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5 12:08:17

本发明涉及跨江沉管隧道建设,特别涉及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国家大力开发城市跨江通道工程,完善城市建设交通网络,跨江沉管隧道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工程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沉管最终接头施工是关键工序和施工难度大的一项重要工作,沉管最终接头指水下沉管与陆上隧道之间的部分。

2、目前已实施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州洲头咀和车陂路沉管隧道等均采用水中最终接头形式,但是,由于在水下潜水作业,其施工过程中,重大起重设备的使用极为困难,且施工技术难度大和安全作业风险高,严重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中沉管采用水中最终接头形式,由于在水下潜水作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重大起重设备的使用极为困难,且施工技术难度大和安全作业风险高,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在北岸设置干坞,并在坞口底部施作部分第一岸上隧道,然后在干坞内预制沉管隧道的管节,同时,在南岸施工第二岸上隧道及其围护结构,还包括如下步骤:

4、s1:待管节预制完成、坞口处的部分第一岸上隧道的主体结构、位于南岸的第二岸上隧道及围护结构完毕后,对坞口的坞门进行拆除,管节浮运至河道;

5、s2:从南岸向北岸依次沉放管节,形成沉管隧道,沉管隧道一端与第二岸上隧道相连接,沉管隧道的另一端位于坞口内并靠近坞口处的部分第一岸上隧道,并在沉管隧道与部分第一岸上隧道之间设置支撑件;

6、s3:施作钢围堰,所述钢围堰用于对坞口进行封闭,使沉管隧道靠近干坞的一端位于钢围堰的干坞侧;

7、s4:然后对干坞内进行排水,使干坞内形成干施工环境,然后在干坞内施作剩余第一岸上隧道,再进行第一岸上隧道与沉管隧道之间的最终接头施工;

8、s5:待最终接头达到一定强度,在最终接头上方和两侧填充轻质混凝土,然后进行剩余主体结构施工,并进行回填。

9、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将跨江通道的最终接头转换至沉管隧道与岸上隧道的接头处,从而便于沉管隧道的铺设,使沉管隧道能够先从南岸侧铺设至北岸侧,加快了沉管隧道施工进度,进一步地,沉管隧道靠近干坞的一端位于坞口内,通过钢围堰对坞口进行封闭,使沉管隧道靠近干坞的一端位于钢围堰的干坞侧,然后对干坞内进行排水,使干坞内形成干施工环境,然后在干坞内施作剩余第一岸上隧道,再进行第一岸上隧道与沉管隧道之间的最终接头施工,从而在干施工环境下施工跨江通道的最终接头,有效减少跨江通道的沉管和岸上隧道最终接头工程建设难度,同时在干施工条件下,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水下施工安全隐患问题,还可以保证施工精度质量。

10、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沉管隧道的另一端位于坞口内并靠近坞口处的部分第一岸上隧道,并在沉管隧道与部分第一岸上隧道之间设置支撑件,沉管隧道通过支撑件抵接在第一岸上隧道上,从而稳固沉管隧道,避免沉管隧道在铺设后受水流影响而发生偏移。

11、优选地,在步骤s5中,待所述最终接头达到一定强度,在所述最终接头上方和两侧填充轻质混凝土,再进行剩余所述主体结构施工。

1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待最终接头达到一定强度,在最终接头上方和两侧填充轻质混凝土,通过轻质混凝土来增加最终接头整体强度,在后续回填时,轻质混凝土能够对最终接头处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避免最终接头上方回填土的重量过大而损坏最终接头。

13、优选地,在s2中,所述钢围堰底部设置有朝下的开口,所述开口的侧壁能够与管节的外壁相抵接;

14、所述钢围堰两侧与坞口侧墙相连接,所述钢围堰底部向下延伸至坞口底部。

15、在坞口处的钢围堰,通过钢围堰来对坞口进行封堵,钢围堰底部设置有朝下的开口,管节通过开口穿过钢围堰,开口的侧壁与管节的外壁相抵接,从而使钢围堰与管节之间接触紧密,使钢围堰能够对放置管节的坞口进行封堵,以保障后续能够实现干施工环境。

16、优选地,在s3中,所述钢围堰与坞口侧墙之间还竖向设置有多道斜撑;

17、在s4中,先施作位于所述钢围堰与坞口侧墙顶部的两道所述斜撑,然后在干坞内进行逐层降水,逐层架设剩余的所述斜撑。

18、在s3中,通过斜撑用于支撑钢围堰,避免在排水过程中,因钢围堰临江侧的水压过大挤压钢围堰向干坞侧倾倒;

19、在s4中,先施作位于钢围堰与坞口侧墙顶部的两道斜撑,来先对钢围堰进行支撑,然后在干坞内进行逐层降水,逐层架设剩余的斜撑,避免水下进行斜撑施工,同时也保障在排水过程中钢围堰的稳定性,通过逐层架设剩余的斜撑,保障在干坞内进行逐层降水过程中,钢围堰能够逐步得到支撑,以抵挡钢围堰临江侧的水压压力。

20、优选地,还包括止水系统;

21、所述止水系统包括第一止水结构,所述第一止水结构用于对所述钢围堰和坞口侧墙之间、所述钢围堰与沉管隧道之间进行防水;

22、所述止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止水结构,所述第二止水结构用于对所述钢围堰和坞口底部之间、沉管隧道与坞口底部之间进行防水。

