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流体压力执行机构,一般液压技术和气动零部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风扇组件和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  正文

风扇组件和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4:58:25

本技术涉及空气炸锅,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扇组件和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1、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空气炸锅包括烹饪腔和引风组件,引风组件的进风口设置有风扇,当空气炸锅工作时,新鲜空气会通过引风组件的进风口进入到烹饪腔内,风扇会随着气流流动而转动,进而用户可以通过观察风扇的转动效果来判断烹饪腔的进气情况,风扇和进风口处采用连接部连接,引风组件内的气流小,风扇和连接部的接触面摩擦力大,导致风扇的转动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风扇组件。

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气炸锅。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限位组件。风扇设置于限位组件上侧,与限位组件连接,限位组件限制风扇朝向限位组件的方向运动,且风扇能够相对限位组件转动。

5、本技术所提供的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限位组件。风扇设置于限位组件上侧,与限位组件连接,限位组件限制风扇朝向限位组件的方向运动,且风扇能够相对座体转动。风扇组件中的风扇设置于限位组件上侧,通过设置限位组件对风扇进行限位,可以防止风扇的脱落,同时设置限位组件可以减少风扇转动时与转动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摩擦,当气体流经风扇时,可以提高风扇的转动效果,便于用户观察风扇的转动情况,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同时减少摩擦可以减少风扇的磨损,进而延长产品寿命。

6、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风扇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风扇组件还包括座体,限位组件设置于座体上。

8、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扇组件还包括座体,限位组件设置于座体上,座体可以对限位组件提供支撑,同时设置座体可以便于风扇和限位组件的安装。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一限位部,第一配合部与座体和风扇中的一者连接,第一限位部与座体和风扇中的另一者连接,且第一限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

10、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一限位部,第一配合部与座体和风扇中的一者连接,第一限位部与座体和风扇中的另一者连接,且第一限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相配合。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和第一限位部对风扇的位置进行限制,可以提高风扇的稳定性,避免风扇脱落,同时可以设置第一限位部与风扇接触,而第一配合部与风扇不接触,同时也可以设置第一配合部与风扇接触,而第一限位部与风扇不接触,进而实现减少风扇转动时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一配合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阻力。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配合部与第一限位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围绕第一配合部的周向布置。

1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配合部与第一限位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且第一间隙围绕第一配合部的周向布置,减小第一配合部周向侧壁与第一限位部之间的摩擦,进而降低风扇转动时的阻力,提升风扇转动时的流畅性。

13、进一步地,在第一配合部的轴向上,第一配合部与第一限位部接触。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限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配合部嵌于第一凹槽内。

15、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配合部嵌于第一凹槽内。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嵌入安装在第一凹槽内,可以减少风扇转动时第一限位部和第一配合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转动过程中第一限位部所受到的摩擦阻力。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风扇组件还包括盖体,盖体盖设于座体上,盖体与座体围设出安装腔。

17、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扇组件还包括盖体,盖体盖设于座体上,盖体与座体围设出安装腔,安装腔可以为风扇的安装提供空间,同时便于对风扇组件的生产安装,盖体可以起到保护安装腔内风扇的作用。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二配合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二配合部与盖体和风扇中的一者连接;第二限位部与盖体和风扇中的另一者连接,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

19、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扇组件还包括第二配合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二配合部与盖体和风扇中的一者连接;第二限位部与盖体和风扇中的另一者连接,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通过设置第二配合部和第二限位部对风扇的位置进行限制,可以提高风扇的稳定性,避免风扇脱落,同时可以设置第二限位部与风扇接触,而第二配合部与风扇不接触,同时也可以设置第二配合部与风扇接触,而第二限位部与风扇不接触,进而实现减少风扇转动时与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阻力。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沿第二配合部的周向布置。

21、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沿第二配合部的周向布置,减小第二配合部周向侧壁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摩擦,进而降低风扇转动时的阻力,提升风扇转动时的流畅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第二配合部的轴向上,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配合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23、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二配合部的轴向上,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配合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减小第二配合部周向侧壁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摩擦,进而降低风扇转动时的阻力,提升风扇转动时的流畅性。

24、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二配合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设置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在保证对风扇的限位的同时,降低了风扇的阻力。

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限位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凹槽,第二配合部嵌于第二凹槽内。

