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铁路车辆辅助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9:03:36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1、轨道交通因其方便快捷,绿色环保,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出行选择,但是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也不断增加,相对封闭的空间及庞大的运载量,导致一旦发生事故将对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轨道交通的被动安全保护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了减小列车碰撞事故对乘员的安全威胁,通常在车厢两端的变形区内安装大吸能量、高效率的吸能器,以吸收列车碰撞时巨大的冲击动能。目前,比较常见的车辆端部吸能结构包括:金属薄壁结构、蜂窝铝结构以及金属薄壁结构+内置蜂窝铝的抽屉式复合结构。

2、如申请号为cn202010712943.2的专利申请,包括前端横梁、中间纵梁、边梁、前端小横梁、后端小横梁和后端横梁,前端横梁与后端横梁平行设置,前端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一边梁,两根边梁的另一端分别与后端横梁两端相连接,中间纵梁一端与前端横梁中部连接,中间纵梁另一端与后端横梁中部连接,前端小横梁和后端小横梁均与中间纵梁连接,后端小横梁位于前端小横梁后方,前端小横梁和后端小横梁之间设有第二级吸能管,后端小横梁与后端横梁之间设第三级吸能管,第三级吸能管内装设蜂窝铝。

3、上述以及在现有技术中的逐级吸能结构,无法根据实际需要对吸能管的硬度进行调整,每个轨道车辆的速度各有不同,从而导致其所需吸能管的硬度各有不同,若硬度较高时,则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无法通过吸能管进行缓冲吸能,最终由乘员舱来承受,并对车上人员造成伤害,若硬度较低时,则在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无法通过吸能管进行缓冲吸能,从而降低了逐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包括吸能调整组件、第一吸能组件、第二吸能组件、第三吸能组件、吸能板和固定板,所述吸能调整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顶部,所述吸能调整组件包括第一吸能管、螺纹柱、调整板、第一弹簧、限位板和调整电机,所述第一吸能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吸能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螺纹柱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顶部,所述调整板螺纹安装在所述螺纹柱外表面,所述限位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顶部。

4、通过设置的吸能调整组件能够便于工作人员根据轨道车辆实际需要对第一吸能管的硬度进行调整,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吸能时的灵活性,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

5、通过设置的第一吸能组件能够在对吸能板进行吸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限位,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吸能时的稳定性。

6、通过设置的第二吸能组件能够对吸能板进行二次吸能,从而提高了逐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

7、通过设置的第三吸能组件能够配合第二吸能组件对吸能板进行再次吸能,从而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进行吸收缓冲,从而防止碰撞时轨道车辆上的人员受伤的情况发生。

8、通过设置的限位板能够对调整板进行限位,从而增加了调整板移动时的稳定性。

9、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调整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固定安装在所述吸能板与所述调整板之间。

10、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包括固定架、弹性伸缩板和第二弹簧,所述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底部。

11、所述弹性伸缩板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顶部,所述弹性伸缩板与所述吸能板转动连接。

12、所述第二弹簧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吸能板之间,所述调整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底部,所述螺纹柱与所述调整电机输出端相连接。

13、所述第二吸能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吸能管、第二支撑板、第三吸能管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顶部。

14、所述第二吸能管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吸能管顶部,所述第三吸能管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板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吸能管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之间开设有第一圆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支撑板之间开设有第二圆槽。

15、所述第三吸能组件包括第四吸能管、第四支撑板、挡板、第三弹簧、移动板、连接板和u型支撑板,所述第四吸能管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

16、所述第四支撑板转动安装在所述第四吸能管顶部,所述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板顶部,所述移动板滑动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板顶部,所述第三弹簧固定安装在所述挡板与所述移动板之间。

17、所述u型支撑板滑动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板两侧,所述连接板转动安装在所述u型支撑板与所述移动板之间,所述吸能板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板。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有益效果为:

19、1、通过设置的吸能调整组件能够便于工作人员根据轨道车辆实际需要对第一吸能管的硬度进行调整,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吸能时的灵活性,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

20、2、通过设置的第一吸能组件能够在对吸能板进行吸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限位,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吸能时的稳定性。

21、3、通过设置的第二吸能组件能够对吸能板进行二次吸能,从而提高了逐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

22、4、通过设置的第三吸能组件能够配合第二吸能组件对吸能板进行再次吸能,从而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进行吸收缓冲,从而防止碰撞时轨道车辆上的人员受伤的情况发生。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包括吸能调整组件(1)、第一吸能组件(2)、第二吸能组件(3)、第三吸能组件(4)、吸能板(5)和固定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调整组件(1)设置在所述固定板(6)顶部,所述吸能调整组件(1)包括第一吸能管(7)、螺纹柱(8)、调整板(9)、第一弹簧(10)、限位板(11)和调整电机(12),所述第一吸能管(7)固定安装在所述吸能板(5)与所述固定板(6)之间,所述螺纹柱(8)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6)顶部,所述调整板(9)螺纹安装在所述螺纹柱(8)外表面,所述限位板(11)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6)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1)与所述调整板(9)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0)固定安装在所述吸能板(5)与所述调整板(9)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包括固定架(13)、弹性伸缩板(14)和第二弹簧(15),所述固定架(13)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6)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伸缩板(14)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6)顶部,所述弹性伸缩板(14)与所述吸能板(5)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15)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6)与所述吸能板(5)之间,所述调整电机(12)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13)底部,所述螺纹柱(8)与所述调整电机(12)输出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3)包括第一支撑板(16)、第二吸能管(17)、第二支撑板(18)、第三吸能管(19)和第三支撑板(20),所述第一支撑板(16)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6)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管(17)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6)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18)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吸能管(17)顶部,所述第三吸能管(19)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板(18)顶部,所述第三支撑板(2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吸能管(19)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16)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0)之间开设有第一圆槽(21),所述第二支撑板(18)与所述第三支撑板(20)之间开设有第二圆槽(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吸能组件(4)包括第四吸能管(23)、第四支撑板(24)、挡板(25)、第三弹簧(26)、移动板(27)、连接板(28)和u型支撑板(29),所述第四吸能管(23)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6)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板(24)转动安装在所述第四吸能管(23)顶部,所述挡板(2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板(24)顶部,所述移动板(27)滑动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板(24)顶部,所述第三弹簧(26)固定安装在所述挡板(25)与所述移动板(27)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撑板(29)滑动安装在所述第四支撑板(24)两侧,所述连接板(28)转动安装在所述u型支撑板(29)与所述移动板(27)之间,所述吸能板(5)顶部固定安装有缓冲板(30)。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的逐级吸能结构,包括吸能调整组件、第一吸能组件、第二吸能组件、第三吸能组件、吸能板和固定板,吸能调整组件设置在固定板顶部,吸能调整组件包括第一吸能管、螺纹柱、调整板、第一弹簧、限位板和调整电机,第一吸能管固定安装在吸能板与固定板之间,螺纹柱转动安装在固定板顶部,调整板螺纹安装在螺纹柱外表面。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吸能调整组件能够便于工作人员根据轨道车辆实际需要对第一吸能管的硬度进行调整,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吸能时的灵活性,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通过设置的第一吸能组件能够在对吸能板进行吸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限位,从而增加了逐级吸能结构吸能时的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刘兆晶,宋扬,张延哲,方正国,冯源,郭威,孙洪岩,解立伟,牛立波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哈尔滨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18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346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