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一种电子手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电子手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3:47

1.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手表。背景技术:2.目前,智能手表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功能在使用时需要智能手表长时间保持在相同位置,例如:录像与视频通话,这就要求使用者的手臂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为了提升这些情况下的用户体验感,现有的智能手表的主机可拆卸的安装在承载支架上,以便在使用上述功能时拿下主机,解放手臂。3.现有的可拆卸结构中,智能手表包括:主机与承载支架,主机上设有孔状的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形成,承载支架上设有轴状的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可以运动来控制形成的第二连接件也就是轴孔的大小,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时,主机与承载支架连接,当第一连接件从第二连接件中脱离时,主机与承载支架分离。主机与托板分离后,该结构中第二连接件依旧安装在主机上,使主机与托板拆卸后主机的重量较大。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手表,该结构的主机与托板可拆卸连接,且在主机与托板拆卸后,主机与托板的连接件也与主机分离,从而减小主机从托板上拆离后主机的重量。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手表,该电子手表包括主机、托板和第一转轴。其中,主机通过第一转轴与托板铰接,以使主机能够相对托板进行翻转,第一转轴与主机可拆卸连接,且第一转轴和托板可拆卸连接,当拆卸第一转轴后,主机与托板能够分离。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手表通过第一转轴来实现主机与托板的铰接,在主机与托板分离时,第一转轴会与主机和托板都分离开,这种连接方式,在保持了主机与托板可拆卸的结构特征下,当主机与托板分离后,第一转轴与主机也分离,从而减轻了主机与托板分离后主机的重量。7.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机的铰接端设有第一表耳与第二表耳,托板上固定安装有转轴支架,转轴支架位于第一表耳与第二表耳之间,第一表耳设有第一通孔,转轴支架内设有与第一通孔同轴设置的第二通孔,第二表耳设有与第一通孔同轴设置的第三通孔,第一转轴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设置,第一转轴靠近第一表耳的一端设有第一阻挡件,第一转轴靠近第二表耳的一端设有第二阻挡件,第一阻挡件和/或第二阻挡件与第一转轴可拆卸连接。8.使用者可以通过拆掉第一阻挡件和/或第二阻挡件来将第一转轴拆离主机与托板,结构简单,且该结构不会影响轴的强度。9.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阻挡件与第一转轴一体成型,第二阻挡件与第一转轴螺纹连接。10.螺纹连接在拆卸方便的基础上可以承受的拆卸次数更多,不易变形。11.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阻挡件为多边形轴头,第一通孔远离转轴支架的一端设有多边形沉孔,多边形轴头配合穿设于多边形孔内。12.该结构能让主机与第一转轴之间传递力矩,且成型简单,沉孔的设置让第一表耳远离转轴支架的端面与多边形轴头的端面平齐,外形美观。13.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与第二通孔的内壁之间还设有第一摩擦套,第一摩擦套与转轴支架固定连接,主机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当主机进行翻转时,第一转轴与第一摩擦套之间能够形成摩擦阻尼力。14.该实现主机翻转悬停的结构所含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且可以实现任何角度下主机翻转后的悬停。15.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摩擦套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凸棱,第一凸棱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摩擦套的轴向方向,第二通孔的内壁设有沿第二通孔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第一凸棱与第一卡槽配合卡接;16.或,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设有沿第二通孔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凸棱,第一摩擦套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卡槽,卡槽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摩擦套的轴向方向,第一凸棱与第一卡槽配合卡接。17.该配合方式可实现转轴支架与第一摩擦套的力矩传递,且该结构下的摩擦套装卸简单。18.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机上安装有支架,支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支架处于第一位置时,支架与主机贴合,当支架处于第二位置时,支架与主机形成一定夹角。