2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配合部嵌入安装在第二凹槽内,可以减少风扇转动时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转动过程中第二限位部所受到的摩擦阻力。

2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凹槽的体积与第二凹槽的体积相同;风扇包括扇叶,扇叶位于风扇的水平中心线的下方。

2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的体积与第二凹槽的体积相同;风扇包括扇叶,扇叶位于风扇的水平中心线的下方。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体积相同可以提高风扇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将扇叶设置位于风扇的水平中心线的下方可以降低风扇的重心,进而起到提高风扇转动时的稳定性,也避免风扇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脱落。

29、具体地,将风扇的中心降低,可以在风扇发生偏移时,可以自动回正。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风扇组件中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凹槽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31、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凹槽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风扇转动过程中,限位部的第二凹槽内壁和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形成相嵌但不完全接触的结构,第二凹槽内壁和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局部接触,进而减少第二凹槽内壁与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给予限位部转动的摩擦阻力,提高限位部转动效率,使风扇的转动更加流畅。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第二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的深度。

3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第二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的深度,使得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凹槽内壁的接触点位于风扇的重心以上,即风扇的重心位于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凹槽内壁的接触点以下,进而提升风扇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第二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的深度,则第一配合部的第二端在第一凹槽内相嵌的深度大于第二配合部的第二端在第二凹槽内相嵌的深度。当风扇组件水平放置时,风扇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抵靠在第一配合部的第二端上,限位部的第一凹槽的轴向上深度大于第二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的深度可以对风扇在第一配合部上转动发生倾斜时起到限制倾斜角度的效果,避免限位部在第一配合部的第二端上脱落,提高风扇转动的稳定性。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限位部在轴向上的长度的一半。

35、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限位部在轴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使得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凹槽内壁的接触点位于风扇的重心以上,即风扇的重心位于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凹槽内壁的接触点以下,进而提升风扇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限位部的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限位部在轴向上的长度的一半,第一配合部第二端可插入限位部凹槽的长度变长,保证第一配合部第二端在第一凹槽上的相嵌深度的同时降低了限位部的重心,使限位部与第一配合部接触更紧密。在风扇组件工作时,限位部盖置在第一配合部的第二端上,第一凹槽在限位部的轴向上深度大于限位部在轴向上的长度的一半可以降低风扇在第一配合部的第二端上的晃动,使得风扇转动更加稳定,避免限位部脱落。

36、具体地,将风扇的中心降低,可以在风扇发生偏移时,可以自动回正。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风扇组件还包括转轴和套筒,转轴与座体和风扇中的一者连接;套筒与座体和风扇中的另一者连接,套筒套设于转轴上。

38、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扇组件还包括转轴和套筒,转轴与座体和风扇中的一者连接;套筒与座体和风扇中的另一者连接,套筒套设于转轴上。可以在风扇上设置转轴,在座体上设置套筒,也可以在风扇上设置套筒,在座体上设置转轴,通过转轴和套筒的结构可以减少风扇转动时所受的摩擦阻力,便于风扇转动,使得风扇在气体流动的作用下转动的更加明显。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进气口与安装腔连通。

40、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进气口负责风扇组件的进气工作。至少一个进气口与安装腔连通,提高气流的流动效率。

41、进一步地,因为外部气体经过流动通过进气口后流入安装腔内,所以在风扇组件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设置多个进气口,进而提高气体的进气效率。设置多个进气口可以起到稳定进气的效果进而使得安装腔内的风扇可以稳定转动。

4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风扇组件。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炸锅还包括本体和引风组件,本体内部设置有烹饪腔;引风组件设置于本体,引风组件设置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烹饪腔内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向本体的外部延伸,且与安装腔连通;风扇组件设置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且外露于本体,第一风道内的气体流动能够带动风扇转动。

44、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炸锅中设置有本体。本体内设置有烹饪腔,烹饪腔为烹饪食物提供空间。空气炸锅内的引风组件设置于本体,引风组件设置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起到对引风组件内气体传输的作用,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烹饪腔内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向本体的外部延伸,且与安装腔连通,引风组件的第一风道起到连通本体内部烹饪腔和安装腔的作用,保证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安装腔后可以顺畅进入到烹饪腔。引风组件的第一风道与烹饪腔内以及安装腔形成密闭的气体传输通道,可以起到为烹饪腔内传输外部气体的作用。

