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2:03:08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车载气瓶基本采用由内容器和外容器构成的具有真空夹层的绝热气瓶结构,内容器通过前支撑结构和后支撑结构悬空支撑于外容器中。在气瓶的瓶口阀上连接有进液管路系统、出液管路系统和增压管路系统,通过进液管路系统往气瓶的内容器中充装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简称lng),通过出液管路系统将气瓶中的lng供给燃气发动机,通过增压管路系统保证lng能够持续稳定的供给燃气发动机。
2、目前,采用常规的增压管路系统的增压工作流程为将气瓶的内容器中的lng引出一部分到气瓶外部,经气化后再送回气瓶的内容器的气相空间中,但是采用这种常规的增压管路系统进行增压,增压效率非常慢。随着燃气发动机马力的不断增加,车载气瓶容积也不断增加,因而车载气瓶供气系统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常规的增压管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车载气瓶供气系统要求了。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三档增压模式的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选择三档增压模式中的其中一种,选择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包括:由内容器和外容器构成的具有真空夹层的气瓶,在气瓶的瓶口阀上连接有进液管路系统、出液管路系统和增压管路系统;所述的增压管路系统由主动增压管路系统、自增压管路系统和辅助增压管路系统构成具有三档增压模式的增压结构。
3、本方案中,所述的出液管路系统的结构为:出液管路的进口通过瓶口阀后伸入气瓶的内容器中,在位于瓶口阀外的出液管路上、由出液管路的进口向出液管路的出口方向依次安装有出液单向阀、出液截止阀、供液管路电磁阀、汽化器和缓冲罐。
4、本方案中,所述的主动增压管路系统的结构为:在出液管路系统的汽化器出口处或者在出液管路系统的汽化器出口处的出液管路上或者在出液管路系统的缓冲罐出口处连接有主动增压管路,在主动增压管路上安装有第一低温增压泵;主动增压管路的出口与总增压管路连接,总增压管路的出口通过瓶口阀后伸入气瓶的内容器中。
5、本方案中,所述的辅助增压管路系统的结构为:辅助增压管路的进口通过瓶口阀后伸入气瓶的内容器中,辅助增压管路的出口连接于总增压管路上;在位于瓶口阀外的辅助增压管路上、由辅助压管路的进口向辅助增压管路的出口方向依次安装有增压截止阀、增压出液回路电磁阀、自增压盘管和第二低温增压泵。
6、本方案中,所述的自增压管路系统的结构为:在辅助增压管路系统的自增压盘管的出口处或者在自增压盘管与第二低温增压泵之间的辅助增压管路上连接有自增压管路,自增压管路的出口连接于第二低温增压泵的出口处的辅助增压管路上或者自增压管路的出口连接于总增压管路上。
7、前述的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还包括:智能控制系统,第一低温增压泵的驱动控制线、第二低温增压泵的驱动控制线、增压出液回路电磁阀的控制线、供液管路电磁阀的控制线均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低温增压泵、第二低温增压泵、增压出液回路电磁阀、供液管路电磁阀动作。
8、本方案中,所述的进液管路系统的结构为:进液管路的进口与低温进液接头连接,进液管路的出口通过瓶口阀后伸入气瓶的内容器中,在位于瓶口阀外的进液管路上安装有使液体由进液管路的进口向进液管路的出口方向单向流动的进液单向阀;在进液单向阀的出口处的进液管路上安装有气瓶压力表和气瓶压力传感器,气瓶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9、本方案中,在缓冲罐的出口处的出液管路上安装有管路压力表和缓冲罐压力传感器,在缓冲罐的出口处的出液管路上连接有带管路安全阀的安全泄放管路;缓冲罐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的控制线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10、本方案中,在出液单向阀和出液截止阀之间的出液管路上连接有经济管路,经济管路的进口连接于总增压管路上;在经济管路上安装有经济回路电磁阀,经济回路电磁阀的控制线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11、本方案中,在总增压管路上连接有放空管路,在放空管路上安装有放空截止阀;在总增压管路上还分别连接有主泄放管路和副泄放管路,在主泄放管路上安装有主安全阀,在副泄放管路上安装有副安全阀。
12、上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中,气瓶的结构也非常重要,气瓶中的内容器通常通过前支撑结构和后支撑结构悬空支撑于外容器中。这里在原气瓶的结构上对气瓶进行改进,改进一是:在外容器的前部封头的内侧壁上与前支撑结构之间固定设置有若干封头补强板,各封头补强板均匀间隔环绕分布在前支撑结构周围。其中,封头补强板的数量优先选择设置为八个。做上述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各封头补强板加强前支撑结构的强度,减轻内容器的轴向窜动对前支撑结构的受力影响,避免前支撑结构与外容器的前部封头之间的连接焊缝出现撕裂风险。
