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25 15:49:57
本技术涉及双极板,具体为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1、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工作温度低、比功率大、启动迅速等优点,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是膜电极(mea)和双极板。双极板组件包括阳极板和阴极板,它们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密封在阴极和阳极板之间形成密封的冷却液流场。各种过渡通道、端口、管道以及涉及所有三种操作流体(例如燃料、氧化剂和冷却剂)的其它特性也可能出现在这些板的非活动侧。操作流体在一定压力下,板内的所有特性都必须适当密封,以防止流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泄漏。双极板组件使用能够承受燃料电池环境的粘合剂进行制备,通常是环氧树脂粘合剂,并通过丝网印刷或点胶方式以及模内注塑密封隔离每个所需的流体腔。通常这种密封胶在金属双极板和纯石墨的双极板上可以很牢固的粘接,但在复合石墨板上其粘接力会大大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
2、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包括相对密封叠合的阳极板和阴极板,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拼合后内部形成冷却液流场,阳极板和阴极板远离冷却液流场的一侧设有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的两端均设有氢气进出口、氧气进出口和冷却液进出口,所述氧气进出口、氢气进出口和冷却液进出口分别通过氢气流场、氧气流场和冷却液流场连通,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于设有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一侧的氢气进出口、氧气进出口和冷却液进出口的外周,以及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的外周设有向板面凹陷的溢胶槽,位于所述溢胶槽的中位线上设有以溢胶槽的槽壁为基准平面向板面凹陷的密封胶槽,所述溢胶槽和密封胶槽处设有密封胶层。
3、进一步的,所述溢胶槽的深度为0.2-0.35mm。
4、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胶槽的深度为0.03-0.07mm。
5、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胶层包括填充在密封胶槽中的加强部和位于溢胶槽中的密封部。
6、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部为弧形结构,所述密封部顶端的比极板的板面高0.2-0.3mm。
7、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8、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密封胶层对双极板的粘接附着力,在氢气进出口、氧气进出口和冷却液进出口的外周,以及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的外周设有向板面凹陷的溢胶槽,在溢胶槽的槽壁的基础上设有向板面凹陷的密封胶槽,通过设置密封胶槽增加了密封胶层对双极板的附着面积,从而加强密封胶层对双极板的粘接强度,此外,通过设置密封胶槽,当密封胶层某一处存在脱落时,通过填充在密封胶槽中的密封胶在大力压装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加强密封性的效果,密封胶槽设置在溢胶槽的中位线上,保证密封胶层压缩的过程中力度均衡。
技术特征:1.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包括相对密封叠合的阳极板(1)和阴极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1)和阴极板(2)拼合后内部形成冷却液流场,阳极板(1)和阴极板(2)远离冷却液流场的一侧设有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所述阳极板(1)和阴极板(2)的两端均设有氢气进出口(3)、氧气进出口(4)和冷却液进出口(5),所述氧气进出口(4)、氢气进出口(3)和冷却液进出口(5)分别通过氢气流场、氧气流场和冷却液流场连通,所述阳极板(1)和阴极板(2)于设有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一侧的氢气进出口(3)、氧气进出口(4)和冷却液进出口(5)的外周,以及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的外周设有向板面凹陷的溢胶槽(6),位于所述溢胶槽(6)的中位线上设有以溢胶槽(6)的槽壁为基准平面向板面凹陷的密封胶槽(7),所述溢胶槽(6)和密封胶槽(7)处设有密封胶层(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胶槽(6)的深度为0.2-0.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槽(7)的深度为0.03-0.0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层(8)包括填充在密封胶槽(7)中的加强部(81)和位于溢胶槽(6)中的密封部(8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82)为弧形结构,所述密封部(82)顶端的比极板的板面高0.2-0.3mm。
技术总结本技术双极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燃料电池复合双极板密封结构,包括相对密封叠合的阳极板和阴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于设有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一侧的氢气进出口、氧气进出口和冷却液进出口的外周,以及氢气流场和氧气流场的外周设有向板面凹陷的溢胶槽,位于所述溢胶槽的中位线上设有以溢胶槽的槽壁为基准平面向板面凹陷的密封胶槽,所述溢胶槽和密封胶槽处设有密封胶层,通过设置密封胶槽增加了密封胶层对双极板的附着面积,从而加强密封胶层对双极板的粘接强度。技术研发人员:郑健保,张健,张志强,李睿一,洪景焕,郑建武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杜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315技术公布日:2024/11/2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25/3389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