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流体压力执行机构,一般液压技术和气动零部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空气供给单元及空气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空气供给单元及空气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5:01:14

本技术涉及汽车,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供给单元及空气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减震性能要求的提高,空气悬挂系统的应用越发广泛,空气悬挂系统中空气供给单元为重要组成部件,其直接影响整个空气悬挂系统乃至整车的性能。

2、然而,现今的空气供给单元的集成度低,各功能部件(例如,干燥罐、滤清器等)需要通过管路外接实现功能,使得管路连接复杂,在空气供给单元使用过程中,外接管路极易因震动颠簸出现脱落掉落的现象,进而影响空气供给单元的使用稳定性。

3、此外,现今的空气供给单元在排气时,气体受气压变化影响,极易产生蜂鸣异响,极大影响空气供给单元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供给单元及空气悬架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功能部件需要通过管路外接实现功能,导致空气供给单元的使用稳定性差以及空气供给单元在排气时,气体受气压变化影响,极易产生蜂鸣异响,极大影响空气供给单元的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供给单元,用于空气弹簧供排气,包括进排气模块、电气控制模块、阀体模块和电机;

3、所述阀体模块包括补气管路、排气管路、低压输入管路、高压输出管路和增压部,所述补气管路和所述低压输入管路分别与所述增压部的低压接口连通,所述排气管路和所述高压输出管路分别与所述增压部的高压接口连通;

4、所述电机与所述增压部传动连接,所述电气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阀体模块和所述电机通信连接;

5、所述进排气模块包括壳本体、过滤部、第一干燥部,所述壳本体设置有空气进口、空气出口、进气腔室、排气腔室和干燥腔室;

6、所述过滤部设置于进气腔室内,所述空气进口经由所述进气腔室与所述补气管路连通;

7、所述空气出口经由所述排气腔室与所述排气管路连通;

8、所述第一干燥部设置于所述干燥腔室内,所述第一干燥部接入所述高压输出管路,以使自所述增压部的高压接口流入所述高压输出管路的气体能够流经所述第一干燥部。

9、优选地,所述进排气模块和所述电机两者分别设置于所述阀体模块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上;

10、所述电气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阀体模块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两者垂直。

11、优选地,还包括用于与空气弹簧对接的气路连接件,所述阀体模块的所述进排气模块所在侧面上设置有对接凸台,所述气路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对接凸台,所述对接凸台设置于所述进排气模块和所述电气控制模块两者之间。

12、优选地,还包括功率限制阀,所述高压接口和所述低压接口分别与所述功率限制阀的两个进气接口连接,所述壳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排气腔室连通的限制排气腔,所述功率限制阀的排气端设置于所述限制排气腔;

13、和/或,所述空气进口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空气出口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设置于所述排气管路。

14、优选地,所述空气供给单元还包括与所述阀体模块连通的储气罐;

15、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

16、第一支路,连接所述空气弹簧和所述高压输出管路,所述第一支路设置有第一切换阀;

17、第二支路,连接所述空气弹簧和所述补气管路,所述第二支路设置有第二切换阀;

18、第三支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和所述储气罐,所述第三支路设置有第三切换阀;

19、第四支路,连接所述高压输出管路和所述储气罐,所述第四支路设置有第四切换阀。

20、优选地,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空簧阀,所述空气弹簧经由所述空簧阀与所述阀体模块连通,以控制气体流入或者流出所述空气弹簧;

21、所述空气供给单元还包括与所述阀体模块连通的储气罐;

22、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第一通路、第二通路、第三通路、第四通路、连接所述补气管路的第一二位三通阀和连接所述高压输出管路的第二二位三通阀,所述第一通路连接所述第一二位三通阀和所述空气弹簧,所述第二通路连接所述第一二位三通阀和所述储气罐,所述第三通路连接所述第二二位三通阀和所述空气弹簧,所述第四通路连接所述第二二位三通阀和所述储气罐。

23、优选地,所述过滤部为空气滤清器;

24、或者,所述过滤部为第二干燥部,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反吹管路和设置于所述反吹管路上的第三单向阀,所述反吹管路连接所述排气管路和所述补气管路,且所述反吹管路与所述补气管路两者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过滤部与所述第一单向阀两者之间,且所述第三单向阀和所述第一单向阀两者的允许通过的流体方向相反。

25、优选地,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供电通道,所述供电通道供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气控制模块两者电路穿过,所述供电通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者彼此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至所述阀体模块的所述电机所在的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至所述阀体模块的所述电气控制模块所在的表面;

26、和/或,所述空气供给单元还包括隔音罩,所述隔音罩与所述阀体模块的所述电机所在侧面围设形成隔音空间,所述电机被罩设于所述隔音空间内。

27、优选地,所述阀体模块还包括空簧阀,所述空气弹簧经由所述空簧阀与所述阀体模块连通,以控制气体流入或者流出所述空气弹簧;

28、所述空气弹簧和所述空簧阀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空气弹簧与所述空簧阀一一对应设置;

29、所述空簧阀、所述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三切换阀和所述第四切换阀五者均设置于所述阀体模块的所述电气控制模块所在的侧面。

30、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悬架系统,包括空气弹簧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气供给单元,因而,具有该空气供给单元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2、本技术提供的空气供给单元,通过设置进排气模块、电气控制模块、阀体模块和电机,使得电机与增压部传动连接,为阀体模块的增压部提供压缩空气的动力,使得电气控制模块分别与阀体模块和电机通信连接,以使得控制进排气模块和阀体模块向空气弹簧供气以及控制空气弹簧经由阀体模块和进排气模块向外排气,以实现空气弹簧的控制。其中,在进排气模块的壳本体内形成空气进口、空气出口、进气腔室、排气腔室和干燥腔室,使得过滤部设置于进气腔室内,空气进口经由进气腔室与补气管路连通。空气出口经由排气腔室与排气管路连通。第一干燥部设置于干燥腔室内,第一干燥部接入高压输出管路,如此,一方面,使得进排气模块集成进气管路的过滤功能以及高压输出管路的干燥功能,有效减少了空气供给单元外接功能部件的数量,提高了空气供给单元的集成度和使用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将排气管路与排气腔室连通,使得经由排气管路排出的气体能够在排气腔室的缓冲作用下进行一定程度降压后再经由空气出口排出,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在空气供给单元在排气时气体在空气出口处发生蜂鸣的几率。

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693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