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抛石装置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15:45
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抛石装置及船舶。
背景技术:
1、以桩基(通常为桩柱结构)为基础的海洋平台在海洋工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海上风电因其具有风速高、有效发电小时数长、不占用陆地资源等优势,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海上风电平台的建立改变了所在区域原来的水动力条件,并会在风电的桩基附近形成二次流,以在桩基周围形成漩涡,对周围的海底产生局部冲刷,从而形成冲刷坑。而冲刷坑的形成会直接降低桩基的入土深度,进而影响到风电平台的稳定性。
2、目前,防冲刷保护方式通常采用抛送石料的方式对冲刷坑进行回填操作。但现有的抛石设备为吊机抛石或斜管抛石,吊机抛石的方式容易使石料受到水流、风浪影响导致抛石精度较差,而且石料容易对桩基造成损伤。而斜管抛石的方式对石料直径要求比较严格,石料的直径不能大于斜管的内径,否则堵塞斜管,影响抛石作业的正常进行,影响了抛石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抛石装置及船舶,以提高抛石精度和抛石效率,同时避免石料对桩基造成损伤。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水下抛石装置,包括:
4、滑道组件,所述滑道组件包括底板和两个围板,两个所述围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底板围成供石料通过的溜槽,所述溜槽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设置于船体上,所述溜槽的另一端能够伸入水下;
5、支架和吊索,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吊索长度可调且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吊索的一端与所述溜槽相连,以调节所述溜槽的倾斜角度。
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下抛石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吊索的另一端传动连接,以收放所述吊索。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8、卷筒,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吊索缠绕于所述卷筒上;
9、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卷筒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卷筒自转。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下抛石装置还包括两个定位模块,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模块设置于所述船体上,以定位所述船体的位置;另一个所述定位模块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以定位所述支架的位置。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滑道组件还包括加强框,所述加强框包括:
12、框体,每个所述围板的外周均环绕设置有一个所述框体;
13、多个筋板,所述框体内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筋板,所述筋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框体的内壁和所述底板相连。
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强框还包括斜撑梁,所述底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余边部,所述余边部位于对应的所述围板的外侧,所述围板与对应的所述余边部之间倾斜设置有多个所述斜撑梁,所述斜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筋板一一对应相连,所述斜撑梁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余边部相连。
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框体与所述围板之间、所述框体与所述筋板之间、所述筋板与所述斜撑梁之间以及所述斜撑梁与所述余边部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
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围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水孔。
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滑道组件还包括垫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铺设有所述垫板。
18、船舶,包括船体和上述的水下抛石装置,所述水下抛石装置设置于船体上。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下抛石装置,两个围板与底板围成供石料通过的溜槽,溜槽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设置于船体上,溜槽的另一端能够伸入水下。由于溜槽的顶部敞口设置,便于较大尺寸的石料通过溜槽,能够避免石料堵塞溜槽,提高了抛石效率。同时通过调节吊索在支架与溜槽之间的长度,以调节溜槽的倾斜角度,从而灵活调整抛石位置,提高了抛石精度,从而避免石料对桩基造成损伤,提高了抛石过程和桩基的安全性。
2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船舶包括上述的水下抛石装置,由于溜槽的顶部敞口设置,便于较大尺寸的石料通过溜槽,能够避免石料堵塞溜槽,提高了抛石效率。同时通过调节吊索在支架与溜槽之间的长度,以调节溜槽的倾斜角度,从而灵活调整抛石位置,提高了抛石精度,从而避免石料对桩基造成损伤,提高了抛石过程和桩基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1.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抛石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2)上,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吊索(3)的另一端传动连接,以收放所述吊索(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抛石装置还包括两个定位模块(4),其中一个所述定位模块(4)设置于所述船体(30)上,以定位所述船体(30)的位置;另一个所述定位模块(4)设置于所述支架(2)上,以定位所述支架(2)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组件(1)还包括加强框,所述加强框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框还包括斜撑梁(15),所述底板(1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余边部(110),所述余边部(110)位于对应的所述围板(12)的外侧,所述围板(12)与对应的所述余边部(110)之间倾斜设置有多个所述斜撑梁(15),所述斜撑梁(15)的一端与所述筋板(14)一一对应相连,所述斜撑梁(15)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余边部(110)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3)与所述围板(12)之间、所述框体(13)与所述筋板(14)之间、所述筋板(14)与所述斜撑梁(15)之间以及所述斜撑梁(15)与所述余边部(110)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1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水孔(120)。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组件(1)还包括垫板(16),所述底板(11)的上表面铺设有所述垫板(16)。
10.船舶,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30)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抛石装置,所述水下抛石装置设置于船体(30)上。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抛石装置及船舶。水下抛石装置包括滑道组件、支架和吊索,滑道组件包括底板和两个围板,两个围板相对设置于底板上并与底板围成供石料通过的溜槽,溜槽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设置于船体上,溜槽的另一端能够伸入水下。支架设置于船体上,吊索长度可调且与支架相连,吊索的一端与溜槽相连,以调节溜槽的倾斜角度。船舶包括上述的水下抛石装置,由于溜槽的顶部敞口设置,便于较大尺寸的石料通过溜槽,避免石料堵塞溜槽,提高了抛石效率。同时通过调节吊索在支架与溜槽之间的长度,以调节溜槽的倾斜角度,从而灵活调整抛石的位置,提高了抛石精度,避免石料对桩基造成损伤,提高了桩基的安全性。技术研发人员:陈震峰,郑心勤,莫瑞杰,马东山,林梓秋,关明浩,李启松,张翼鸿,刘春标,蒋贤德,曾俊皓,李培杰,袁也,龚航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家电投集团徐闻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6技术公布日:2024/7/4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67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