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公路混行车流的网联车引导方法
- 国知局
- 2024-10-21 14:54:37
本发明属于交通管理,具体为一种高速公路混行车流的网联车引导方法。
背景技术:
1、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这伴随着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如交通安全挑战、拥堵、能源消耗和交通污染。车联网技术使车辆实现车车通讯、车路通讯,研究人员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紧急避障和停车等辅助驾驶技术,可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拥堵和交通安全事故。网联车可以共享和实时获取一定范围内的车辆运动信息,因此,网联车之间可组建空间连续的柔性车队,车队内车辆可实现cacc功能。车辆可随时加入车队,或者脱离车队,当车辆脱离车队跟驰普通车时则会发生退化,无法实时获取前车信息,只能实现acc功能。随着网联车的普及,网联车在道路的比例将会逐渐上升,将会存在网联车队与普通车交织行驶的异质交通流。网联环境仍在发展阶段,全面普及网联车是一个长期过程,网联车与普通车将持续混行状态。未来道路将会具备网联车所需的感知基础,网联车能够实现精确的信息感知、高效的车路协同,成为人们的出行选择。现如今,增强网联车的控制,最大化网联车带来的效益,已成为研究学者的热门研究方向。针对不同交通流路况、出行工具等,对车流进行管理是广泛存在的,比如hov(high-occupancyvehicle lane)专用道,右转专用道等。为增强混行车流的管理,提高网联车队的效用,一些研究学者提出设置网联车专用道等策略。
2、但是现有的专用车道管理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一是伪专用车道,根据车流量决定是否实施专用车道,即在车流量过大时,普通车也可进入专用车道,减小普通车道的压力;二是设置不同专用车道数,主要考虑多车道情形下,不同专用车道的位置对通行效率的影响,根据网联车比例和驾驶特性选取相对合适的车道设置专用车道。三是借助公交车专用车道,在不妨碍公交车优先通行、满足换道动机和换道安全条件下,使网联车借道公交车道,而不占用主路车道。四是混行车道,不设置专用车道,网联车与普通车在相同道路混行,网联车获取通讯范围内的车辆速度,选择行驶速度较快的车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高速公路混行车流的网联车引导方法。
2、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速公路混行车流的网联车引导方法,所述高速公路混行车流的网联车引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tep1:依据安全间距构建混行车流中车辆的跟驰模式,同时,基于mobil自主决策模型构建预期和强制换道规则;
4、step2:建立车流稳态速度预估模型;
5、step3:基于稳态速度的对车辆进行引导。
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1中,选取车辆跟驰模型;
7、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67];将这两个模型用于描述本研究中acc车辆和cacc车辆的跟车行为;
8、cacc模型表达式如下:
9、
10、ei(t)=hi(t)-s0-l-ti×vi(t) (1-2)
11、式中,δt为仿真控制步长,vi(t+δt)为车辆i在t+δt时刻的速度;vi(t)为车辆i在t时刻的速度;ei(t)为车辆i在t时刻的实际车间时距与期望车间时距的差;为ei(t)对t的求导式;hi(t)为车辆i在t时刻与前车的车头间距,s0为最小安全停车间距;l为车辆长度;t1为期望车间时距;α1、α2为控制参数;
12、acc模型表达式如下:
13、ai(t)=α3(hi(t)-ti×vi(t)-l-s0)+α4(vi(t)-vi-1(t)) (1-3)
14、其中,t为期望车间时距;vi-1(t)为前车i-1在t时刻的速度;α3、α4为控制参数;
