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6:52:06
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适用于各类桥梁转体的转体和精确就位,保证转体施工安全精确的完成。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转体桥梁施工的推广普及应用,各类涉及跨铁路、立体交叉道路的桥梁施工经常会考虑使用转体施工技术来解决空间上的冲突,传统的转体施工,梁体经常过转或不足,由于转体操作经常在主墩处,通过主梁跨径的放大效应,主墩处的微操作经常会放大数十倍不止,经常性出现梁体在调整就位过程中经常在过转和不足之间徘徊的情况,由于转动铰的动静摩擦系数非常低和转动惯性的问题,经常出现梁体不能停到理想的位置上。因此保证转体梁安全停转,保证转体梁停转后可以微调姿态尤为重要。
2、传统转体梁就位方法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转动施工在墩柱位置,由于梁体跨径的放大效应,通过墩柱处转体装置调整梁端就位精度不切实际;其二,由于转动铰动静摩擦系数非常低,梁体一旦转动就会滑动一段距离才会缓慢停止,滑动距离不可控,梁端往往在精确就位点来来回回,无法停到理想位置;其三,主墩处操作空间有限,转体动力系统往往仅有单向,一旦过转无法纠偏;其四,转体梁因其本体重量过大,转动动能极大,若强行在精确就位点设置刚体停梁装置,极易造成梁体损伤乃至主桥结构倾覆。
3、基于以上原因,如何快速稳定的将转体梁在精确就位点附近停转以及缓慢安全的精确就位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通过耗能装置的组合耗能(动能转化为变形和动力势能),通过转体梁承接耗能装置将转体梁转动状态停止,通过微调液压装置可实现梁体缓慢精确就位,可实现梁体安全的由转动状态至停止状态,通过耗能装置安全逐步的将梁体携带的动能卸除,通过微调液压装置将梁体姿态调整至理想位置。
2、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3、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力支架,所述反力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耗能承接装置,所述耗能承接装置与所述反力支架构成滑动配合,所述耗能承接装置相较于所述反力支架的另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两块刚度不同的耗能板,在所述耗能承接装置与所述反力支架之间设置有耗能弹簧组装置以及液压装置。
4、所述反力支架包括底板、壁板和斜撑,所述壁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斜撑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壁板之间。
5、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
6、所述耗能承接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滑车,所述耗能承接装置通过滑车与所述反力支架之间构成滑动配合。
7、所述耗能板为开孔橡胶板和低刚度耗能橡胶板。
8、所述耗能弹簧组装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刚度不同的弹簧构成。
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0、1)安全性高,停转过程中通过多个装置多次逐级卸除转体梁的多余动能,大大减少了强行停转造成的梁体损伤和结构倾覆的风险;
11、2)在梁端位置修正转体就位更精确更有效;
12、3)在梁端位置逐级调整造成的梁体惯性漂转的现象更可控;
13、4)成套装置成本较低,转体就位精度可控,转体耗能安全可控,装置可循环使用。
技术特征:1.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力支架,所述反力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耗能承接装置,所述耗能承接装置与所述反力支架构成滑动配合,所述耗能承接装置相较于所述反力支架的另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两块刚度不同的耗能板,在所述耗能承接装置与所述反力支架之间设置有耗能弹簧组装置以及液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支架包括底板、壁板和斜撑,所述壁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斜撑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壁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承接装置的底部设置有滑车,所述耗能承接装置通过滑车与所述反力支架之间构成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板为开孔橡胶板和低刚度耗能橡胶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弹簧组装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刚度不同的弹簧构成。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变刚度的转体桥精确就位耗能调节装置,包括反力支架,所述反力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耗能承接装置,所述耗能承接装置与所述反力支架构成滑动配合,所述耗能承接装置相较于所述反力支架的另一侧面设置有至少两块刚度不同的耗能板,在所述耗能承接装置与所述反力支架之间设置有耗能弹簧组装置以及液压装置。本技术的优点是:1)安全性高,停转过程中通过多个装置多次逐级卸除转体梁的多余动能,大大减少了强行停转造成的梁体损伤和结构倾覆的风险;2)在梁端位置修正转体就位更精确更有效;3)在梁端位置逐级调整造成的梁体惯性漂转的现象更可控。技术研发人员:邹亚丽,黄耀东,曾春炜,陈希贤,陈远航,赵洪峰,曹尚杰,刘逸敏,高超,陈杰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十四局集团上海铁建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07技术公布日:2024/6/2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52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