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5:23:29
本发明属于航天器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通信卫星市场对卫星平台服务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结构分系统作为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卫星提供可靠支撑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为卫星重量的降低,作出更多的贡献。
2、在结构分系统的设计中,中心承力筒是一种卫星的主承力结构,由蜂窝夹层壳体、框及埋件等组成,由于承力筒蜂窝夹层壳的厚度一般偏薄,传统的预埋方式不仅承载能力低,而且工艺实施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发明为承力筒用孔套连接结构,解决了中心承力筒上大承载连接问题,解决了类似于承力筒式蜂窝夹层板的薄板大承载需求。
2、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3、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包括内孔套和外孔套,内孔套和外孔套均为中空回转体结构,包括圆柱段和翻边段,翻边段与圆柱段同轴,并设置在圆柱段一端,内孔套圆柱段内壁设置内螺纹,外孔套圆柱段外壁设置外螺纹;承力筒壁由内至外依次由内蒙皮、蜂窝芯子及外蒙皮连接构成;
4、承力筒壁上开有承载增强孔,内孔套圆柱段和外孔套圆柱段分别由承力筒壁两侧穿过承载增强孔,内孔套圆柱段内螺纹与外孔套圆柱段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内孔套圆柱段与承载增强孔间隙配合,内孔套翻边段的内壁与承力筒壁内蒙皮接触并胶接,外孔套翻边段的内壁与承力筒壁外蒙皮接触并胶接;外孔套中心连接有钢丝螺套,作为对外接口,作用在钢丝螺套上的拉拔许用载荷不低于1.5kn,剪切许用载荷不低于10kn。
5、进一步的,内孔套圆柱段与承载增强孔配合的间隙为0.5mm-1mm。
6、进一步的,圆柱段外径为16-20mm,翻边段直径为30-50mm。
7、进一步的,内孔套圆柱段内壁内螺纹、外孔套圆柱段外壁外螺纹公称直径均为m10-m16。
8、进一步的,钢丝螺套公称直径为m3~m8。
9、进一步的,出胶孔直径为1-3mm。
10、进一步的,内孔套的内螺纹与外孔套的外螺纹上设置常温固化胶,二者之间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胶接。
11、进一步的,内孔套圆柱段与承载增强孔间隙配合,通过在内孔套圆柱段外壁涂胶,实现内孔套圆柱段与蜂窝芯子之间的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内孔套和外孔套均为铝合金材料。
13、进一步的,内孔套翻边段内壁与承力筒壁内蒙皮胶接、外孔套翻边段内壁与承力筒壁外蒙皮胶接的胶层厚度为0.1~0.3mm。
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5、(1)本发明满足了承力筒式蜂窝夹层壳(板)的薄壳(板)大承载的需求,拉拔许用载荷不低于1.5kn,剪切许用载荷不低于10kn;
16、(2)本发明为后埋方式,提高了承力筒壁的局部连接强度。
技术特征:1.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孔套(1)和外孔套(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孔套(1)圆柱段与承载增强孔配合的间隙为0.5mm-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圆柱段外径为16-20mm,翻边段直径为30-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孔套(1)圆柱段内壁内螺纹(3)、外孔套(2)圆柱段外壁外螺纹(4)公称直径均为m10-m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钢丝螺套(5)公称直径为m3~m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出胶孔(6)直径为1-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孔套(1)的内螺纹(3)与外孔套(2)的外螺纹上设置常温固化胶,二者之间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胶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孔套(1)圆柱段与承载增强孔间隙配合,通过在内孔套(1)圆柱段外壁涂胶,实现内孔套(1)圆柱段与蜂窝芯子之间的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孔套(1)和外孔套(2)均为铝合金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孔套翻边段(7)内壁与承力筒壁内蒙皮胶接、外孔套翻边段(8)内壁与承力筒壁外蒙皮胶接的胶层厚度为0.1~0.3mm。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一种航天器承力筒的高承载连接结构,包括内孔套和外孔套,内孔套和外孔套均为中空回转体结构,包括圆柱段和翻边段,翻边段与圆柱段同轴,并设置在圆柱段一端,内孔套圆柱段内壁设置内螺纹,外孔套圆柱段外壁设置外螺纹;外孔套中心连接有钢丝螺套,作为对外接口,作用在钢丝螺套上的拉拔许用载荷不低于1.5kN,剪切许用载荷不低于10kN。本发明解决了类似于承力筒式蜂窝夹层板的薄板大承载需求。技术研发人员:陶成,闫亮,段毅,李竞蔚,马凯,单颖蕾,贺为,任晗,柴源,高秀会,张珂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4/17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194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