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铁路车辆辅助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轨道车辆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轨道车辆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1 08:58:21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轨道车辆以及应用于上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为降低车辆重心,提升车辆运行的平稳性,高速轨道车辆中的设备一般安装在车体底部,为保证高速运行条件下设备的安全性、减小整车气动阻力,高速轨道车辆会安装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将设备密封在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部。

2、工作状态下,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的牵引变流器、牵引变压器和牵引电机均需要进行通风冷却,为保证设备的冷却用风,需要在轨道车辆的设备舱表面设计通风口,为减少外部环境污染物进入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在通风口处需安装过滤设备且保证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具有一定的密封性;现有的高速轨道车辆轨道车辆的设备舱通风口一般设计在轨道车辆的设备舱两侧,通风口的滤尘格栅存在凹凸不平的区域,导致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气动阻力明显增大。如果为了减小气动阻力而减少轨道车辆的设备舱通风口的数量,则会导致通风量无法满足设备冷却要求。

3、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既可以满足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设备的通风需求同时又可以减小气动阻力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将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分别设置于外壳中车辆行驶方向的两端,使气体能够实现自然对流,可满足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设备的通风需求同时又可以减小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气动阻力。

2、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轨道车辆以及应用于上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控制方法。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设备,所述外壳的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端面设置有第一进出气口,所述外壳的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后端面设置有第二进出气口,车辆行驶时由所述第一进出气口进入所述外壳的气流能够由所述第二进出气口排出。

5、可选地,所述第一进出气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气口均设置有过滤格栅;

6、可选地,所述第一进出气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气口均设置有用于加热的电热丝以及防雪格栅。

7、可选地,所述第一进出气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气口关于所述外壳(1)的中间截面对称设置,所述中间截面垂直于所述车辆行驶方向设置。

8、可选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安装有可开合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若干可转动的叶片,所述通风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处于高压状态时控制所述叶片转动至打开状态。

9、可选地,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动力结构,所述叶片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通风孔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所述动力结构用于驱动所有所述叶片同步转动。

10、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压力的内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外部压力的外部压力传感器;

11、所述内部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外部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12、当所述内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内部压力与所述外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外部压力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差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有所述叶片转动至打开状态;

13、当所述内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内部压力与所述外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外部压力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差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有所述叶片转动至闭合状态。

14、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检测车速的速度传感器,所述速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15、在所述内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内部压力与所述外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外部压力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差值的情况下;

16、当所述速度传感器所检测的速度信息大于预设最小速度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大速度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叶片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

17、当所述速度传感器所检测的速度信息大于预设最大速度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叶片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

18、当所述速度传感器所检测的速度信息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小速度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叶片转动至第三预设角度;

19、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三预设角度均为叶片所在位置与叶片处于闭合状态时之间的夹角。

20、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21、获取所述内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内部压力与所述外部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外部压力;

22、判断所述内部压力与所述外部压力的差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差值,若是,则进入下一步;若否,则控制所述通风装置处于闭合状态;

23、获取所述速度传感器所检测的速度信息;

24、判断所述速度信息是否大于预设最小速度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最大速度,若是,则控制所述叶片转动至第一预设角度;若否,则进入下一步;

25、判断所述速度信息是否大于预设最大速度,若是,则控制所述叶片转动至第二预设角度;若否,则进入下一步;

26、控制所述叶片转动至第三预设角度;

27、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二预设角度、所述第三预设角度均为叶片所在位置与叶片处于闭合状态时之间的夹角。

28、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车体主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设置于所述车体主体的下部。

29、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时,车辆运行时,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前端为高压区,后端为低压区,由于外壳中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进出气口,外壳中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进出气口,气体可以由第一进出气口进入,流经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后由第二进出气口流出,气流从正压区流至负压区,能够实现自然对流,满足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设备的通风需求。

30、另外,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之后,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前端的正压强度减弱,后端的负压强度也减弱,消除了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前端和后端的压力差,可显著减小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气动阻力,降低列车能耗。

31、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轨道车辆以及应用于上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控制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于外壳(1)内的设备,所述外壳(1)的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端面设置有第一进出气口(11),所述外壳(1)的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后端面设置有第二进出气口(12),车辆行驶时由所述第一进出气口(11)进入所述外壳(1)的气流能够由所述第二进出气口(12)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气口(11)和所述第二进出气口(12)均设置有过滤格栅(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气口(11)和所述第二进出气口(12)均设置有用于加热的电热丝(14)以及防雪格栅(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气口(11)和所述第二进出气口(12)关于所述外壳(1)的中间截面对称设置,所述中间截面垂直于所述车辆行驶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处安装有可开合的通风装置(2),所述通风装置(2)包括若干可转动的叶片(21),所述通风装置(2)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处于高压状态时控制所述叶片(21)转动至打开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2)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动力结构,所述叶片(2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叶片(21)沿所述通风孔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分布,所述动力结构用于驱动所有所述叶片(21)同步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压力的内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外部压力的外部压力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车速的速度传感器,所述速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9.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主体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所述轨道车辆的设备舱设置于所述车体主体的下部。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的设备舱、轨道车辆及控制方法,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设备,外壳中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进出气口,外壳中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进出气口。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设备舱时,车辆运行时,轨道车辆的设备舱的前端为高压区,后端为低压区,由于外壳中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前端设置有第一进出气口,外壳中沿车辆行驶方向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进出气口,气体可以由第一进出气口进入,流经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后由第二进出气口流出,气流从正压区流至负压区,能够实现自然对流,不但满足轨道车辆的设备舱内设备的通风需求,还能显著降低车辆气动阻力。技术研发人员:姚拴宝,柳宁,丁叁叁,陈大伟,杜健,汪秀平,鄢桂珍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2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342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