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土层岩石的钻进,采矿的设备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7 10:55:49

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1、受限于深切峡谷地形条件的限制,悬索桥在该地形条件下通常采用隧道式锚碇的锚固形式。悬索桥隧道锚的受力模式决定了隧道锚必须设计为倾斜向下的结构。由于重力作用和隧道锚结构特点,隧道锚范围内的渗水会汇集到后锚室,由于地形的限制,积水无法从后锚室直接排出。

2、一般的隧道锚排水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式排水,即通过大功率的水泵把隧道锚洞室里的积水抽到洞室外,但悬索桥的隧道锚一般数十米甚至上百米,洞室深度较深,倾斜角度较大,采用机械式排水时需要较大功率和扬程的泵机,容易发生故障,且要派专人看护维修,费时费力、成本较大;另一种是通过泄水管将隧道锚的后锚室与隧道内的排水系统连接,将隧道锚内积水排至隧道,这种排水方式要求后锚室必须位于隧道至上,这种方法受地形影响较大,且其截面面积较小,施工难度较大,后续运营维护时通风和除湿效果差,也易于发生堵塞,还是会使后锚室长期处于潮湿的水环境中,影响整个隧道锚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给悬索桥结构带来潜在安全性风险。

3、如何实现悬索桥的隧道锚内的积水顺利排出,便于整个系统通风和除湿,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对邻近桥梁桩基的结构及隧道锚周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小,主排水隧洞的横截面较大,便于自然风流通,可排出后、前锚室的湿空气,同时方便后期人员进出检修。

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包括:

4、与锚洞的后锚室的底部连通的排水支洞;

5、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所述锚洞的所述排水支洞连通的过渡隧洞,所述过渡隧洞包括两个交叉连通的弧形隧洞;

6、与所述过渡隧洞连通的主排水隧洞;

7、两个所述弧形隧洞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排水支洞顺接连通,两个所述弧形隧洞的另一端顺接汇合后与所述主排水隧洞连通,所述主排水隧洞与地面连通用于将其内的水排出至地面。

8、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隧洞的横截面大于所述排水支洞的横截面,且在交界处所述弧形隧洞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水支洞的底部。

9、进一步的,所述锚洞的后锚室的底部设有第一集水井,所述排水支洞与所述第一集水井的底部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后锚室设有第一环向渗水盲管,所述第一环向渗水盲管与所述第一集水井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锚洞的前锚室设有第二环向渗水盲管、第二纵向渗水盲管和第二集水井,所述第二环向渗水盲管与所述第二纵向渗水盲管连通,所述第二纵向渗水盲管与所述第二集水井连通,所述第二集水井与所述第一集水井通过纵向排水管连通。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环向渗水盲管至少有两根,且所有所述第二环向渗水盲管沿所述前锚室的纵向均匀间隔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支洞的底面呈斜坡设置,且所述排水支洞的低端为与所述过渡隧洞的连接处。

14、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支洞的底部设有混凝土底板,所述排水支洞的侧壁和顶壁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

15、进一步的,所述主排水隧洞的底部设有混凝土底板,所述主排水隧洞的侧壁和顶壁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

16、进一步的,所述主排水隧洞的出口端低于所述主排水隧洞的入口端。

17、本发明提供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左右锚洞的后锚室的排水支洞通过过渡隧洞与主排水隧洞连通,过渡隧洞包括两个交叉连通的弧形隧洞,整体呈y字型,左右锚洞内汇聚于后锚室底部的水通过对应的排水支洞经过渡隧洞排出至主排水隧洞,最后由主排水隧洞排出至地面,主排水隧洞的横截面较大,便于自然风流通,可排出后、前锚室的湿空气,同时方便后期人员进出检修;主排水隧洞位于左右锚洞中部的下方,主排水隧洞通过过渡隧洞和排水支洞与锚洞的后锚室连通,可减小主排水隧洞对邻近桥梁桩基的施工和结构安全的影响,在不影响隧道锚围岩稳定及锚塞体与周围岩体间摩擦力的情况下,有助于增大主排水隧道的横截面,有效增大了通风截面,并且,主排水隧洞可形成“烟囱”效应,增大了通风风速的通风量,从而有利于排水隧道与隧道锚组成的系统的整体通风和除湿;由于主排水隧道的断面较大,与现有技术采用泄水管排水相比较,更不易发生堵塞,大大降低了后期检修维护的成本费用和维护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隧洞的横截面大于所述排水支洞的横截面,且在交界处所述弧形隧洞的底部低于所述排水支洞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洞的后锚室的底部设有第一集水井,所述排水支洞与所述第一集水井的底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锚室设有第一环向渗水盲管,所述第一环向渗水盲管与所述第一集水井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洞的前锚室设有第二环向渗水盲管、第二纵向渗水盲管和第二集水井,所述第二环向渗水盲管与所述第二纵向渗水盲管连通,所述第二纵向渗水盲管与所述第二集水井连通,所述第二集水井与所述第一集水井通过纵向排水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向渗水盲管至少有两根,且所有所述第二环向渗水盲管沿所述前锚室的纵向均匀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支洞的底面呈斜坡设置,且所述排水支洞的低端为与所述过渡隧洞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支洞的底部设有混凝土底板,所述排水支洞的侧壁和顶壁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隧洞的底部设有混凝土底板,所述主排水隧洞的侧壁和顶壁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排水隧洞的出口端低于所述主排水隧洞的入口端。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包括:与锚洞的后锚室的底部连通的排水支洞;分别与左右两边的所述锚洞的所述排水支洞连通的过渡隧洞,所述过渡隧洞包括两个交叉连通的弧形隧洞;与所述过渡隧洞连通的主排水隧洞;两个所述弧形隧洞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排水支洞顺接连通,两个所述弧形隧洞的另一端顺接汇合后与所述主排水隧洞连通,所述主排水隧洞与地面连通用于将其内的水排出至地面。左右锚洞内汇聚于后锚室底部的水通过对应的排水支洞经过渡隧洞排出至主排水隧洞,最后由主排水隧洞排出至地面,主排水隧洞的横截面较大,便于自然风流通,可排出后、前锚室的湿空气,同时方便后期人员进出检修。技术研发人员:叶洪平,杨健,杨鸿波,郑戈瑞,刘建军,彭招灵,李银斌,赵凯,李海岗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8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165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