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调蓄池及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调蓄池及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11-06 14:43:02

本发明涉及除臭通风,特别涉及一种调蓄池及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方法。

背景技术:

1、调蓄池是指在水系中设置的用于调节水量,提高雨、污水收集率,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的水体储存设施。在区域水系生态治理中,调蓄池的应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调蓄池是大型雨、污水收集设施,可把雨、污水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污水慢慢地排出,既能规避雨、污水洪峰,又能避免初期雨水或污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部分雨水调蓄池还能实现雨水循环利用,维护水系的水文平衡,改善水体的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在区域水系生态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调蓄池内收集的水体会散发h2s、nh3、ch4等有毒有害气体,为防止调蓄池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爆炸极限、满足人员清淤和检修安全要求、减小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对地下调蓄池内部设备和管道的腐蚀,同时为保持调蓄池进出水期间池内气压平衡、进出水通畅,调蓄池需设置送排风及除臭设施。目前调蓄池的通风系统气流组织一般采用上送上排的通风方式,即在调蓄池顶板设进风口和排风口,进风口上方设自然进风井与室外大气相通,排风口接风管至排风机排至室外。

3、但是,调蓄池中有毒有害气体种类较多,甲烷类气体的密度比空气轻,在调蓄池内以悬浮在空中,顶部的排风口收集甲烷效率较高,但调蓄池内其他气体如h2s、甲硫醇、二甲基二硫醚等,其密度比空气重,主要积聚在水体表面,而传统上送上排的除臭通风系统由于送、排风口均设置在调蓄池顶板上,非贴临水体表面,调蓄池在放空或低水位工况下,积聚在调蓄池下部的有毒有害气体无法有效排除,上送上排除臭通风系统的除臭效果随调蓄池内液位波动变化较大,除臭效果的稳定性较差,对生物处理冲击较大。此外,由于上送上排的方式无法在贴临水体表面的空间将有毒有害气体排除,为了提高除臭效果,只能增大通风风量、增加大量通风管道,目前调蓄池的每小时除臭风量通常至少为调蓄池容积的1倍,对于调蓄水体污染物浓度较高的调蓄池,每小时除臭风量为调蓄池容积的2倍以上。传统的上送上排的通风型式不仅土建投资高,运行维护复杂,还会导致能耗较大,通风除臭效率较低,除臭效果不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调蓄池无法将毒有害气体有效排除、除臭效果不稳定以及通风风量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调蓄池及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方法。

2、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调蓄池,其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包括底部;

4、所述池体中设置有送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所述送风腔室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排风腔室开设有出风口;

5、所述送风腔室和所述排风腔室分别设置于所述池体中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侧,所述送风腔室和所述排风腔室之间形成蓄水腔室;

6、所述送风腔室朝向所述蓄水腔室的一侧开设有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行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连通所述送风腔室和所述蓄水腔室;

7、所述排风腔室朝向所述蓄水腔室的一侧开设有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多行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连通所述排风腔室和所述蓄水腔室;

8、多行所述送风通道中,位于下方一行的所述送风通道的开口截面大于位于上方一行的所述送风通道的开口截面;和/或,

9、多行所述排风通道中,位于下方一行的所述排风通道的开口截面大于位于上方一行的所述排风通道的开口截面。

10、在本方案中,送风腔室——蓄水腔室——排风腔室之间通过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连通,蓄水腔室用于存储水体,气流从进风口进入送风腔室,并通过送风通道流向蓄水腔室,将蓄水腔室中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排风通道吹入排风腔室,进而从出风口排出;由于送风腔室中的送风通道沿上下方向排布,且位于下方一行的送风通道的开口截面大于位于上方一行的送风通道的开口截面,使得从进风口到送风通道的气流阻力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气流具有从位于下方的送风通道排出至蓄水腔室的趋势;送风通道设置有多行,且送风通道与蓄水腔室连通,使得贴临水体表面的送风通道为最下方的送风通道,大部分气流能够从位于最下方的送风通道流入蓄水腔室,并贴临蓄水腔室中的水体表面流动,有效地将位于水体表面的有毒有害气体吹入排风腔室,阻隔有毒有害气体向上部空间扩散;同理,排风腔室中位于下方的排风通道气流阻力较小,水体表面的有毒有害气体大部分从贴临水体表面的、位于下方的排风通道排至排风腔室,进而从出风口排出。由此,贴临水体表面的有毒有害气体可以被有效地排除,且由于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效地减少除臭通风所需风量,提供通风效率,降低系统能耗。

11、较佳地,所述池体还包括顶盖、侧壁、送风隔墙和排风隔墙;

12、所述送风隔墙和所述排风隔墙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池体中,所述送风隔墙和所述排风隔墙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13、所述送风通道设置于所述送风隔墙上,所述排风通道设置于所述排风隔墙上;

14、所述送风隔墙中背离所述排风隔墙的一侧正对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送风隔墙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预定距离,以使所述送风隔墙、所述顶盖及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送风腔室;

