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供热炉灶,通风,干燥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供热系统  >  正文

供热系统

  • 国知局
  • 2024-11-18 18:26:07

本公开涉及供热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1、太阳能区域供热是指以太阳能为热源,经供热管网向某一区域的用户供应采暖或生活热水的技术,具有清洁无污染、运行费用低的特点。如能够大范围推广太阳能区域供热技术,将带来可观的节能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太阳能资源自身的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季节不平衡性限制了太阳能在供热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太阳能的“夏盈冬亏”的季节分布特性,造成了太阳能供热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偏低、设备利用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系统经济性。

2、将土壤跨季节蓄热与太阳能区域供热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太阳能资源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经济性。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17213103a公开了一种跨季节储热的太阳能热泵系统。集热部通过管路与换热部连接,换热部通过管路与热泵部连接;管路包括第二进管和第二出管。储热部通过管路分别连接到第二进管和第二出管。然而,热泵部为电动热泵,需要消耗高品位的电能,造成能量的降级利用。此外,虽然热泵部能够使用光伏电力,但是考虑到建筑用热的连续性,夜间没有光伏电力的时候还是需要从电网取电。如果增加储电设备,则需要增加额外的投入,使得系统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态而做出本公开。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其能够克服或缓解上述背景技术中说明的缺点中的至少一个缺点。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可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本申请提出一种供热系统,包括:

4、吸收式热泵,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放热端、吸热端以及驱动端;

5、末端,所述末端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放热端;

6、地下换热器,所述地下换热器用于埋设于地下土壤中使用,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吸热端;以及

7、集热器,所述集热器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驱动端,并且能够经由所述地下换热器热连接至所述末端。

8、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中间换热器,所述集热器被配置为能够经由第一中间换热器热连接至所述地下换热器。

9、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供第一传热介质循环的集热回路,所述驱动端、所述集热器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集热回路上。

10、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供第二传热介质循环的供热回路,所述放热端、所述吸热端、所述末端、所述地下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设置在所述供热回路上。

11、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热器被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驱动端和所述地下换热器中的一者热连接时与另一者断开。

12、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地下换热器被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吸热端和所述末端中的一者热连接时与另一者断开。

13、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末端被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放热端和所述地下换热器中的一者热连接时与另一者断开。

14、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热器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末端和所述地下换热器之间。

15、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二中间换热器,所述集热器被配置为能够经由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热连接至所述末端和所述地下换热器之间。

16、在至少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储热器,所述集热器被配置为能够经由所述储热器热连接至所述驱动端和所述地下换热器。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收式热泵能够由集热器提供的热能驱动,无需消耗电能,从而能够避免高品位能源的浪费。此外,供热系统无需设置例如逆变器和汇流箱等电气设备,使得供热系统能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中间换热器(46),所述集热器(38)被配置为能够经由第一中间换热器(46)热连接至所述地下换热器(3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供第一传热介质循环的集热回路(48),所述驱动端(44)、所述集热器(38)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46)设置在所述集热回路(48)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供第二传热介质循环的供热回路(50),所述放热端(40)、所述吸热端(42)、所述末端(34)、所述地下换热器(36)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46)设置在所述供热回路(5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器(38)被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驱动端(44)和所述地下换热器(36)中的一者热连接时与另一者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换热器(36)被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吸热端(42)和所述末端(34)中的一者热连接时与另一者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34)被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放热端(40)和所述地下换热器(36)中的一者热连接时与另一者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器(38)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末端(34)和所述地下换热器(3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二中间换热器(54),所述集热器(38)被配置为能够经由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54)热连接至所述末端(34)和所述地下换热器(36)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还包括储热器(52),所述集热器(38)被配置为能够经由所述储热器(52)热连接至所述驱动端(44)和所述地下换热器(36)。

技术总结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其包括:吸收式热泵(32),所述吸收式热泵(32)包括放热端(40)、吸热端(42)以及驱动端(44);末端(34),所述末端(34)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放热端(40);地下换热器(36),所述地下换热器(36)用于埋设于地下土壤中使用,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吸热端(42);以及集热器(38),所述集热器(38)被配置为能够热连接至所述驱动端(44),并且能够经由所述地下换热器(36)热连接至所述末端(34)。这样,供热系统能够避免高品位能源的浪费,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郭放,李鹏超,杨旭东,单明,侯瑶璞,赵明慧,初英杰,杜雨洋,李明冉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华大学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1/1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18/3287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