和恒温房内进行充放电测试。
2、本技术实用新型人发现,为了避免极柱占用电池包的空间较大,正极柱常设计为仅有较小部分凸出于电阻件,负极柱也常设计为仅有较小部分凸出于塑胶件,这样一来,在恒温箱和恒温房内进行充放电测试时,由于极柱凸出于电阻件、塑胶件的尺寸较小,故常需将与测试设备电连接的导电连接件焊接在测试电池的极柱上,以使得与测试设备电连接的导电连接件能够与极柱电连接,如此,测试电池的极柱由于焊接有与测试设备电连接的导电连接件,继而致使该测试电池无法在测试后继续与其他电池组装形成电池包,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的极柱、电池及电池包,极柱的设计实现了更便捷的对电池进行电性能测试,且使得该测试电池后续还能够与其他电池组装形成电池包,并能够避免极柱占用电池包的空间较大。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的极柱,所述极柱配置为用于沿第一方向贯穿电池壳;所述极柱包括可动电连接的主体部和可动部;其中,所述主体部配置为用于与电池壳内的裸电芯电连接;所述可动部相对所述主体部可动,且所述可动部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配置为用于与电池包的汇流件电连接,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尺寸为l1,且所述极柱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电池壳外侧的尺寸为l2;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配置为用于与测试设备电连接,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所述主体部的尺寸为l3,且所述极柱沿所述第一方向凸出于电池壳外侧的尺寸为l4;l3大于l1,且l4大于l2,且l3大于l2。
3、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铰接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可动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呈锐角夹角;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
4、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为长板状,所述可动部的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主体部具有表面区a,所述表面区a配置为露出电池壳,且所述表面区a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可动部的其中一个板面为表面区b;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表面区a与所述表面区b相对、且二者之间形成间隙或紧密贴合在一起;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表面区a与所述表面区b之间形成夹角空间。
5、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具有表面区c,所述表面区c配置为露出电池壳,且所述表面区c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表面区c设有凹槽;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可动部嵌入所述凹槽内;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可动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外。
6、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具有表面区d,所述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表面区c与所述表面区d齐平。
7、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上设有用于与测试设备电连接连接通孔;
8、所述可动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通孔沿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延伸,且所述连接通孔位于所述可动部远离其与主体部连接的一端。
9、进一步地,l2为1-2毫米,l3为4-5毫米,l4为5-7毫米。
10、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设有第一卡合结构,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二卡合结构;所述可动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与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卡合;所述第一卡合结构位于所述可动部远离其与主体部连接的一端。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所述的电池的极柱。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所述的电池,所述可动部处于第一位置。
13、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具有连接所述可动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为焊接层,或,所述连接结构为分设于所述可动部与所述主体部上、且相互卡合的第一卡合结构与第二卡合结构;所述可动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与主体部活动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连接结构与主体部固定连接,所述可动部沿第二方向的两端之间的部分为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间隙的悬空段;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电连接不同电池的极柱的汇流件,所述汇流件的一侧具有卡勾,所述卡勾与所述悬空段卡接。
14、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凹槽,所述卡勾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凹槽内。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6、(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将极柱设置为包括主体部和可动部,可动部可在两个位置之间调节,在常态下,可动部保持在第一位置,可动部沿第一方向凸出于主体部的尺寸较小以使极柱沿第一方向凸出于电池壳的尺寸较小,不会影响电池的整体尺寸和形状设计,且能够避免极柱占用电池包的空间较大;在进行电性能测试时,将可动部调节至第二位置,可动部沿第一方向凸出于主体部的尺寸较大,便于连接测试设备,继而使得与测试设备电连接的导电连接件能够通过夹持、插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与极柱连接,以避免像在先技术般由于极柱凸出于电池壳尺寸较小而需与极柱通过焊接电连接前述导电连接件。
17、(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极柱凸出电池壳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可动部的长度方向为第二方向,将可动部设置为与主体部铰接连接,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常规状态),可动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此时,沿第一方向测量的可动部尺寸可以较小,不会影响电池的整体尺寸,可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测试状态),可动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或呈锐角夹角,此时,沿第一方向测量的可动部尺寸可以较大,便于与测试设备连接。
18、(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由于极柱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原本设计得就比较小,此时将极柱设计为沿第一方向叠置的两层,其中一层为主体部,另一层为可动部,即可动部为长板状,这样更容易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极柱。
19、(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在主体部上设置凹槽,可动部嵌设在凹槽中,通过凹槽对第一位置的可动部进行初步定位,可以保证主体部与可动部连接稳固。
20、(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可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极柱用于与汇流件连接的表面一齐平面,利于与汇流件进行电连接。
2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可动部上设有连接通孔,便于与测试设备电连接的导电连接件通过插接的方式进行电连接。
22、(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的极柱,通过设置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进一步提高主体部与可动部的连接稳固性。
23、(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包,通过在可动部与主体部形成间隙并形成悬空段,汇流件上设置卡勾,可以将汇流件与可动部牢固的连接在一起,汇流件与极柱可以在没有焊接的情况下进行初步地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一方面,相当于对极柱与汇流件进行了预定位,便于后期汇流件与极柱的焊接,另一方面,由于汇流件与极柱之间已经通过卡勾实现了电连接和机械连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汇流件与极柱之间的电连接性能。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1/1808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