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透镜及照明灯具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25 15:55:04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透镜及照明灯具,属于照明。
背景技术:
1、目前在照明领域中,家用灯具多是采用多组led加传统扩散透镜组合的方式作为光源方案。由于led本身发光面的尺寸较小,在经传统透镜二次配光后形成的光斑也随之存在尺寸小的问题,而若想进一步扩大光斑的尺寸,光斑上就会随之出现明显的色差,当其应用于灯具中时,反映出来的就是照射均匀度不足的问题,而解决的方法通常会是增加相应的透镜组的数量,这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
2、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光学透镜及照明灯具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透镜,该光学透镜能在不减弱光斑均匀性的前提下,扩大光斑的尺寸,进一步扩大照明的范围。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透镜,包括基体、设置在所述基体底部且朝内凹进的入射区、设置在所述基体顶部的反射区以及设置在所述基体外周侧且位于所述入射区与所述反射区之间的出射面,所述入射区的内周表面形成第一入射面、顶面形成第二入射面,所述反射区与所述第二入射面相对的一侧表面形成全反射面;
3、所述光学透镜配置为: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中有一部分经所述第一入射面入射后,再经所述出射面射出;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光线经所述第二入射面射入后,再经所述全反射面反射,最后经所述出射面射出。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入射面与所述第二入射面之间衔接设有过渡折射部,经过该过渡折射部入射的光线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入射面一侧偏移,另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入射面一侧偏移。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二入射面的入射角度为0~30°,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一入射面的入射角度为30~60°。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具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轴线,所述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全反射面以及出射面均为自由曲面,且分别相对于所述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中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射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朝向所述基体内部凹陷并与所述全反射面相对设置,使自所述全反射面射出的光线到达所述第一曲面后射出,所述第二曲面朝向所述基体外部凸出,使射入所述第一入射面的光线经所述第二曲面后射出。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全反射面以及出射面均以贝塞尔曲线作为母线绕所述中轴线旋转而成。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入射面的与所述出射面相对的一侧设有喷砂涂层。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照明灯具,该照明灯具能在不减弱光斑的均匀性的同时,扩大光斑的尺寸,进一步扩大照明的范围。
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灯具,包括前述的光学透镜。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灯具包括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光源以及扩散板,所述基体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光源正对所述入射区,所述扩散板遮罩在所述光学透镜的外侧,使得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线经所述光学透镜后反射至所述底板,再从所述底板反射至所述扩散板后射出。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和所述扩散板之间的距离为混光距离,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在扩散板上形成光斑,所述混光距离在30mm~50mm之间,所述光斑的直径在40mm-60mm之间。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入射面与所述第二入射面之间衔接设有过渡折射部,所述过渡折射部位于所述照明灯具的光束角内。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经所述全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占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的50%。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透镜通过在基体的入射区设置第一入射面和第二入射面,使得进入入射区的光线部分经第一入射面和出射面后射出,部分经第二入射面、全反射面和出射面后射出,继而能在不减弱光斑均匀性的基础上,增大光斑尺寸,进一步扩大光源的照射面积。
技术特征:1.一种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10)、设置在所述基体(10)底部且朝内凹进的入射区(100)、设置在所述基体(10)顶部的反射区(101)以及设置在所述基体(10)外周侧且位于所述入射区(100)与所述反射区(101)之间的出射面(114),所述入射区(100)的内周表面形成第一入射面(1001)、顶面形成第二入射面(1002),所述反射区(101)与所述第二入射面(1002)相对的一侧表面形成全反射面(1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与所述第二入射面(1002)之间衔接设有过渡折射部(1003),经过该过渡折射部(1003)入射的光线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一侧偏移,另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入射面(1002)一侧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进入所述入射区(100)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二入射面(1002)的入射角度为0~30°,进入所述入射区(100)的光线照射至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的入射角度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具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轴线(110),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第二入射面(1002)、全反射面(113)以及出射面(114)均为自由曲面,且分别相对于所述中轴线(110)左右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轴线(110)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出射面(11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曲面(1141)和第二曲面(1142),所述第一曲面(1141)朝向所述基体(10)内部凹陷并与所述全反射面(113)相对设置,使自所述全反射面(113)射出的光线到达所述第一曲面(1141)后射出,所述第二曲面(1142)朝向所述基体(10)外部凸出,使射入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的光线经所述第二曲面(1142)后射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第二入射面(1002)、全反射面(113)以及出射面(114)均以贝塞尔曲线作为母线绕所述中轴线(110)旋转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的与所述出射面(114)相对的一侧设有喷砂涂层。
8.一种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透镜(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包括底板(3)、固定在所述底板(3)上的光源(2)以及扩散板,所述基体(10)和所述底板(3)固定连接,所述光源(2)正对所述入射区(100),所述扩散板遮罩在所述光学透镜(1)的外侧,使得所述光源(2)射出的光线经所述光学透镜(1)后反射至所述底板(3),再从所述底板(3)反射至所述扩散板后射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和所述扩散板之间的距离为混光距离,所述光源(2)发出的光线能够在扩散板上形成光斑,所述混光距离在30mm~50mm之间,所述光斑的直径在40mm-60m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1001)与所述第二入射面(1002)之间衔接设有过渡折射部(1003),所述过渡折射部(1003)位于所述照明灯具的光束角内。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灯具,其特征在于:经所述全反射面(113)反射的光线占进入所述入射区(100)的光线的50%。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透镜及照明灯具,光学透镜包括基体、设置在基体底部且朝内凹进的入射区、设置在基体顶部的反射区以及设置在基体外周侧且位于入射区与反射区之间的出射面,入射区的内周表面形成第一入射面、顶面形成第二入射面,反射区与第二入射面相对的一侧表面形成全反射面;光学透镜配置为: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中有一部分经第一入射面入射后,再经出射面射出;进入所述入射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光线经第二入射面射入后,再经全反射面反射,最后经出射面射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光学透镜能在保证光斑均匀性的同时,扩大光斑的尺寸。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彤,刘海生,刘峥,骆志青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408技术公布日:2024/11/2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25/3392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