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
- 国知局
- 2025-01-10 13:26:06
本发明涉及针灸训练模型,具体为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
背景技术:
1、中医针灸训练模型是标明人体主要经络线和穴位的医学模型,主要用于中医针灸的教学、实训和考核,中医针灸训练模型种类繁多,包括人体针灸模型(全身)、头部针灸模型、耳针灸模型、手针灸模型和足针灸模型等。
2、医学生在通过针灸模型训练时,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并且训练找准穴位位置能力、下针准度以及指力,但是针灸模型通常由塑料、硅胶或其他合成材料制成,医学生进行针灸训练时,针刺入模型相对于针灸真人得不到刺入穴位后提插捻转时的反馈,如得气感,使得医学生训练时只能根据刺针深度标准练习刺针深度,而这种深度标准一般是在初学者缺少得气感时,避免患者受到严重伤害的措施。
3、但是在针灸学中讲究“夏春天浅,秋冬天深”,即在不同季节进行针灸时,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和外界环境的差异,针刺的深度应有所不同,在《素问·刺要论》和《灵枢·逆顺肥瘦》等古籍中,也有根据患者的体质(如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者深刺,瘦人、皮薄色少者浅刺,婴儿肉脆血少者以毫针浅刺)来决定针刺深度的描述,导致医学生虽然通过模型可以熟练控制刺针手法以及根据标准控制扎针深度,但是患者个人体质不同,标准的扎针深度虽然不会导致患者受到伤害,但是也容易出现没有效果或者针灸效果差的情况,使得医学生在针灸模型上训练后,还会在自己手臂上练习扎针以及提插捻转,体验和理解真实针灸过程中的穴位反应,掌握毫针刺入穴道时的得气感,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感染,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患者个人体质不同,标准的扎针深度虽然不会导致患者受到伤害,但是也容易出现没有效果或者针灸效果差的情况,使得医学生在针灸模型上训练后,还会在自己手臂上练习扎针以及提插捻转,体验和理解真实针灸过程中的穴位反应,掌握毫针刺入穴道时的得气感,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感染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包括手臂模型;还包括穿刺表皮;
3、肌肉模拟机构,肌肉模拟机构位于穿刺表皮下方,肌肉模拟机构根据医学生训练需求模拟不同紧实程度的肌肉;
4、针刺深度检测机构,针刺深度检测机构位于穿刺表皮表面,针刺深度检测机构检测医学生针灸时毫针刺入深度以及刺入角度;
5、气感模拟机构,气感模拟机构位于肌肉模拟机构下方,针刺深度检测机构在检测到医学生针灸时毫针刺入深度以及刺入角度都符合训练要求时,气感模拟机构在医学生控制毫针提插捻转时模拟肌肉收缩反应;针刺深度检测机构在检测到医学生针灸时毫针刺入深度和刺入角度至少一个不符合训练要求时,气感模拟机构在医学生控制毫针提插捻转时不模拟肌肉收缩反应。
6、其中,肌肉模拟机构包括硅胶块一,硅胶块一与穿刺表皮底部固定连接,硅胶块一侧边抵接有挤压板一,挤压板一外侧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安装在手臂模型内壁。
7、其中,针刺深度检测机构包括调节块,调节块与手臂模型表面滑动连接,调节块外侧安装有拉线位移传感器以及激光测距传感器,手臂模型外侧安装有控制器,拉线位移传感器和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8、其中,气感模拟机构包括多个硅胶块二,多个硅胶块二位于硅胶块一下方,且多个硅胶块二层叠设置,手臂模型内壁设有根据训练需求调节硅胶块二紧实度的调节件。
9、其中,调节件包括抵接在硅胶块二外侧的挤压板二,挤压板二外侧设有推板,推板与挤压板二之间设有调节挤压板二倾斜角度的转动件,推板外侧设有分别带动多个推板往复移动的驱动件。
10、其中,转动件包括挤压板二远离硅胶块二一端固定连接的转动座,转动座与推板转动连接,推板表面安装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输出端与转动座固定。
11、其中,硅胶块二靠近挤压板二一侧设有斜形端。
12、其中,驱动件包括与推板转动连接的连杆,连杆远离推板一端设有转盘,转盘与连杆转动连接,转盘外侧设有传动齿轮,多个传动齿轮外侧啮合有齿形带,其中一个传动齿轮外侧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安装在手臂模型内壁,转盘与传动齿轮之间设有连接件。
13、其中,连接件包括与传动齿轮固定连接的对接杆,对接杆内壁滑动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端部固定连接有铁片,连接块与对接杆内壁滑动连接,连接块外侧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与对接杆内壁固定,转盘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固定柱靠近连接块一端开设有对接槽,对接槽内壁安装有电磁铁,固定柱内壁安装有电池包,电池包与电磁铁连接。
14、其中,连接块截面呈十字形。
15、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本申请在使用时,医学生通过手臂模型标明的人体经络线和穴位来训练找准穴位位置能力,而医学生使用毫针进行扎针训练时,根据医学生训练需求,通过设置的肌肉模拟机构模拟不同紧实程度的肌肉,从而模拟现实中对肥胖或者精壮等不同体质患者针灸时,不同紧实程度的肌肉对毫针穿刺的影响,辅助医学生训练指力。