13、改进二是:在内容器的后部封头的内壁上密封固定设置有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在第一隔热罩的内壁上设置有铝箔保温层,第一隔热罩罩于第二隔热罩上,且铝箔保温层与第二隔热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真空夹层,第二隔热罩的内壁与内容器的后部封头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真空夹层,后支撑结构中的中部支撑杆穿于内容器上的通孔以及第二隔热罩上的通孔中,且中部支撑杆与内容器上的通孔密封固定连接,中部支撑杆与第二隔热罩上的通孔密封固定连接。做上述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后支撑结构的漏热量。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设置三档增压模式:主动增压模式、辅助增压模式、自增压模式,且压效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主动增压模式、辅助增压模式、自增压模式,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选择三档增压模式中的其中一种,选择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强;②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远程查看第一低温增压泵、第二低温增压泵、增压出液回路电磁阀、供液管路电磁阀的运行状态,通过控制第一低温增压泵、第二低温增压泵、增压出液回路电磁阀、供液管路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进行在线压力调校,实现全程智能化监测控制目的;③当气瓶内压力过高(压力达到1.3mpa)时,可以打开经济回路电磁阀,将气瓶的气相空间中的饱和蒸汽通过经济回路、出液管路系统供给燃气发动机,当气瓶内的压力逐渐降低至1.2mpa以下时再关闭经济回路电磁阀,提高lng使用率,经济且实用;④各封头补强板的设置能够加强前支撑结构的强度,减轻内容器的轴向窜动对前支撑结构的受力影响,避免前支撑结构与外容器的前部封头之间的连接焊缝出现撕裂风险;⑤带铝箔保温层的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的结构设置能够进一步降低后支撑结构的漏热量。
技术特征:1.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包括:由内容器和外容器构成的具有真空夹层的气瓶,在气瓶的瓶口阀上连接有进液管路系统、出液管路系统和增压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压管路系统由主动增压管路系统、自增压管路系统和辅助增压管路系统构成具有三档增压模式的增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管路系统的结构为:进液管路的进口与低温进液接头连接,进液管路的出口通过瓶口阀后伸入气瓶的内容器中,在位于瓶口阀外的进液管路上安装有使液体由进液管路的进口向进液管路的出口方向单向流动的进液单向阀;在进液单向阀的出口处的进液管路上安装有气瓶压力表和气瓶压力传感器,气瓶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缓冲罐的出口处的出液管路上安装有管路压力表和缓冲罐压力传感器,在缓冲罐的出口处的出液管路上连接有带管路安全阀的安全泄放管路;缓冲罐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线的控制线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出液单向阀和出液截止阀之间的出液管路上连接有经济管路,经济管路的进口连接于总增压管路上;在经济管路上安装有经济回路电磁阀,经济回路电磁阀的控制线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总增压管路上连接有放空管路,在放空管路上安装有放空截止阀;在总增压管路上还分别连接有主泄放管路和副泄放管路,在主泄放管路上安装有主安全阀,在副泄放管路上安装有副安全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气瓶的内容器通过前支撑结构和后支撑结构悬空支撑于外容器中;在外容器的前部封头的内侧壁上与前支撑结构之间固定设置有若干封头补强板,各封头补强板均匀间隔环绕分布在前支撑结构周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封头补强板的数量设置为八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7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气瓶的内容器通过前支撑结构和后支撑结构悬空支撑于外容器中;在内容器的后部封头的内壁上密封固定设置有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在第一隔热罩的内壁上设置有铝箔保温层,第一隔热罩罩于第二隔热罩上,且铝箔保温层与第二隔热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真空夹层,第二隔热罩的内壁与内容器的后部封头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真空夹层,后支撑结构中的中部支撑杆穿于内容器上的通孔以及第二隔热罩上的通孔中,且中部支撑杆与内容器上的通孔密封固定连接,中部支撑杆与第二隔热罩上的通孔密封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车载气瓶供气系统,包括:气瓶和智能控制系统,在气瓶的瓶口阀上连接有进液管路系统、出液管路系统和增压管路系统;所述的增压管路系统由主动增压管路系统、自增压管路系统和辅助增压管路系统构成三档增压模式,增压效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主动增压模式、辅助增压模式、自增压模式,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选择三档增压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实用性更强。技术研发人员:徐锋,何晓冬,黄静燕,卞建峰,余科元,薛政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家港富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26技术公布日:2024/5/2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85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