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线束固定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线束固定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7 13:16:59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1、为减小车辆的线束的运动幅度,目前车辆通过线束固定结构来固定线束,该线束固定结构包括供线束装设的线束固定主体、及设于线束固定主体的一个卡扣,车辆设有安装部,安装部设有扣孔供该卡扣扣接。然而,在车辆行驶时,车辆产生的振动会使得该卡扣在扣孔内扭转,从而使得线束固定结构相对安装部发生扭转,这带动装设于线束固定主体的线束扭转,从而使得该线束容易与周围的部件干涉而磨损,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固定结构,旨在减小线束固定结构相对安装部的扭转程度,从而避免线束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有线束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两个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包括:

3、线束固定主体,包括用于供所述线束装设的线束固定部;以及

4、卡扣,设有两个,两所述卡扣在第一方向上相并行地设于所述线束固定主体的一侧,所述卡扣用以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两所述卡扣分别具有靠近对方的第一侧面、及背离对方的第二侧面;

5、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或所述卡扣的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

6、可选地,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且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扣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7、可选地,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时,两所述卡扣包括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第一侧面用以与所述扣孔的孔壁配合。

8、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包括设于所述线束固定主体的弹性底座、设于所述弹性底座的限位部、及设于所述限位部外周面的多个防脱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第一卡扣的扣接方向延伸,多个所述防脱部沿所述第一卡扣的扣接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防脱部具有弹性,所述限位部具有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弹性底座用以与一所述防脱部配合以夹持所述安装部。

9、可选地,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时,两所述卡扣包括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一侧面用以与所述扣孔的孔壁配合。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及具有弹性的两个扣部,所述扣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连接所述线束固定主体,另一端连接两所述第一端,两所述扣部在所述第二卡扣的扣接方向上分别朝靠近对方的方向倾斜设置,两所述第二端分别在背离对方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具有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在所述第二卡扣的扣接方向上与所述线束固定主体相对的防脱面。

11、可选地,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且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扣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12、可选地,所述线束固定主体还包括连接所述线束固定部的第二连接部,一所述卡扣设于所述线束固定部,另一所述卡扣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线束固定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卡扣的扣接方向上,一所述卡扣的投影到另一所述卡扣的投影的方向与所述线束固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

13、可选地,所述线束固定部设有用以供扎带安装的第二缺口,所述线束可通过所述扎带装设于所述线束固定部。

14、可选地,所述线束固定部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以供所述线束穿设。

1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

16、车辆主体,设有所述线束和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两所述扣孔;以及

17、前述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包括所述线束固定部和两所述卡扣,两所述卡扣分别与两所述扣孔扣接,所述线束固定部用以供所述线束装设。

18、可选地,所述车辆包括前副车架、设于前副车架的电机、及连接电机的线束,所述前副车架设有所述安装部,所述线束固定结构设于所述安装部。

19、可选地,两所述扣孔中的一者配置为长圆孔,另一者配置为圆孔。

2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该线束固定结构,应用于车辆,车辆设有线束和安装部,安装部设有两个扣孔,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线束固定主体和卡扣。其中,线束固定主体包括用于供线束装设的线束固定部。卡扣设有两个,两卡扣在第一方向上相并行地设于线束固定主体的一侧,卡扣用以与对应的扣孔扣接。如此,两卡扣相互配合,当一卡扣要相对对应的扣孔扭转时,另一卡扣与对应的扣孔的孔壁相互作用以阻止该卡扣发生扭转,如此,减小了线束固定结构相对安装部的扭转程度,从而避免线束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21、在第一方向上,两卡扣分别具有靠近对方的第一侧面、及背离对方的第二侧面,当卡扣与对应的扣孔扣接时,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大于第二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如此,两卡扣在分别卡入对应的扣孔后,两卡扣具有在第一方向相互靠近的趋势,两卡扣的第一侧均会抵压扣孔的孔壁,从而使得第一侧与扣孔孔壁产生的摩擦力较大,进而抑制卡扣扭转于对应的扣孔。如此,减小了线束固定结构相对安装部的扭转程度,从而避免线束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22、或者,当卡扣与对应的扣孔扣接时,卡扣的第二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大于第一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如此,两卡扣在分别卡入对应的扣孔后,两卡扣具有在第一方向相互远离的趋势,两卡扣的第二侧均会抵压扣孔的孔壁,从而使得第二侧与扣孔孔壁产生的摩擦力较大,进而抑制卡扣扭转于对应的扣孔。如此,减小了线束固定结构相对安装部的扭转程度,从而避免线束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设有线束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两个扣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且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扣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时,两所述卡扣包括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第一侧面用以与所述扣孔的孔壁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包括设于所述线束固定主体的弹性底座、设于所述弹性底座的限位部、及设于所述限位部外周面的多个防脱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第一卡扣的扣接方向延伸,多个所述防脱部沿所述第一卡扣的扣接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防脱部具有弹性,所述限位部具有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弹性底座用以与一所述防脱部配合以夹持所述安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时,两所述卡扣包括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一侧面用以与所述扣孔的孔壁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包括第一连接部、及具有弹性的两个扣部,所述扣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连接所述线束固定主体,另一端连接两所述第一端,两所述扣部在所述第二卡扣的扣接方向上分别朝靠近对方的方向倾斜设置,两所述第二端分别在背离对方的一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具有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及在所述第二卡扣的扣接方向上与所述线束固定主体相对的防脱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所述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大于所述第二侧面作用于所述扣孔孔壁的力,且当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扣孔扣接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扣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固定主体还包括连接所述线束固定部的第二连接部,一所述卡扣设于所述线束固定部,另一所述卡扣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线束固定部沿第二方向延伸,在所述卡扣的扣接方向上,一所述卡扣的投影到另一所述卡扣的投影的方向与所述线束固定部的延伸方向相交;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前副车架、设于前副车架的电机、及连接电机的线束,所述前副车架设有所述安装部,所述线束固定结构设于所述安装部;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车辆,其中线束固定结构应用于车辆,车辆设有线束和安装部,安装部设有两个扣孔,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线束固定结构和卡扣,线束固定主体包括用于供线束装设的线束固定部,卡扣设有两个,两卡扣在第一方向上相并行地设于线束固定主体的一侧,卡扣用以与对应的扣孔扣接,在第一方向上,两卡扣分别具有靠近对方的第一侧面、及背离对方的第二侧面,卡扣的第一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大于第二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或卡扣的第二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大于第一侧面作用于扣孔孔壁的力。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旨在减小线束固定结构相对安装部的扭转程度,从而避免线束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技术研发人员:谢辉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109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6/1087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