45、具体地,空气炸锅工作时,外部的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安装腔内,再由引风组件的第一风道进入烹饪腔内,新鲜空气进入烹饪腔内可以提高食物的口感,提升烹饪效果。

46、风扇组件设置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且外露于本体。风扇组件外露于本体可以起到对风扇组件内部工作可视化的效果,进而使用者可以通过外露的风扇组件观察到风扇的转动情况,从而判断烹饪腔的进气情况,外露的风扇组件设置有可透光的盖体,可以直观观察内部的风扇转动,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的同时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47、进一步地,风扇组件外露于本体具体可为:风扇的具体位置可以放置在本体外部,也可以将风扇设置在本体的内部,还可以将风扇的一部分设置在本体的外部,风扇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本体的内部。风扇的设置位置只需要方便使用者观察到风扇的转动情况即可。风扇的扇叶部分可以选择色彩区分度较高的颜色,可以让用户对风扇的转动情况观察的更加方便,可以更好的向用户反馈空气炸锅的工作状态。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盖体凸出于本体的外表面;或盖体与本体的外表面平齐;或盖体相对于本体的外表面凹陷。

49、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扇组件的盖体凸出于本体的外表面。盖体凸出本体外表面的设计可以使得盖体的四周都可以接触到空气炸锅的外部空间,增大进气口的进气量,提高进气效率,同时由于也可以设置盖体的外表面与本体的外表面平齐,可以在侧壁设置出风口,还可以设置盖体的外表面相对于本体的外表面凹陷,进而整体成嵌入结构,进风口可以设置在盖体的顶部,增大进气口的进气量,提高进气效率。

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引风组件包括管道,管道位于烹饪腔的顶部,管道设置有第一风道;座体至少部分位于本体内,与管道相连接。

51、在该技术方案中,引风组件包括管道,管道位于烹饪腔的顶部,管道与风扇组件的座体相连接。管道与座体的连接为风扇组件提供支撑作用。进一步讲,管道与座体之间为密闭连接,管道与座体组合成密闭的导气通道,为进气气体流动提供空间,提高导气效率。

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炸锅的本体设置有容纳腔,空气炸锅还包括内锅和风机。内锅设置于容纳腔内,内锅设置有烹饪腔,烹饪腔的顶部设置有开口;风机设置于内锅的顶部,与开口相对;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布置于风机的周向。

53、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炸锅的本体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可以放置内锅。内锅内可以放置烹饪所需食物,烹饪腔的顶部设置有开口,风机设置于内锅的顶部,风机与内锅开口相对可以加大内锅内的食物与热空气的接触面积,风机将烹饪腔内的热量均匀散开,使得食物在烹饪过程加热的更均匀。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布置于风机的周向,当风机转动时带动气体加速流动,气体快速流过第一风道的第二端,气流在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处形成负压,第一风道内的气体在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和第一风道第二端之间的压力差的驱动下,由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向第一风道的第二端进气,进而实现向烹饪腔内注入空气炸锅外部的空气,从而提高食物口感。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炸锅还包括风道板,风道板与容纳腔的内壁围设出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连通,且第二风道的一端朝向风机。

55、在该技术方案中,风道板与容纳腔的内壁围设出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连通,且第二风道的一端朝向风机。风机工作带动气体流动,气流进入第二风道后通过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使得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压强减小。第一风道通过安装腔与外部空间连接,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压强高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得到向下的驱动力,气体由进气口快速流动到烹饪腔内。并且风道板的设置可以加速第二风道内的气体在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处的流动速度,进而提升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之间的压力差,进而加快第一风道内气体的流动速度,增加通过第一通道进入烹饪腔内的气体,进一步提升空气炸锅的烹饪品质。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炸锅还包括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与第一风道连通,且第三风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风道的延伸方向交叉。

57、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炸锅还包括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与第一风道连通,且第三风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风道的延伸方向交叉,当风机工作时,搅动腔内气体快速流动,气流进入第三风道后气流快速通过第一风道第二端口并在端口处形成负压,第一风道与第三风道交叉排布起到提高压力差对进气的作用效果,使得气体在第一风道内的流速加快,烹饪腔内进气效率更高。

58、具体地,第二风道可以与第三风道采用相同的布置方式。

5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690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