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燃烧设备,加热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锅炉换热管及脱硝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锅炉换热管及脱硝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1:24:15

本技术涉及烟气处理及余热利用领域,尤其涉及锅炉换热管及脱硝系统。

背景技术:

1、为满足目前环保要求,工业烟气必须进行脱硫、脱硝、除尘,达标后才能排放。目前烟气脱硝工艺最佳的进口温度区间是350~380℃,玻璃熔窑排出的烟气温度一般在450~600℃之间,无法直接送至脱硝系统入口。为了兼顾余热利用和烟气治理,目前正常运行的烟气流程是:烟气先进入余热锅炉的高温换热段,再从350~380℃位置接去脱硝系统,经烟气处理后再回到余热锅炉继续回收烟气余热,最后经烟囱排放。

2、整个烟气余热利用的流程是:窑炉→余热锅炉→脱硫塔→除尘器→锅炉→风机→烟囱。

3、由于余热锅炉及除尘器设备占地面积大,并且设备的制造成本以及建设成本大、造成整个烟气治理及余热利用的投资额较大。并且在烟气流动过程中,由于余热锅炉及除尘器的距离较远,两者的连接烟道较长,不可避免的造成热量的损失以及系统漏风量的增多,降低了余热利用效率以及增加系统风机等设备运行功耗。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锅炉换热管及脱硝系统,旨在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缩短管道,从而避免过长管道造成的热量损失,同时,设置了涂层在管道上,将余热利用与烟气治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锅炉换热管,所述锅炉换热管包括:

3、多个换热管道,多个所述换热管道依次连接,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

4、入口管道,所述入口管道横向延伸设置,所述入口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另一端用以连接汽包的下降管;

5、出口管道,所述出口管道与所述入口管道沿纵向相对设置,所述出口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另外一端用以连接汽包的上升管;

6、其中,所述多个换热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的管道外表面均涂布涂层,用于与烟气反应。

7、可选地,多个所述换热管道弯折设置以形成纵向排布的多个弯折段。

8、可选地,所述多个弯折段的长度相同。

9、可选地,多个所述换热管道弯折设置以形成横向排布的多个弯折段,且所述多个弯折段的长度不同。

10、可选地,所述涂层的厚度为90-110mm。

11、可选地,所述多个换热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中的外表面呈凹凸设置。

12、可选地,所述涂层包括非金属材料。

13、可选地,所述非金属材料为蜂窝状陶瓷材料。

14、可选地,所述涂层还包括scr催化剂。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脱硝系统,所述脱硝系统设有多个如上述的锅炉换热管。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之间,设置多个换热管道,其中,多个换热管道是依次连接,设置多个,可以通过增加换热管道的长度,延长蒸汽在换热管道内的时间,留存时间越久,达到与管道外的烟气换热的效果,提高了余热的利用效率,并且在多个换热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的管道外表面均涂布涂层,用于与烟气反应,让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与nh3反应,生成n2和h2o。从而将余热利用与烟气治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锅炉换热管,用于连接汽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换热管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管道弯折设置以形成纵向排布的多个弯折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弯折段的长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管道弯折设置以形成横向排布的多个弯折段,且所述多个弯折段的长度不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的厚度为90-11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中的外表面呈凹凸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包括非金属材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材料为蜂窝状陶瓷材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还包括scr催化剂。

10.一种脱硝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硝系统设有多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锅炉换热管。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一种锅炉换热管及脱硝系统,所述锅炉换热管在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之间,设置多个换热管道,其中,多个换热管道是依次连接,设置多个,可以通过增加换热管道的厚度,降低烟气流速,延长蒸汽在换热管道内的时间,留存时间越久,达到与管道外的烟气换热的效果,提高了余热的利用效率,并且在多个换热管道、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出口管道的管道外表面均涂布涂层,用于与烟气反应,让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与NH<subgt;3</subgt;反应,生成N<subgt;2</subgt;和H<subgt;2</subgt;O。从而将余热利用与烟气治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效率。技术研发人员:彭寿,吴文贵,刘余庆,李培涛,李伟,罗嗣友,方海燕,郝欲明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07技术公布日:2024/5/6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50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