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2:26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1、前副车架是车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连接车身、前悬及发动机。副车架总成对发动机振动起着重要的隔离作用,同时承受着汽车行驶中带来的各种载荷,其刚度强度模态是考验副车架设计的重要指标。

2、前副车架通常包含横梁及纵梁,横梁包括前横梁以及后横梁,纵梁包括左右两个对称设置的单体纵梁,两个单体纵梁通过横梁相连接,共同构成口字型结构的前副车架,增加了前副车架整体结构强度。

3、单体纵梁除用于连接横梁以外,还需要与控制臂、稳定杆及转向机构等其他部件进行连接。现有的控制臂及转向机构通常采用竖直安装方式直接与纵梁体之间进行连接,当车辆受到外界冲击时,由于垂向刚度性能较低,容易造成控制臂及转向机构与纵梁体连接位置处的撕脱,甚至造成纵梁体总成的撕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升前副车架纵梁的抗撕裂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包括纵梁体及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纵梁体与横梁相连接的相对一侧上,所述支架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u形片与第二u形片,所述第一u形片及所述第二u形片上均固定连接有翻转片,各所述翻转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u形片的开口两侧以及所述第二u形片上的开口两侧。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梁体用于与横梁相连接,支架结构设置于纵梁体与横梁相连接的相对一侧上,间隔设置的第一u形片与第二u形片分别用于与控制臂、稳定杆及转向机构等其他部件进行连接。翻转片的设置,能够使得支架结构与纵梁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前副车架的抗撕裂能力。

5、可选的,各所述翻转片与所述第一u形片及所述第二u形片相连接位置处的夹角均为钝角。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对翻转片及u形片之间的受力三角形进行分析,第一u形片及第二u形片与翻转片相连接位置处的夹角均为钝角,相较于将夹角设置为锐角及之间的方案,当夹角为钝角时,纵梁体与支架结构之间的抗撕裂能力最佳。

7、可选的,各所述翻转片上均设置有呈弧形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位于各所述翻转片与所述第一u形片及所述第二u形片相连接位置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面呈弧形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在其它部件插接于支架结构上时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在操作人员进行安装时,防止纵梁体与支架结构的连接处对操作人员的误伤。

9、1.可选的,所述第一u形片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二u形片包括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及第二底板;

10、所述第一底板由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侧板倾斜向上设置;

11、所述第二底板由与所述纵梁体相连接位置处至远离于所述纵梁体一侧倾斜向下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均与纵梁体之间成一定角度设置,第一底板由第一侧板至第二侧板倾斜向上设置,第二底板由与纵梁体相连接位置处至远离于纵梁体一侧倾斜向下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控制臂、稳定杆及转向机构等其他部件与纵梁体上的支架结构之间的安装角度能够更加适配,有利于提高支架结构与纵梁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前副车架纵梁的抗撕裂能力。

13、2.可选的,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纵梁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纵梁体的侧壁上;

14、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纵梁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纵梁体的底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底板与纵梁体的侧壁相连接,第二底板与纵梁体的底部相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得控制臂、稳定杆及转向机构等其他部件与纵梁体上的支架结构之间的安装角度能够更加适配,有利于提高支架结构与纵梁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前副车架纵梁的抗撕裂能力。

16、可选的,所述第一u形片及所述第二u形片上均开设有供连接件穿设的安装定位孔,所述第一u形片上的所述安装定位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二u形片上的所述安装定位孔开设于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定位孔的开设,一方面在第一u形片及第二u形片上为螺栓的穿设提供一处安装孔,另一方面也对螺栓的穿设位置进行定位,从而对其他部件的连接起到定位效果。

18、可选的,所述纵梁体向所述支架结构一侧弯折设置,所述纵梁体的折弯处位于所述第一u形片与所述第二u形片之间。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梁体的弯折设置,能够使得纵梁体与横梁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得以提高,在纵梁体与横梁之间装配后,纵梁体的弯折设置能够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前副车架的抗撕裂能力。

20、可选的,所述纵梁体包括内扣板及外扣板,所述外扣板边缘位置处的内侧壁与所述内扣板边缘位置处的外侧壁之间相互抵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扣板边缘位置处的内侧壁与内扣板边缘位置处的外侧壁之间相互抵接,内扣板与外扣板之间的配合设置使得纵梁体的安装稳定性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前副车架的抗撕裂能力。