17、在医学生对手臂模型表面的穿刺表皮位置下针后,通过设置的针刺深度检测机构检测医学生针灸时毫针刺入深度以及刺入角度,针刺深度检测机构根据检测的数据,判断医学生此次下针是否符合训练要求,若毫针刺入深度以及刺入角度都符合训练要求时,气感模拟机构在医学生控制毫针提插捻转时模拟肌肉收缩反应;若毫针刺入深度和刺入角度至少一个不符合训练要求时,气感模拟机构在医学生控制毫针提插捻转时不模拟肌肉收缩反应,从而训练医学生的下针准度,并在医学生控制毫针提插捻转时,气感模拟机构规律性收缩,模拟得气时穴位局部肌肉收缩反应,辅助医学生体会针灸时的得气感,使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情况下进行针灸练习,提高针灸技能。
技术特征:1.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包括:手臂模型(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肌肉模拟机构(3)包括硅胶块一(30),所述硅胶块一(30)与穿刺表皮(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硅胶块一(30)侧边抵接有挤压板一(31),所述挤压板一(31)外侧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32),所述电动伸缩杆(32)安装在手臂模型(1)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刺深度检测机构(4)包括调节块(40),所述调节块(40)与手臂模型(1)表面滑动连接,所述调节块(40)外侧安装有拉线位移传感器(41)以及激光测距传感器(42),所述手臂模型(1)外侧安装有控制器(43),所述拉线位移传感器(41)和激光测距传感器(42)分别与控制器(4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感模拟机构(5)包括多个硅胶块二(50),多个所述硅胶块二(50)位于硅胶块一(30)下方,且多个所述硅胶块二(50)层叠设置,所述手臂模型(1)内壁设有根据训练需求调节硅胶块二(50)紧实度的调节件(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51)包括抵接在硅胶块二(50)外侧的挤压板二(52),所述挤压板二(52)外侧设有推板(53),所述推板(53)与挤压板二(52)之间设有调节挤压板二(52)倾斜角度的转动件(54),所述推板(53)外侧设有分别带动多个推板(53)往复移动的驱动件(5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54)包括与挤压板二(52)远离硅胶块二(50)一端固定连接的转动座(56),所述转动座(56)与推板(53)转动连接,所述推板(53)表面安装有旋转电机(57),所述旋转电机(57)输出端与转动座(56)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块二(50)靠近挤压板二(52)一侧设有斜形端(5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55)包括与推板(53)转动连接的连杆(59),所述连杆(59)远离推板(53)一端设有转盘(510),所述转盘(510)与连杆(59)转动连接,所述转盘(510)外侧设有传动齿轮(511),多个所述传动齿轮(511)外侧啮合有齿形带(512),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齿轮(511)外侧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513),所述伺服电机(513)安装在手臂模型(1)内壁,所述转盘(510)与传动齿轮(511)之间设有连接件(5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14)包括与传动齿轮(511)固定连接的对接杆(515),所述对接杆(515)内壁滑动连接有连接块(516),所述连接块(516)端部固定连接有铁片(517),所述连接块(516)与对接杆(515)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块(516)外侧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518),所述复位弹簧(518)与对接杆(515)内壁固定,所述转盘(510)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柱(519),所述固定柱(519)靠近连接块(516)一端开设有对接槽(520),所述对接槽(520)内壁安装有电磁铁(521),所述固定柱(519)内壁安装有电池包(522),所述电池包(522)与电磁铁(52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516)截面呈十字形。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针灸训练模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中医针灸训练模型,包括手臂模型;还包括穿刺表皮;肌肉模拟机构,肌肉模拟机构位于穿刺表皮下方;针刺深度检测机构;气感模拟机构,气感模拟机构位于肌肉模拟机构下方,此中医针灸训练模型,通过设置的肌肉模拟机构模拟不同紧实程度的肌肉,从而模拟现实中对肥胖或者精壮等不同体质患者针灸时,不同紧实程度的肌肉对毫针穿刺的影响,辅助医学生训练指力,通过设置的针刺深度检测机构检测医学生针灸时毫针刺入深度以及刺入角度,气感模拟机构在医学生控制毫针提插捻转时模拟肌肉收缩反应,辅助医学生体会针灸时的得气感,使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情况下进行针灸练习,提高针灸技能。技术研发人员:柏江锋,尚进,白璐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5/1/6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50110/3531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小型胶装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