19.支架的设置让主机与托板拆卸后,主机可以使用支架进行支撑,从而解放双手。20.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通过阻尼转轴组件与主机转动连接,阻尼转轴组件可向支架施加阻尼力,以使支架保持在第二位置。21.阻尼支架可以让支架停在任意角度,在实际使用中,可适应不同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要。22.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阻尼转轴组件包括第二转轴与第二摩擦套,主机能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摩擦套套设在第二转轴上且第二摩擦套与第二转轴过盈配合,第二摩擦套与支架固定连接。23.该阻尼转轴组件的结构简单。24.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架上设有第一凸耳,且第一凸耳上设有第四通孔,第二摩擦套穿设于第四通孔内,第二摩擦套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棱,第二凸棱延伸方向为第二摩擦套轴向方向,且第四通孔的内壁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凸棱与第二卡槽配合卡接;25.或,支架上设有第一凸耳,且第一凸耳上设有第四通孔,第二摩擦套穿设于第四通孔内,第四通孔的内壁设有沿第四通孔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凸棱,第二摩擦套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摩擦套的轴向方向,第二凸棱与第二卡槽配合卡接。该结构下在第二摩擦套与第四通孔固定连接的基础上,装配简单,且第二摩擦套损坏后易更换。26.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机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耳与第三凸耳,第一凸耳位于第二凸耳与第三凸耳之间,第二转轴依次穿过第二凸耳、第一凸耳和第三凸耳设置,第二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三阻挡件,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设有第四阻挡件,第三阻挡件和/或第四阻挡件与第二转轴可拆卸连接。27.该结构能够在不需要使用支架时,将支架与主机拆卸,从而减轻主机重量,更方便携带。28.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阻挡件与第二转轴一体成型,第四阻挡件与第二转轴螺纹连接。29.螺纹连接更加紧固,且可以多次装卸不变形。30.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阻挡件为多边形轴头,第二凸耳远离转轴支架的一端设有多边形沉孔,多边形轴头配合穿设于多边形孔内。31.该结构传递力矩的结构更简单,不需要增加其余部件,沉孔的设置让第二凸耳的远离转轴支架的端面与多边形轴头的端面平齐,视觉上更美观。32.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机与支架贴合的面上形成有凹槽,当支架位于第一位置时,凹槽能够容纳支架。33.该结构使支架处于第一位置时,与主机形成一体,不占用外部空间,减小电子设备的厚度,使电子手表的整体结构更加美观。附图说明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智能手表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智能手表第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手表爆炸图;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轴装配结构示意图;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摩擦套装配结构示意图;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摩擦套与转轴支架爆炸图;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轴通孔配合安装结构示意图;4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结构示意图;4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尼转轴组件爆炸图;4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阻尼转轴组件与主机装配结构示意图。45.附图标记说明:46.01-承载支架;02-主机本体;011-第一连接件;0111-阻挡部,021-第二连接件;022-第一连接杆;023-第二连接杆;024-第一弹性复位件;025-第二弹性复位件;026-第一固定板;027-第二固定板;0221-第一按键;0231-第二按键;47.1-主机;11-第一表耳;111-第一通孔;12-第二表耳;121-第三通孔;13-第二凸耳;14-第三凸耳;15-凹槽;2-托板;21-转轴支架;211-第二通孔;2111-第一卡槽;3-第一转轴;31-第一阻挡件;32-第二阻挡件;4-第一摩擦套;41-第一凸棱;5-支架;51-第一凸耳;511-第四通孔;5111-第二卡槽;6-阻尼转轴组件;61-第二转轴;611-第三阻挡件;612-第四阻挡件;62-第二摩擦套;621-第二凸棱。具体实施方式4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49.