22、可选的,所述内扣板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内扣板及第二内扣板,所述第一内扣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扣板的长度,所述纵梁体的折弯位置处位于所述第一内扣板上,所述第一u形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内扣板上,所述第二u形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内扣板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将两块内扣板等长设置的方案,纵梁体的折弯位置则会落在第一内扣板与第二内扣板的接缝位置上。第一内扣板的长度大于第二内扣板的长度,使得纵梁体的折弯位置落在第一内扣板上,有利于提高第一内扣板与第二内扣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纵梁体的抗撕裂能力。

24、可选的,所述第二内扣板靠近于所述第一内扣板的一侧上设置有凹阶,所述第一内扣板靠近于所述第二内扣板一侧的边缘位置处的内侧壁与所述凹阶位置处的外侧壁相互抵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内扣板靠近于第二内扣板一侧的边缘位置处的内侧壁与第二内扣板的凹阶位置处的外侧壁相互抵紧,凹阶的设置使得第一内扣板与第二内扣板之间能够进行卡接固定,从而提高第一内扣板与第二内扣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纵梁体的抗撕裂能力。

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支架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u形片与第二u形片,第一u形片与第二u形片均固定连接于纵梁体与横梁相连接的相对一侧上,支架结构能够使得控制臂、稳定杆及转向机构等其他部件与纵梁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28、2.翻转片设置于第一u形片及第二u形片与纵梁体的连接位置处,第一u形片及第二u形片与翻转片相连接位置处的夹角均为钝角,对翻转片及u形片之间的受力三角形进行分析,当夹角为钝角时,纵梁体与支架结构之间的抗撕裂能力最佳,使得支架结构与纵梁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体(1)及支架结构(2),所述支架结构(2)固定连接于所述纵梁体(1)与横梁相连接的相对一侧上,所述支架结构(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u形片(21)与第二u形片(22),所述第一u形片(21)及所述第二u形片(22)上均固定连接有翻转片(23),各所述翻转片(2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u形片(21)的开口两侧以及所述第二u形片(22)上的开口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翻转片(23)与所述第一u形片(21)及所述第二u形片(22)相连接位置处的夹角均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翻转片(23)上均设置有呈弧形的引导面(231),所述引导面(231)位于各所述翻转片(23)与所述第一u形片(21)及所述第二u形片(22)相连接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形片(21)包括第一侧板(212)、第二侧板(213)及第一底板(214),所述第二u形片(22)包括第三侧板(221)、第四侧板(222)及第二底板(2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214)与所述纵梁体(1)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纵梁体(1)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形片(21)及所述第二u形片(22)上均开设有供连接件穿设的安装定位孔(211),所述第一u形片(21)上的所述安装定位孔(211)开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12)及所述第二侧板(213)上,所述第二u形片(22)上的所述安装定位孔(211)开设于所述第三侧板(221)及所述第四侧板(2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体(1)向所述支架结构(2)一侧弯折设置,所述纵梁体(1)的折弯处位于所述第一u形片(21)与所述第二u形片(2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体(1)包括内扣板(11)及外扣板(12),所述外扣板(12)边缘位置处的内侧壁与所述内扣板(11)边缘位置处的外侧壁之间相互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扣板(11)包括相互卡接的第一内扣板(111)及第二内扣板(112),所述第一内扣板(1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扣板(112)的长度,所述纵梁体(1)的折弯位置处位于所述第一内扣板(111)上,所述第一u形片(2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内扣板(111)上,所述第二u形片(2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内扣板(11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扣板(112)靠近于所述第一内扣板(111)的一侧上设置有凹阶(1121),所述第一内扣板(111)靠近于所述第二内扣板(112)一侧的边缘位置处的内侧壁与所述凹阶(1121)位置处的外侧壁相互抵紧。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支架结构,其包括纵梁体及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纵梁体与横梁相连接的相对一侧上,所述支架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U形片与第二U形片,所述第一U形片及所述第二U形片上均固定连接有翻转片,各所述翻转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U形片的开口两侧以及所述第二U形片上的开口两侧。本申请具有提升前副车架纵梁的抗撕裂能力的效果。技术研发人员:吴德莉,陈杰,孟羽,张来建,王家俊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建新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18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2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