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6:21:52
本技术涉及船舶修理,特别涉及一种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1、船舶运营过程因海损船体外部、底部受损需要进浮船坞维修。因海损造成船底结构变形,船身内外侧结构变形,船底不平,在进浮船坞修复过程,船舶难于完全坐墩受力,或不能正浮状态坐墩,即处于倾斜状态,定位困难。需要在浮船坞布置支撑船舶结构,方便船舶进浮船坞快速定位支撑,确保船舶安全。
2、中国专利cn202110651278.5中公开一种浮船坞维护用船体支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属于船舶建造技术领域,该浮船坞维护用船体支撑装置,包括安装板,支撑机构,支撑机构设有四组,四组支撑机构均设于安装板的下侧以实现对整体装置的支撑,位于前后同侧的四个驱动机构分别通过两个第二丝杆连接,以及移动组件,设于安装板的下侧,以实现位置调整,驱动机构,安装板内开设有容置驱动机构的第一凹槽,驱动机构设于第一凹槽的下内壁以实现驱动,丝杆升降机构,丝杆升降机构设有四组,第一凹槽的上侧开设有容置丝杆升降机构的四个第二凹槽,升降机构设于第二凹槽的内壁。
3、现有的船坞支撑结构忽略了对海损船舶的考虑,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导致船舶进浮船坞内过程船身定位不正确和定位状态倾斜,严重的会造成船舶受到二次结构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船坞支撑结构忽略了对海损船舶的考虑,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导致船舶进浮船坞内过程船身定位不正确和定位状态倾斜,严重的会造成船舶受到二次结构损害”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防止船舶二次结构变形、稳定保持船舶状态的结构,保证船舶修理过程安装质量,保证船舶安全。结构形式简单,容易组合,可反复使用,方便施工,制造成本低和施工效率高。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应用于浮船坞内,所述浮船坞的底部设置有浮船坞抬船甲板,包括:
3、多个坞墩,布置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底部,用于承载泊入所述浮船坞内的船舶;
4、船侧支撑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坞墩两侧,用于支撑所述船舶的舷侧;
5、其中,所述船侧支撑结构包括高位舷侧支撑和低位舷侧支撑,所述船舶同一侧的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等间距交错分布;
6、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分别固定焊接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上。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分别与所述船舶的舷侧焊接连接。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船侧支撑结构对应所述船舶内部强结构件位置设置。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设置于所述船舶的首尾两端的舷侧位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与所述船舶舷侧间距不小于50mm。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分布于所述船舶两侧中部位置,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包括依次连接的高位上连接板、高位中连接板和高位下连接板,所述高位下连接板的底部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焊接,所述高位上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船舶的舷侧焊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位舷侧支撑采用钢管结构,钢管直径为76mm~450mm。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位上连接板的顶部对应所述船舶舷侧强节点位置设置。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低位舷侧支撑分布于所述船舶两侧中部位置,所述低位舷侧支撑包括低位上连接板和低位下连接板,所述低位下连接板的底部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焊接,所述低位上连接板的顶部与所述船舶的舷侧焊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低位舷侧支撑采用钢管结构,钢管直径为76mm~450mm。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坞墩支撑所述浮船坞内的所述船舶底部后,通过在所述船舶四周设置对应的所述高位舷侧支撑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来扶正所述船舶,保证所述船舶安全,避免二次结构变形,稳定保持船舶状态的结构,保证船舶修理过程安装质量,保证船舶安全。其结构形式简单,容易组合,采用焊接连接方式,可反复使用,方便施工,制造成本低和施工效率高。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1.一种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应用于浮船坞(100)内,所述浮船坞(100)的底部设置有浮船坞抬船甲板(1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舷侧支撑(400)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500)分别与所述船舶(200)的舷侧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侧支撑结构对应所述船舶(200)内部强结构件位置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舷侧支撑(400)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500)设置于所述船舶(200)的首尾两端的舷侧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舷侧支撑(400)和所述低位舷侧支撑(500)与所述船舶(200)舷侧间距不小于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舷侧支撑(400)分布于所述船舶(200)两侧中部位置,所述高位舷侧支撑(400)包括依次连接的高位上连接板(410)、高位中连接板(420)和高位下连接板(430),所述高位下连接板(430)的底部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110)焊接,所述高位上连接板(410)的顶部与所述船舶(200)的舷侧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舷侧支撑(400)采用钢管结构,钢管直径为76mm~45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上连接板(410)的顶部对应所述船舶(200)舷侧强节点位置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位舷侧支撑(500)分布于所述船舶(200)两侧中部位置,所述低位舷侧支撑(500)包括低位上连接板(510)和低位下连接板(520),所述低位下连接板(520)的底部与所述浮船坞抬船甲板(110)焊接,所述低位上连接板(510)的顶部与所述船舶(200)的舷侧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位舷侧支撑(500)采用钢管结构,钢管直径为76mm~450mm。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涉及船舶修理技术领域技术领域,包括多个坞墩,布置于浮船坞抬船甲板底部;船侧支撑结构,分别设置于坞墩两侧;其中,船侧支撑结构包括高位舷侧支撑和低位舷侧支撑,船舶同一侧的高位舷侧支撑和低位舷侧支撑等间距交错分布;高位舷侧支撑和低位舷侧支撑分别固定焊接于浮船坞抬船甲板上。根据本技术的船舶海损进坞修理支撑结构,通过在船舶四周设置对应的高位舷侧支撑和低位舷侧支撑来扶正船舶,保证船舶安全,避免二次结构变形,稳定保持船舶状态的结构,保证船舶修理过程安装质量,保证船舶安全。其结构形式简单,容易组合,采用焊接连接方式,可反复使用,方便施工,制造成本低和施工效率高。技术研发人员:庄瑞民,刘习贤,梁淼森,敖武平,郭建强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19技术公布日:2024/4/17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34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