15、所述排风隔墙中背离所述送风隔墙的一侧正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排风隔墙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预定距离,以使所述排风隔墙、所述顶盖及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排风腔室。

16、在本方案中,利用池体原本的顶盖和侧壁,并在池体中设置送风隔墙和排风隔墙的形式形成送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无需额外单独安装送风腔室和排风腔室,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17、较佳地,任一行所述送风通道中包括多个送风口;和/或,任一行所述排风通道中包括多个排风口。

18、在本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得通过任一行送风通道(排风通道)所需的风量减小;此外,多个送风口(排风口)的设计使得气流能够尽可能均衡地通过某一行送风通道(排风通道),进而在某一行送风通道(排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上均匀地携带有毒有害气体流动。

19、较佳地,所述送风通道和所述排风通道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在水平方向上,任一行所述送风通道与一行所述排风通道高度对齐。

20、在本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得蓄水腔室中形成与水体表面平行的单向平扫流,调蓄池内液位波动时,可始终保持该气流组织形式,保证通风除臭效果的稳定性,减少对生物处理的冲击。

21、较佳地,所述送风隔墙及所述排风隔墙均与所述顶盖连接;所述送风隔墙及所述排风隔墙均与所述底部间隔预定距离。

22、在本方案中,送风隔墙及排风隔墙均与顶盖连接,在送风腔室和排风腔室的顶部形成阻隔,避免气流在送风腔室或排风腔室中贴临顶盖的位置流动而在下方(或者说贴临蓄水腔室的水体表面)的位置流动的气流减少。送风隔墙及排风隔墙均与底部间隔预定距离,使得送风腔室及排风腔室的下方与蓄水腔室连通,便于水流通过和对送风腔室及排风腔室清淤。

23、较佳地,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送风腔室的顶部,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排风腔室的顶部。

24、在本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便于将调蓄池安装于地下,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送风腔室和排风腔室的顶部,可将进风口和出风口露于地表上,便于人工操作进风和排风。

25、较佳地,所述调蓄池还包括排风机和送风机,所述排风机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送风机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26、在本方案中,送风机向进风口中送风,排风机向出风口抽风,由此在调蓄池中形成单向吹吸式的气流流向,且一送一抽,除臭通风效果更佳。

27、较佳地,所述调蓄池还包括除臭装置,所述除臭装置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28、在本方案中,从出风口中排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可通过除臭装置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室外,避免对室外空间的空气造成污染。较佳地,所述调蓄池还包括液位探测仪和控制单元;所述液位探测仪用于探测所述蓄水腔室中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液位探测仪探测得的水位高度调节所述排风机和所述送风机的风量。

29、在本方案中,当蓄水腔室的水位较高时,有毒有害气体占据的空间变小,除臭所需的风量减小,当液位探测仪探测到蓄水腔室中的水位高度变高时,控制单元控制排风机和送风机的风量减小,以进一步降低除臭通风系统的能耗。

30、相对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方法,所述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控制方法用于对如上所述的调蓄池进行通风除臭,所述变水位池体全域空间均量低碳除臭方法包括:

31、当所述液位探测仪测得所述蓄水腔室中的水位持续变高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送风机的风量降低直至为零;

32、当所述液位探测仪测得所述蓄水腔室中的水位稳定时,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液位探测仪测得的水位高度同步调节所述送风机和所述排风机的风量。

33、在本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实现了除臭通风系统风量和水位高度的联动:蓄水腔室中的水位持续变高会挤压有毒有害气体占据的空间,使之具有排出蓄水腔室的趋势,此时对送风机的风量需求减小,控制单元控制送风机的风量降低以减小能耗;当蓄水腔室中的水位稳定时,根据水位高度匹配适宜的送风机和排风机风量,避免能耗浪费。

3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35、送风腔室—蓄水腔室—排风腔室之间通过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连通,蓄水腔室用于存储水体,气流从进风口进入送风腔室,并通过送风通道流向蓄水腔室,将蓄水腔室中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排风通道吹入排风腔室,进而从出风口排出;由于送风腔室中的送风通道沿上下方向排布,且位于下方一行的送风通道的开口截面大于位于上方一行的送风通道的开口截面,使得从进风口到送风通道的气流阻力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大部分气流具有从位于下方的送风通道排出至蓄水腔室的趋势;送风通道设置有多行,且送风通道与蓄水腔室连通,使得贴临水体表面的送风通道为最下方的送风通道,大部分气流能够从位于最下方的送风通道流入蓄水腔室,并贴临蓄水腔室中的水体表面流动,有效地将位于水体表面的有毒有害气体吹入排风腔室,阻隔有毒有害气体向上部空间扩散;同理,排风腔室中位于下方的气流阻力较小,水体表面的有毒有害气体大部分从贴临水体表面的、位于下方的排风通道排至排风腔室,进而从出风口排出。由此,贴临水体表面的有毒有害气体可以被有效地排除,且由于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效地减少除臭通风所需风量,降低能耗。当调蓄池内液位变化时,可始终保持该种气流组织形式,保证通风除臭系统的效果稳定性,减少对生物处理的冲击。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06/3237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