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50.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51.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5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53.目前,智能手表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功能在使用时需要智能手表长时间保持在相同位置,例如:录像与视频通话,这就要求使用者的手臂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为了提升这些情况下的用户体验感,智能手表的主机可拆卸的安装在承载支架上,以便在进行录像与视频通话等操作时拿下主机,解放手臂。54.如图1和图2所示,承载支架01上设有第一连接件011,主机本体02上设有第二连接件021,第一连接件011为转轴,且转轴远离承载支架01的一端设有第一阻挡部0111,第一阻挡部0111的沿转轴延伸方向的尺寸大于转轴本体沿转轴延伸方向的尺寸。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之间形成第二连接件021,具体地,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均为l形杆,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均包括长杆和与长杆垂直连接的短杆,该短杆上开设有半圆形凹槽,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反向相对设置使两短杆上的两半圆形凹槽围合形成第二连接件021,该轴孔大小小于阻挡部0111的大小,用于使转轴进入并卡合,从而实现主机本体02与承载支架01的可拆卸连接。55.为了防止第一连接件011从第二连接件021内脱离,主机本体02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024与第二弹性复位件025,第一弹性复位件024与第一连接杆022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025与第二连接杆023连接,以保持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之间形成的第二连接件021,进而保持第二连接件021与第一连接件011连接的状态。56.为了实现第一弹性复位件024和第二弹性复位件025的固定,手机主机还包括第一固定板026与第二固定板027,第一固定板026与第二固定板027相对设置于第二连接件021的两侧,且第一固定板026和第二固定板027均固定设置于主机本体02。第一弹性复位件024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板026固接,第二弹性复位件025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027固接。57.此外,第一连接杆022的长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按键0221,第二连接杆023的长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按键0231。58.在需要拆卸主机本体02时,用户可按压第一按键0221与第二按键0231,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024与第二弹性复位件025均处于压缩状态,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上两短杆上的两半圆形围成的第二连接件021变大,第一连接件011上的阻挡部0111从第二连接件021中脱离,形成主机本体02与承载支架01的分离。当需要安装主机本体02时,按压第一按键0221与第二按键0231,此时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上两短杆上的两半圆形围成的第二连接件021变大,可以将第一连接件011放入第二连接件021中,再移开按压第一按键0221与第二按键0231的力,此时由于第一弹性复位件024与第二弹性复位件025的复位力,第一连接杆022与第二连接杆023上的两短杆再次抵接,形成较小的第二连接件021卡住阻挡部0111,形成主机本体02与承载支架01的连接。该结构为了实现主机本体02与承载支架01的可拆卸连接,在主机本体02上增加了连接杆与弹性件等部件,且这些部件在主机本体02与承载支架01分离后依旧装在主机本体02上,增加了主机本体02与承载支架01分离后主机本体02的重量。59.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手表,该电子手表中当主机与支架分离后,连接件也与主机分离,减小主机与托板分离后主机的重量。60.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电子手表进行详细说明: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手表,如图3所示,该电子手表包括主机1、托板2和第一转轴3,主机1和托板2通过第一转轴3铰接,以使主机1可以相对托板进行翻转。第一转轴3与主机1为可拆卸连接,且第一转轴3与托板2也是可拆卸连接,当拆卸第一转轴3后,主机1与托板2可分离。在这种结构下,当主机1与托板2分离时,第一转轴3会与主机1和托板2都分离开,这种连接方式,在保持了主机1与托板2可拆卸连接的结构特征下,在主机1和托板2分离后,第一转轴3也与主机1分离,从而减轻了主机1与托板2分离后主机1的重量,使之更易携带。62.