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柔性电路板以及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柔性电路板以及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5:50:23

本技术涉及摄像,特别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以及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1、镜头模组的镜头组件的线路板通常被设计为软硬结合线路板,即所述软硬结合线路板包括硬性线路板和与所述硬性线路板连接的柔性线路板。所述硬性线路板上设置有镜头组件的光电传感器和红外截止滤光片等。所述柔性线路板依次向外穿出镜头模组的外框和壳体后与外部电子器件电连接。为了保护柔性线路板,在外框的外侧面设置有保护支架,保护支架沿柔性线路板的走线方向设置有通道,柔性线路板经通道后穿出所述壳体。柔性电路板的具体姿态如下:柔性电路板的里端向内穿入外框内后与外框内的镜头组件的硬性电路板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外端穿出外框外后向保护通道的一端延伸到一定位置后进行弯折,弯折后向保护通道的另一端方向延伸并穿出所述壳体(将柔性电路板进行弯折是为了提高柔性电路板的可活动范围)。因此,柔性电路板在保护支架内的部分是可活动地。镜头模组工作时,马达组件驱使镜头模组的镜头组件进行相应方向的移动以实现镜头防抖等功能,当马达组件驱动镜头组件移动时,整个镜头组件(包括软硬结合线路板)均进行移动,此时的柔性电路板在硬性电路板的动作下在保护支架内进行相应方向移动,此过程中,弯折的柔性电路板会回弹,保护支架对移动过程中的柔性电路板产生干涉,影响镜头模组的正常工作。将保护支架和通道增大可解决此问题,但是会增大镜头模组整体的空间,不利于现今技术对电子器件小型化、薄型化的追求,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柔性电路板以及镜头模组。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非弯折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非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远离曲率中心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弯折片,所述弯折片上靠近曲率中心的内侧面具有第一固定区域以及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更加靠近所述第一非弯折部,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更加靠近第二非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一非弯折部的外侧面上具有与第一固定区域对准的第二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非弯折部的外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对应的第二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二固定区域和第一固定区域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能够相对于第一非固定区域活动。

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镜头模组的硬性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穿出所述镜头模组的壳体,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穿设于所述壳体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壳体处。

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包括穿设并固定于所述壳体处的硬质板、连接于所述硬质板和第一弯折部之间的第一软质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硬质板上远离所述第一软质板的一端并穿出所述壳体的第二软质板。

5、进一步的,所述弯折片具有一覆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外侧面并与其形状适配的第二弯折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端连接且覆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的端部的对应侧面处的第三非弯折部;所述第三非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的内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所述第二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内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非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三非弯折部的外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二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外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

6、进一步的,所述弯折片还具有一覆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的端部的对应侧面处的第四非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内侧面和第四非弯折部的内侧面均被限定为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的外侧面均被限定为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第四非弯折部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之间均形成有一间隙。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区域和第二固定区域之间设置有粘胶层。

9、进一步的,所述弯折片被限定为金属弯折片。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马达组件以及由马达组件驱动的镜头组件,所述马达组件包括外框、活动设置外框内的载体以及用于驱使所述载体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上,包括软硬结合电路板、设置于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上的光电传感器和红外截止滤光片以及镜头,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包括硬性电路板,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还包括与所述硬性电路板连接的所述的柔性电路板。

11、进一步的,所述外框上对应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框还设置有一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沿所述外框的所述侧框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该侧框连接,所述保护支架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通道,所述侧框上开设有一穿口;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从所述穿口穿出所述通道并与所述硬性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延伸并穿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非弯折部上穿设于壳体中的部分固定于壳体处。

12、本实用新型柔性电路板以及镜头模组,使柔性电路板上远离硬性电路板的第一非弯折部固定于壳体处,在柔性电路板的弯折部处设置弯折片,使弯折片上朝向第一非弯折部的一端内侧面与柔性电路板的对应区域连接,使弯折片上靠近硬性电路板的一端内侧面与柔性电路板分隔。当硬性电路板在马达组件的驱动下活动时,弯折片既不影响硬性电路板的活动范围,又限制了柔性电路板(尤其是指弯折部处)活动范围,防止柔性电路板幅度过大与内部支架触碰,内部支架产生的干涉限制了电路板的活动范围,影响镜头模组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柔性电路板以及镜头模组,可在不增大整体空间的情况下保证镜头模组的正常工作,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技术特征:

1.一种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非弯折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非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远离曲率中心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弯折片,所述弯折片的内侧面具有第一固定区域以及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更加靠近所述第一非弯折部,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更加靠近第二非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一非弯折部的外侧面上具有与第一固定区域对准的第二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非弯折部的外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对应的第二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二固定区域和第一固定区域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能够相对于第一非固定区域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镜头模组的硬性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穿出所述镜头模组的壳体,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穿设于所述壳体处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壳体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包括穿设并固定于所述壳体处的硬质板、连接于所述硬质板和第一弯折部之间的第一软质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硬质板上远离所述第一软质板的一端并穿出所述壳体的第二软质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片具有一覆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外侧面并与其形状适配的第二弯折部、以及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端连接且覆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的端部的对应侧面处的第三非弯折部;所述第三非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一非弯折部的内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所述第二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内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非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三非弯折部的外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二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上正对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外侧面被限定为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片还具有一覆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的端部的对应侧面处的第四非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内侧面和第四非弯折部的内侧面均被限定为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的外侧面均被限定为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第四非弯折部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之间均形成有一间隙。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区域和第二固定区域之间设置有粘胶层。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片被限定为金属弯折片。

9.一种镜头模组,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马达组件以及由马达组件驱动的镜头组件,所述马达组件包括外框、活动设置外框内的载体以及用于驱使所述载体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上,包括软硬结合电路板、设置于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上的光电传感器和红外截止滤光片以及镜头,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包括硬性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硬结合电路板还包括与所述硬性电路板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电路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上对应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框处还设置有一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沿所述侧框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该侧框连接,所述保护支架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通道,所述侧框上开设有一穿口;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从所述穿口穿出所述通道并与所述硬性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延伸并穿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非弯折部上穿设于壳体中的部分固定于壳体处。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电路板以及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非弯折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非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弯折片,所述弯折片的内侧面具有第一固定区域以及第一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固定区域更加靠近所述第一非弯折部,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更加靠近第二非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一非弯折部的外侧面上具有与第一固定区域对准的第二固定区域,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非弯折部的外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非固定区域对应的第二非固定区域,所述第二固定区域和第一固定区域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非固定区域能够相对于第一非固定区域活动。技术研发人员:宋余兵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30技术公布日:2024/7/29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81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