15、模型参数的取值对车辆跟驰影响较大,尤其是车辆的反应时距,不同反应时距下车辆的跟驰间距差异较大;对于acc、cacc模型的参数取值参考由path实验室校对的数值,针对反应时距这一参数,他们专门研究了普通驾驶员对acc、cacc车辆反应时距的接受程度,发现人们更倾向于选择1.1s、0.6s的反应时距;据此本方法的acc、cacc模型的反应时距分别取1.1s和0.6s,以体现与实际相符的行驶规律。
1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1中,普通车跟驰模型在拥挤状态和自由流状态下都能很好的适应,而且模型参数可以体现个性化驾驶行为,反映普通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故而采用idm模型作为人工驾驶车辆的跟驰模型;idm的加速度公式如下:
17、
18、
19、式中,v0为自由流速度;a为车辆最大加速度参数;θ为速度幂系数;b为舒适减速度。
2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1中,基于安全间距的跟驰规则包括在异质交通流中,由于普通车和网联车混行,将形成多种跟随类型,不同的跟车类型,网联车反应时距不同,可将车辆分为四种类型:1)车队内的网联车,即cacc车辆,能保持实时通讯,采用巡航模式,以较小的反应时距t1跟随前车;2)跟随普通车的网联车,无法与前车保持实时通讯,退化为acc车辆,以反应时距t2跟驰;3)普通车,跟随任意类型车辆时均有着同样的跟驰行为,反应时距为t3;4)跟随cacc车队的新车队头车,包括前方车队达到最大长度时,即li-1=lmax,li-1和lmax分别为前车i-1所在车队的长度、车队最大长度,与车队距离过近会增加碰撞风险,或者与前车距离过长,短时间内无法追上车队时,此时车辆以反应时距t4跟驰;
21、根据车辆的反应时距可以得到安全跟驰前车的间距,如式(1-6),基于安全间距建立网联车和普通车的跟驰模式,具体如下:
22、si(t)=ti×vi(t)+l (1-6)
23、其中,si(t)表示t时刻车辆安全跟驰前车的距离;ti为反应时距;
24、(1)模式1:加速跟驰
25、若车辆处于以下几种情况则进行加速跟驰模式:1)无前导车状态时;2)当普通车的前车间距满足时,此时ti=t3;3)当车队车辆的前车间距满足时,中,均取ti=t1,此时车辆加入车队,但与前车距离较大,应加速缩短间距,保持较小的间距行驶,提高车队的通行能力;4)当新车队头车与前车间距满足时,此时中,取ti=t1;5)当acc车辆与前车间距满足时,此时中,取ti=t2;这些情况中,车辆具有较大的行驶空间,执行模式1,车辆加速行驶缩短间距,直至追赶上前车或者达到最大行驶速度;速度调节规则为式(1-7)、(1-8);
26、ai(t)=min{amax,β(vmax-vi(t))} (1-7)
27、vi(t+δt)=vi(t)+ai(t)×δt (1-8)
28、
29、
30、式中,δ1、δ2为间距系数;vmax为最大速度;β为加速度系数;amax为最大加速度;
31、(2)模式2:普通车跟驰
32、普通车跟随前车,若中取ti=t3,前方间距较合适,执行模式2,以idm模型跟驰前车;
33、(3)模式3:acc跟驰
34、网联车跟随普通车,退化为acc车辆,若执行模式3,按acc模型跟驰前车;
35、(4)模式4:cacc头车跟驰
36、网联车跟随网联车,若且li-1=lmax,中取ti=t1,则跟驰距离较远,无法驶入车队,成为新车队头车,执行模式4,与前车仍能保持通讯,采用cacc模型跟驰前车,反应时距为t4;
37、(5)模式5:cacc车队内跟驰
38、网联车跟随网联车,若li-1<lmax,且加入车队,执行模式5,采用cacc跟驰模型跟驰前车,反应时距为t1。
39、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1中,主换道规则的内容为:当基本路况为两条直行道和一个出口匝道,根据车辆的驾驶行为将道路分成几个区域:车辆经过缓冲区调整速度,区域1为自主换道区,区域2、3和4车辆会因驶出匝道产生预期换道和强制换道;当车辆处于直行道时,若相邻车道速度更高,空间更大,车辆会自主换道;a.kesting考虑换道影响建立mobil换道决策模型,以整体制动最小化为考量标准制定激励准则,以换道碰撞风险为考量标准制定安全准则,当安全准则和激励准则均符合时,表明车辆可安全进行换道获得更大速度,进行自主换道。