具体的,如图4所示,为了实现第一转轴3在主机1上的安装,在主机1的铰接端设置有第一表耳11与第二表耳12,第一表耳11设有第一通孔111,第二表耳12设有第三通孔121,托板2的铰接端固定安装有转轴支架21,当主机1与托板2铰接时,转轴支架21位于第一表耳11与第二表耳12之间,转轴支架21上设有第二通孔211,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211和第三通孔121同轴设置,因此第一转轴3可以依次穿过第一表耳11、转轴支架21与第二表耳12设置,以此来实现主机1与托板2的铰接。第一转轴3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阻挡件31和第二阻挡件32,第一阻挡件31设置在第一转轴3上靠近第一表耳11的一端,第二阻挡件32设置在第一转轴3上靠近第二表耳12的一端。63.能够让第一转轴3可拆卸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3为可拆分的转轴,第一转轴3的两个轴端由螺纹连接,可以扭开与扭合,当扭开后两段转轴可以分别从第一表耳11与第二表耳12中抽出。64.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阻挡件31和第二阻挡件32中至少有一个与第一转轴3可拆卸连接。当第一阻挡件31与第一转轴3一体成型且第二阻挡件32与第一转轴3可拆卸连接时,在需要分离主机1与托板2时,将第二阻挡件32从第一转轴3上拆下,此时第一转轴3可以沿第一转轴3的延伸方向运动,第一转轴3可以依次从第二表耳12、转轴支架21与第一表耳11中抽离而不被阻挡,当第一转轴3抽离后,主机1和托板2可以自由分离,当需要将主机1安装在托板2上时,先将转轴支架21放置在第一表耳11和第二表耳12之间,使第一通孔111、第三通孔121与第二通孔211位置上变为同轴设置,然后将拆掉第二阻挡件32的第一转轴3依次从第一表耳11、转轴支架21与第二表耳12中穿过,之后将第二阻挡件32安装在第一转轴3上,让主机1与托板2形成铰接并防止第一转轴3脱落。在该结构中,使用者可以通过拆掉第二阻挡件32来将第一转轴3拆离主机1与托板2,结构简单,且该结构不会影响轴的强度。65.具体的,能够让第二阻挡件32可拆卸连接于第一转轴3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阻挡件32与第一转轴3螺纹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以多次拆卸不影响连接效果,连接时更加紧密且可以承受多次拆卸不变形。66.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阻挡件32与第一转轴3过盈配合,第二阻挡件32具有一定弹性且套设在第一转轴3上,该连接方式拆卸方便,在拿掉第二阻挡件32时,只需要直接对第二阻挡件32沿轴向施加远离转轴支架21的力即可拔掉第二阻挡件32。67.能够让主机1带动第一转轴3转动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阻挡件31为多边形轴头,第一通孔111远离所述转轴支架21的一端设有为与所述多边形轴头相匹配的多边形沉孔,多边形轴头配合穿设于所述多边形孔内。该结构能让主机1与第一转轴3之间传递力矩,且成型简单,沉孔的设置让第一表耳11远离转轴支架21的端面与多边形轴头的端面平齐,外形美观。68.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阻挡件31上设置有凸起的楞,楞的延伸方向为第一转轴3的轴向方向,楞的一端侧面与第一阻挡件31远离转轴支架21的一面平齐,且第一通孔111的孔壁上开有与楞相配合的槽,楞安装在槽内使转动时第一表耳11与第一转轴3同步转动。由于楞的一侧与第一阻挡件31远离转轴支架21的一面平齐,所以当第一转轴3需要与主机1和托板2分离时,第一转轴3可以顺利沿第一转轴3的轴向延伸方向抽出而不会被槽卡住。69.如图5所示,当主机1与托板2铰接时,为了实现主机1在翻转位置的悬停,第一转轴3与第二通孔211的内壁之间还设有第一摩擦套4,第一摩擦套4与转轴支架21固定连接,主机1可带动第一转轴3转动,当主机1进行翻转时,第一转轴3与第一摩擦套4之间能够形成摩擦阻尼力。第一摩擦套4的设置可以让主机1的翻转顺利进行且可以使主机1在翻转时悬停在任何角度。70.具体的,能够让第一摩擦套4与转轴支架21固定连接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摩擦套4粘接在第二通孔211内壁上,该种连接方式更为紧固,且当第一转轴3与主机1和托板2进行拆卸时,不需要其它结构限制,第一转轴3也无法带动第一摩擦套4沿第一转轴3运动方向滑动。71.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摩擦套4与第二通孔211还可以是键配合,第一摩擦套4上设有键,在第二通孔211的孔壁上设有与键相配合的键槽,键安装在键槽内使第一摩擦套4与第二通孔211固定。72.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摩擦套4的外侧壁上可以设有第一凸棱41,第一凸棱41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摩擦套4的轴向方向,第二通孔211的内壁设有沿第二通孔21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卡槽2111,第一凸棱41与第一卡槽2111配合卡接。上述的第一凸棱4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通孔211的内壁上,相对应的第一卡槽2111设置在第一摩擦套4上。该结构下的第一摩擦套4安装方便,不需要涂抹胶水或是其它粘性物质,直接将第一摩擦套4放入第二通孔211后就可以将第一摩擦套4固定。73.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第一摩擦套4与第二通孔211之间通过卡槽卡接的结构中,为了使第一转轴3在拆卸时不带动第一摩擦套4沿第一转轴3运动的方向移动,如图7所示,第一转轴3沿轴向延伸方向的切面面积要小于第一阻挡件31和第二阻挡件32沿第一转轴3沿轴向延伸方向的切面面积。