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7 13:52:49
本公开涉及电控制器件,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1、在现有继电器的设计方案中,接触组件采用单触点结构,即接触组件的第一簧片仅具有一个动触点且第二簧片仅具有一个静触点,该动触点和静触点构成接触组件的一组单触点结构。为改善上述触点结构,部分继电器的接触组件采用双触点结构,即接触组件包括分别位于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两端的两组触点结构,分别为载流端触点组和燃弧端触点组。然而,由于燃弧端触点组需具备灭弧功能,目前成为采用双触点结构的继电器亟待解决的一项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采用双触点结构且能够有效避免燃弧问题的继电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以及接触组件,所述接触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簧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所述第二簧片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两个所述动触点与相对的所述簧片分别形成两组触点结构,两组所述触点结构分别为载流端触点组和燃弧端触点组;所述壳体设置有灭弧栅,所述灭弧栅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位置布置。
4、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壳体设置有灭弧腔室;其中,包含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所述接触组件的部分结构容纳于所述灭弧腔室,所述灭弧栅设置于所述灭弧腔室的腔壁。
5、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灭弧栅位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6、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灭弧栅包括底座以及至少两个栅片,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壳体,至少两个所述栅片设置于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并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至少两个所述栅片沿排列方向间隔排列。
7、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至少两个所述栅片的排列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8、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至少两个所述栅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栅片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栅片,所述第一栅片位于所述第二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簧片一侧,所述第二栅片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簧片参与形成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部分的位置布置;其中,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栅片的第二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栅片的第一长度,使得所述第二栅片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栅片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之间的距离。
9、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栅片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一端设置有引弧槽,且所述引弧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栅片;其中,以所述第二簧片朝向所述第一簧片的一侧表面为基准面,在所述基准面上,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正投影部分位于所述引弧槽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栅片的正投影无重叠区域。
10、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引弧槽包括第一槽部以及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开口于所述第二栅片朝向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二槽部开口于所述第一槽部的槽底并沿所述第三方向进一步朝向所述底座凹设;其中,所述第一槽部的形状与燃弧端触点组的部分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二槽部的形状呈“v”字形。
11、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栅片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栅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均相等。
12、根据本公开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栅片为至少两个;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对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栅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二簧片的一者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大于相对靠近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者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
1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公开提出的继电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4、本公开提出的继电器的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分别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簧片沿第二方向的一端朝向第二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第二簧片沿第二方向的另一端朝向第一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两个动触点与相对的簧片分别形成两组触点结构,分别为载流端触点组和燃弧端触点组。在此基础上,继电器的壳体中设置有灭弧栅,灭弧栅的位置对应于燃弧端触点组的位置布置。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公开能够利用灭弧栅实现燃弧端触点组的灭弧功能,适用于接触组件采用双触点结构的继电器。另外,在保证燃弧端的灭弧功能基础上,本公开避免在载流端触点组处布置额外的灭弧结构,有利于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简化装配工艺。
技术特征:1.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以及接触组件,所述接触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灭弧腔室;其中,包含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所述接触组件的部分结构容纳于所述灭弧腔室,所述灭弧栅设置于所述灭弧腔室的腔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栅位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栅包括底座以及至少两个栅片,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壳体,至少两个所述栅片设置于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并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至少两个所述栅片沿排列方向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栅片的排列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栅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栅片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栅片,所述第一栅片位于所述第二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簧片一侧,所述第二栅片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簧片参与形成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部分的位置布置;其中,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栅片的第二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栅片的第一长度,使得所述第二栅片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栅片与所述燃弧端触点组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片沿所述第三方向朝向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一端设置有引弧槽,且所述引弧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栅片;其中,以所述第二簧片朝向所述第一簧片的一侧表面为基准面,在所述基准面上,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正投影部分位于所述引弧槽的正投影之内,且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栅片的正投影无重叠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槽包括第一槽部以及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开口于所述第二栅片朝向所述燃弧端触点组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二槽部开口于所述第一槽部的槽底并沿所述第三方向进一步朝向所述底座凹设;其中,所述第一槽部的形状与燃弧端触点组的部分轮廓相匹配,所述第二槽部的形状呈“v”字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片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栅片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均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片为至少两个;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对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栅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二簧片的一者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大于相对靠近所述第一簧片的另一者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
技术总结本公开提出一种继电器,其包括壳体以及接触组件,接触组件设置于壳体,接触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簧片,分别为第一簧片及第二簧片,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分别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簧片沿第二方向的一端朝向第二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第二簧片沿第二方向的另一端朝向第一簧片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两个动触点与相对的簧片形成两组触点结构,两组触点结构分别为载流端触点组和燃弧端触点组;壳体设置有灭弧栅,灭弧栅的位置对应于燃弧端触点组的位置布置。技术研发人员:何仲波,蔡雅婧,钟叔明,代文广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6技术公布日:2024/7/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1/1120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