4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2中,车流稳态判别条件为:通常情况下车辆在进入车道后会根据自车类型,以及前车的类型、速度、车间距来选择自车的驾驶模式,调整驾驶状态,车辆在不受换道干扰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将与前车保持稳定平衡状态,在该状态下车辆速度保持不变,无需进行加、减速,则车辆的加速度、和速度差均为0,即满足式(2-1)-(2-2);若车辆在达到稳定平衡态后受到干扰,将会产生速度波动,需要车辆根据与前车的车间距、速度差等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在一段时间后仍可恢复至原有的稳定平衡态;
41、ai(t)=0 (2-1)
42、vi(t)-vi-1(t)=0 (2-2)
43、在异质交通流中,当所有车辆均稳定行驶,则车流处于稳定平衡态,所有车辆的加速度和相邻车辆的速度差都将满足式(2-1)-(2-2),此时车辆速度为稳态速度ve(t),根据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状态,则可求取车辆的稳态间距,具体为:将式(3-1)(3-2)代入车队内车辆、acc、普通车和cacc新车队头车的跟驰模型,可计算出各类型车辆的稳态车间距,分别为h1(t)、h2(t)、h3(t)、h4(t);
44、h1(t)=ve(t)×t1+l+s0 (2-3)
45、h2(t)=ve(t)×t2+l+s0 (2-4)
46、
47、h3(t)=ve(t)×t4+l+s0 (2-6)。
48、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2中,车流稳态速度预估包括:车路协同环境下,中央控制单元通过路侧单元可获取整条道路的车辆数、车辆类型,结合稳态下车间距的求解式(2-3)-(2-6),则可预估车流达到稳态时所有车辆覆盖的道路长度xd(t),如式(2-7);相同车流量输入,不同车流稳态速度下车辆所覆盖的道路长度不一致,因此根据实际所覆盖的道路长度,则可求解此时车流的稳态速度,即将车辆实际所覆盖的道路长度xe,1(t)代入式(2-8),结合式(2-7),求解可得不同车道在车流稳定后可达到的稳态速度;
49、xd(t)=k1(t)×h1(t)+k2(t)×h2(t)+k3(t)×h3(t)+k4(t)×h4(t) (2-7)
50、xe,1(t)=xd(t) (2-8)
51、其中,k1(t)、k2(t)、k3(t)和k4(t)分别为t时刻行驶在车道的车队内车辆、acc、普通车和cacc头车的数量;xe,1(t)为t时刻车道头车与尾车的距离。
52、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1中,mobil模型将换道间隙约束转化为加速度约束,不满足最大安全减速度dmax则说明换道间隙小于临界间隙,会有碰撞风险;换道时为保证安全行驶,换道车辆i同时以车辆i-1和目标车道车辆j-1为前车,目标车道后车j同时以本车道前车j-1和换道车辆i为前车;根据车辆i的跟驰模式可以得到跟驰车辆i-1的加速度ai(t),同时依据车辆i、j-1的车辆类型、车间距,则可基于2.2节的规则选择车辆i换道后的跟驰模式,预估换道后车辆i的加速度ai,j-1(t),进而得到同时跟驰两车时的加速度a′j(t),如式(1-11)所示;同理得式(1-12)计算车辆j同时以换道车辆i和车辆j-1为前车的加速度a′j(t),则安全准则如式(1-13)、(1-14);
53、a′i(t)=min{ai(t),ai,j-1(t)} (1-11)
54、a′j(t)=min{aj(t),aj,i(t)} (1-12)
55、a′j(t)≥-dmax (1-13)
56、a′i(t)≥-dmax (1-14)。
57、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1中,对于需要从匝道驶出的车辆,当其与出口匝道的距离较近时,会为了顺利驶离匝道提前换道,避免到达出口匝道时面临换道时间长、难以换道错过匝道等问题,因此,预期换道行为主要发生在区域2,与出口匝道距离的合适,车辆将进行预期换道;车辆通过邻车道的前、后车判断是否预期换道,此时,车辆将不考虑换道收益,只考虑换道安全,具体的预期换道规则如下:
58、1)若a′j(t)≥-dmax、a′i(t)≥-dmax,换道空间充足,直接换道;
59、2)若a′j(t)<-dmax、a′i(t)<-dmax,换道空间不足,换道调整难度大,放弃预期换道;
60、3)若a′i(t)≥-dmax、a′j(t)<-dmax和a′i(t)<-dmax、a′j(t)≥-dmax,换道空间不足,需换道车辆i或目标车道后随车j进行速度调整;换道意图在[0σ]间随机取值,若其大于换道收益阈值,则调整速度完成换道,否则放弃换道;
61、调整过程:若a′j(t)<-dmax,车辆j以舒适减速度dcom减速,车辆i保持原驾驶状态,减速规则如式(1-17)、(1-18)所示;若a′i(t)<-dmax,车辆i以dcom减速;车辆j以换道车辆i为前导车,进行跟驰;
62、aj(t)=max{-dcom,-(vj(t)-vmin)} (1-17)
63、vj(t+δt)=vj(t)+aj(t)×δt (1-18)。
6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tep3中,基于稳态速度的车辆引导方法包括:
65、车队车辆以较小间距跟驰前车,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若前车为网联车且车队长度较短,则选择该车道可加入车队,发挥网联车队的作用,此外,因驶出匝道而产生的强制换道,容易造成车流扰动,若是在相同车流状态中,车辆选择靠近匝道的车道,则可避免强制换道,因此,考虑各车道的稳态速度,同时结合前车类型、前车队长和驶出匝道意图提出车辆引导方法,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66、定义分别为由step 2的稳态速度预估模型求解得到的1、2车道可达到的稳态速度;分别为1、2车道前车队长;vs为期望行驶速度,表示车辆对行驶速度的心理预期值;
67、(1)1、2车道的前车同为网联车时,车道选择过程如附图2所示,具体如下:
68、①当1、2车道均满足驾驶预期,若车辆需从匝道驶出,则选择2车道,避免强制换道;若无需从匝道驶出,且则选择2车道,加入车队增强稳定性和提高通行效率,否则,选择1车道,可加入车队,同时,避免为邻车道车辆强制换道减速让步,增加走行时间;
69、②当1、2车道均无法满足驾驶预期,若车辆需从匝道驶出,则选择2车道,减少在拥挤状态下较难换道的情况;若无需从匝道驶出,且则选择2车道,行驶速度更大,同时加入车队增强稳定性和提高通行效率,否则选择1车道,避免因强制换道而减速让步,增加走行时间;
70、③当则选择符合预期的2车道;则选择1车道;
71、(2)1、2车道的前车同为普通车时,车道选择过程与(1)相似,区别在于①、②:当和车辆无需从匝道驶出,此时,网联车无法加入车队,应选择稳态速度更大的车道,减少走行时间,因此,若选择1车道;若选择2车道;
72、(3)1、2车道的前车分别为网联车和普通车时,车道选择过程与(1)相似,区别在于①、②:当或车辆无需从匝道驶出,若或选择前车为网联车的车道,加入车队增强稳定性和提高通行效率;否则,选取稳态速度更大的车道,若选择1车道;若选择2车道。
73、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74、1、本发明中,提供一个适用于网联车与普通车混行的引导管理方法,克服网联车渗透率低时专用车道压缩普通车的驾驶空间缺陷,减少进出专用车道带来的换道行为,此外,在车路协同环境下,通过对整体车流运行状态的预估,为网联车分配走行效率更高的车道,减小自主换道行为,提高车流通行效率。
75、2、本发明中,与依据间距选择车道的管理方法相比,通过稳态速度预估整体车流运行速度,选择车速符合预期的车道,减少自主换道次数,同时增加车队的形成率,提高通行效率;相比于设置专用车道的方法,本文中网联车与普通车为混行,网联车渗透率低时,可避免压缩普通车的驾驶空间,同时考虑到前方车道尾车的类型,提高混行车流中车队的组成概率,提高网联车车队长度,进而提升车辆总体通行效率;通过考虑车辆驶出匝道的意图在路况相近的情况下,选择靠近匝道的车道,减少预期换道和强制换道次数,提高匝道附近主路的车流稳定性。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021/3197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