且第一通孔111靠近转轴支架21的部分与第一转轴3相配合,第一通孔111远离转轴支架21的部分与第一阻挡件31相配合,第三通孔121靠近转轴支架21的部分与第一转轴3相配合,第三通孔121远离转轴支架21的部分与第二阻挡件32相配合,第一摩擦套4轴向的长度与第二通孔211轴向的长度相同。在这样的结构下,当拆卸第一转轴3时,由于第一摩擦套4套设在第一转轴3上,所以第一摩擦套4外部直径大于第一转轴3直径,而第一通孔111靠近转轴支架21一侧的直径与第一转轴3相同,第一摩擦套4虽然受到第一转轴3拆卸时所带来的向第一通孔111方向移动的力,却被第一通孔111的大小所限制而无法移动;在进行第一转轴3的安装时,第一转轴3先穿过第一通孔111再进入第一摩擦套4,由于第三通孔121靠近转轴支架21一侧的直径与小于第一摩擦套4的直径,第一摩擦套4虽然会在与第一转轴3配合时产生向第二表耳12方向移动的力却无法进入第三通孔121。74.如图8所示,主机1上还安装有支架5,支架5可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支架5位于第一位置时,支架5与主机1贴合,当支架5处于第二位置时,支架5与主机1形成一定夹角。当第一转轴3从主机1与托板2上拆下后,主机1与托板2分离,此时主机1可以单独放置在桌子等物体上使用,显示面水平放置会影响观看体验,此时可以移动支架5到第二位置来解放人的双手,使主机1可以立于桌面上,提高使用体验。75.支架5为转动式,支架5一端与主机1铰接,主机1的铰接处在与显示屏相对的一面,且在远离第一转轴3的另一端上。支架5的转动角度可调节,使主机1可以呈不同角度的倾斜,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习惯调节主机1与自己的角度。76.如图9和图10所示,为实现支架5在第二位置的固定,主机1与支架5转动连接的组件为阻尼转轴组件6,阻尼转轴组件6包括第二转轴61与第二摩擦套62,支架5上设有第一凸耳51,且第一凸耳51上设有第四通孔511,主机1远离第一转轴3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耳13与第三凸耳14,第一凸耳51位于第二凸耳13与第三凸耳14之间,第二转轴61依次穿过第二凸耳13、第一凸耳51和第三凸耳14设置,主机1可带动第二转轴61转动,第二摩擦套62套设在第二转轴61上且第二摩擦套62与第二转轴61过盈配合,第二摩擦套62与所述支架5固定连接。当主机1进行转动后与支架5形成一定角度时,第二转轴61与第二摩擦套62之间能够形成摩擦阻尼力。该阻尼组件结构简单。77.具体的,能够实现第二摩擦套62与支架5的固定连接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摩擦套62粘接在第四通孔511的内壁上,该种连接方式更为紧固。78.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摩擦套62穿设于第四通孔511内,第二摩擦套62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棱621,第二凸棱621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摩擦套62的轴向方向,第四通孔511的内壁设有沿第四通孔51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卡槽5111,第二凸棱621与第二卡槽5111配合卡接,上述第二凸棱621也可以设置在第四通孔511的内壁上,相对应的第二卡槽5111设置在第二摩擦套62的外侧壁上。该结构下第二摩擦套62安装简单,只需要将第二摩擦套62放入第四通孔511内使第二凸棱621与第二卡槽5111卡接就可以传递扭矩,不需要附加涂抹胶层。79.能让主机1带动第二转轴61转动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转轴61一端设有第三阻挡件611,第三阻挡件611为多边形轴头,第三阻挡件611所处的第二凸耳13内远离第一凸耳51的一侧具有与多边形轴头相匹配的多边形沉孔,多边形轴头配合穿设于多边形沉孔内。该结构传递力矩的结构更简单,不需要增加其余部件,沉孔的设置让第二凸耳13远离转轴支架21的一端的端面与多边形轴头的端面平齐,视觉上更美观。80.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转轴61一端设有第三阻挡件611,第三阻挡件611与第一凸耳51还可以是键配合,第三阻挡件611上设有键,在第一凸耳51的孔的孔壁上设有与键相配合的键槽,键安装在键槽内使第三阻挡件611与第一凸耳51固定。81.第二转轴61的另一端还设有第四阻挡件612,第三阻挡件611和/或第四阻挡件612与第二转轴61可拆卸连接,该结构能够在不需要使用支架时,将支架与主机拆卸,从而减轻主机重量,更方便携带。82.具体的,当第三阻挡件611与第二转轴61一体成型且第四阻挡件612与第二转轴61可拆卸连接时,能够让第四阻挡件612与第二转轴61可拆卸连接的结构有多种,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四阻挡件612与第二转轴61螺纹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以多次拆卸不影响连接效果,且连接时更加紧固。83.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四阻挡件612与第二转轴61过盈配合,第四阻挡件612具有一定弹性且套设在第二转轴61上,该连接方式拆卸方便,只需要在沿轴向对第四阻挡件612施加远离转轴支架21方向的力就可以将第四阻挡件612与第二转轴61分离。84.如图9所示,主机1上与显示面相对的一面上还形成有凹槽15,该凹槽15可以在支架5处于第一位置时,容纳支架5在凹槽15内部,使整体结构更加美观。8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499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