23、通过第一止水结构来对钢围堰和坞口侧墙之间进行、钢围堰与管节之间进行防水,通过第二止水结构对钢围堰与坞口底部之间之间、管节与坞口底部之间进行方式,从而提升钢围堰在坞口处的防水能力,为后续干施工环境提供保障。

24、优选地,所述止水系统包括角钢,所述角钢沿所述钢围堰外壁边缘竖向设置,且所述角钢与坞口侧墙相抵接;

25、所述止水系统还包括t型钢板,所述t型钢板设置在所述钢围堰和坞口侧墙之间;

26、所述止水系统还包括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设置在所述开口侧壁与管节外壁之间;

27、所述止水系统还包括第一止水带,所述第一止水带设置在所述钢围堰与坞口底部之间;

28、所述止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止水带,所述第二止水带用于设置在管节与坞口底部之间。

29、通过t型钢板和角钢,来对钢围堰和坞口侧墙之间进行防水,通过止水钢板来对钢围堰与管节之间进行防水,通过第一止水带对钢围堰与坞口底部之间之间进行防水,通过第二止水带对管节与坞口底部之间进行方式,从而提升钢围堰在坞口处的防水能力,为后续干施工环境提供保障。

30、优选地,在水底铺设管节时,相邻管节之间设置有结合腔,且位于所述结合腔内的管节端部处均设置有环形止水带,然后对结合腔进行排水,使位于水下的相邻管节之间形成负压区域。

31、在水底铺设管节,由于对结合腔进行排水,使位于水下的相邻管节之间形成负压区域,此时管节的外端部受到水压,在水压作用下,从而使相邻管节相互压紧;

32、在浇筑最终接头之前,由于对干坞内进行排水,沉管隧道端部处于空气中,此时沉管隧道端部未受到水的压力,结合腔内的环形止水带会发生回弹,从而使管节向外延伸,从而顶推两侧的岸上隧道,从而使沉管隧道与第一岸上隧道、第二岸上隧道抵接的更加稳固。

33、优选地,第一岸上隧道的底部还连接有第一承台板,所述第一承台板与第一岸上隧道之间具有第一台阶部,沉管隧道靠近第一岸上隧道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一承台板上;

34、第二岸上隧道底部还连接有第二承台板,所述第二承台板与所述第二岸上隧道之间具有第二台阶部,沉管隧道靠近第二岸上隧道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二承台板上。

35、通过在第一岸上隧道的底部设置第一承台板,第一承台板与第一岸上隧道之间具有第一台阶部,在后续沉管隧道受力顶推第一岸上隧道时,第一台阶部后方的土体能够向第一台阶部提供反力,从而有效抵挡沉管隧道的顶推力;

36、通过在第二岸上隧道的底部设置第二承台板,第二承台板与第二岸上隧道之间具有第二台阶部,在后续沉管隧道受力顶推第二岸上隧道时,第二台阶部后方的土体能够向第二台阶部提供反力,从而有效抵挡沉管隧道的顶推力。

37、优选地,沉管隧道靠近第一岸上隧道的一端通过所述支撑件抵接所述第一台阶部;

38、沉管隧道靠近第二岸上隧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抵接。

39、沉管隧道的一端通过支撑件抵接第一台阶部,沉管隧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台阶部相抵接,从而有效固定沉管隧道。

40、优选地,沉管隧道靠近第二岸上隧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止推牛腿,围护结构具有转折段,所述第三止推牛腿与所述转折段相抵接。

41、通过沉管隧道的第三止推牛腿与围护结构的转折段相抵接,在沉管隧道向外顶推时,能够避免沉管隧道过度外移而损坏第二岸上隧道。

42、优选地,坞口侧墙上设置有第一止推牛腿,沉管隧道靠近第一岸上隧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止推牛腿,所述第二止推牛腿与所述第一止推牛腿相抵接。

43、通过沉管隧道的第二止推牛腿与坞口侧墙的第一止推牛腿相抵接,在沉管隧道向外顶推时,能够避免沉管隧道过度外移而损坏第一岸上隧道。

4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45、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将跨江通道的最终接头转换至沉管隧道与岸上隧道的接头处,从而便于沉管隧道的铺设,使沉管隧道能够先从南岸侧铺设至北岸侧,加快了沉管隧道施工进度,进一步地,沉管隧道靠近干坞的一端位于坞口内,通过钢围堰对坞口进行封闭,使沉管隧道靠近干坞的一端位于钢围堰的干坞侧,然后对干坞内进行排水,使干坞内形成干施工环境,然后在干坞内施作剩余第一岸上隧道,再进行第一岸上隧道与沉管隧道之间的最终接头施工,从而在干施工环境下施工跨江通道的最终接头,有效减少跨江通道的沉管和岸上隧道最终接头工程建设难度,同时在干施工条件下,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水下施工安全隐患问题,还可以保证施工精度质量。

46、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沉管隧道的另一端位于坞口内并靠近坞口处的部分第一岸上隧道,并在沉管隧道与部分第一岸上隧道之间设置支撑件,沉管隧道通过支撑件抵接在第一岸上隧道上,从而稳固沉管隧道,避免沉管隧道在铺设后受水流影响而发生偏移。

47、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跨江通道陆上接头的施工方法,待最终接头达到一定强度,在最终接头上方和两侧填充轻质混凝土,通过轻质混凝土来增加最终接头整体强度,在后续回填时,轻质混凝土能够对最终接头处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避免最终接头上方回填土的重量过大而损坏最终接头。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2/2612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