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后侧围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0:40

本发明涉及车辆,具体涉及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国内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车辆的造型、乘员空间、行李空间以及乘员视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车身后侧围的性能试验要求,寻找更优的结构形式,以增大车内空间有效利用率、提升视野、降低车身重量等,均对提升车辆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

2、目前,车辆后侧三角窗处的视野遮挡主要由c柱造成,现有车辆提升三角窗视野的措施通常为优化c柱的结构,通过将c柱的宽度减小,以尽可能的增大三角窗处的可视范围,但由于c柱依然存在,车辆后排车窗与三角窗依然会被明显的分隔成为两部分,使得车内乘客的视野及观感依旧较差,因此,现有c柱的优化形式还依旧存在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c柱的优化形式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后侧围结构包括:外侧加强组件,设置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的外侧,外侧加强组件由上至下依次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连接并形成外侧传力路径,外侧加强组件具有开口朝向车辆前侧的凹槽,凹槽形成窗体安装位;内侧加强组件,设置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的内侧,内侧加强组件由上至下依次与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连接并形成内侧传力路径。

3、有益效果:在车身壳体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独立的外侧加强组件和内侧加强组件并同时取消了c柱结构,两侧的加强组件与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配合,为车身一侧的后部构建形成的内外双环结构,在满足车身壳体后侧围刚度、模态以及碰撞实验要求的同时,通过合理构建由下至上顺畅的传力路径,在增加后侧三角窗的透光面积以及提升后排乘客感知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补偿因c柱取消后引起的整车扭转和弯曲刚度下降的情况,有效解决了现有车辆c柱的优化形式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侧加强组件包括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上加强部与上部支撑组件连接,下加强部与后轮罩组件连接,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合围形成窗体安装位。

5、有益效果:外侧加强组件在上部支撑组件与后轮罩组件之间形成可靠的支撑,在移除c柱的同时依然能够顺畅的传递后轮罩组件与上部支撑组件间的作用力。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部支撑组件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后顶横梁和d柱主体,上加强部包括边梁外板和d柱接头外板,边梁外板与上边梁连接,d柱接头外板设置于交汇处并分别与边梁外板、后顶横梁以及d柱主体连接。

7、有益效果:边梁外板能够提升上边梁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将上边梁处的作用力传递至d柱接头外板,d柱接头外板能够有效提升交汇处的结构强度并平顺的传力。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d柱接头外板与后顶横梁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的重叠量大于等于d柱接头外板的三分之二。

9、有益效果:此种形式的d柱接头外板在保证三角窗透光面积的同时,还能够使得三角窗后部的传力路径变得更为平顺和畅通。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下加强部包括d柱加强外板和边框外板,d柱加强外板设置于后轮罩组件并与d柱接头外板连接,边框外板设置于后轮罩组件并分别与d柱加强外板和d柱接头外板连接。

11、有益效果:d柱加强外板和边框外板能够有效提升后轮罩组件外侧的结构强度,能够从车辆的侧面保护后排乘客的安全。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后轮罩组件具有减震塔安装位,d柱加强外板与后轮罩组件的对应减震塔安装位上方的位置连接。

13、有益效果:使得减震塔处的作用力通过外侧加强组件即可顺畅传递。

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边框外板靠近窗体安装位的部位设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与窗体安装配合,和/或,车辆还包括设置于后轮罩组件一侧的门槛组件,边框外板的下端与门槛组件连接。

15、有益效果:由于取消了原有的c柱遮挡位置,通过连接结构安装窗体强度更高,不容易发生晃动或脱落。

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侧加强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部加强部、中间加强部和底部加强部,顶部加强部与上部支撑组件连接,中间加强部与后轮罩组件连接,底部加强部与底部支撑组件连接。

17、有益效果:内侧加强组件可在壳体内侧由上至下构建顺畅的传力路径以形成可靠的支撑。

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部支撑组件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后顶横梁和d柱主体,顶部加强部包括d柱接头内板,d柱接头内板设置于交汇处并分别与上边梁、后顶横梁和d柱主体连接。

19、有益效果:d柱接头内板能够有效提升交汇处的结构强度并平顺的传力。

2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d柱接头内板靠近上边梁的位置设有第一加工孔,d柱接头内板位于第一加工孔的靠近车辆后侧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加工孔,和/或,d柱接头内板靠近后顶横梁的位置设有部件安装孔。

21、有益效果:第一加工孔以及第二加工孔可有效形成加工空间,需要对壳体进行操作时即可通过加工孔方便快捷的进行,部件安装孔可用于背门的铰链安装,同时还可以作为对背门间隙面差调整时的操作空间。

2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d柱接头内板靠近上边梁的位置设有补强结构,补强结构沿着上边梁的延伸方向分布,和/或,d柱接头内板靠近后顶横梁的一端设有用于与后顶横梁定位配合的定位结构。

23、有益效果:补强结构可有效增强d柱接头内板局部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d柱接头内板的受力性能,d柱接头内板安装时可通过定位结构与后顶横梁进行预定位,使得d柱接头内板的安装过程更为精准快捷。

2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加强部包括d柱加强内板和卷轴器安装板,d柱加强内板设置于后轮罩组件并与d柱接头内板连接,卷轴器安装板设置于后轮罩组件并分别与d柱加强内板和d柱接头内板连接,d柱接头内板、d柱加强内板、卷轴器安装板和后轮罩组件合围形成安装空间。

25、有益效果:安装空间既可以容纳后排乘客安全带卷轴器,又可以在后顶横梁与后轮罩组件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2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底部支撑组件包括地板横梁和地板纵梁,底部加强部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d柱加强内板和卷轴器安装板均通过第一连接板与地板横梁连接,d柱加强内板通过第二连接板与地板纵梁连接。

27、有益效果:底部加强部进一步增强了d柱加强内板与底部支撑组件之间的传力路径,能够与车辆的架构平台一同形成完整顺畅的内部支撑环。

28、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后侧架体;两个上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设置于后侧架体的两侧并与后侧架体一同形成后侧车身。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所述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3)、后轮罩组件(4)以及底部支撑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加强组件(1)包括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所述上加强部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连接,所述下加强部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连接,所述上加强部和所述下加强部合围形成所述窗体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301)、后顶横梁(302)和d柱主体(303),所述上加强部包括边梁外板(102)和d柱接头外板(103),所述边梁外板(102)与所述上边梁(301)连接,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设置于所述交汇处并分别与所述边梁外板(102)、所述后顶横梁(302)以及所述d柱主体(30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与所述后顶横梁(302)沿着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的重叠量大于等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的三分之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部包括d柱加强外板(104)和边框外板(105),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连接,所述边框外板(105)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分别与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具有减震塔安装位(401),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的对应所述减震塔安装位(401)上方的位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外板(105)靠近所述窗体安装位的部位设有连接结构(1051),所述连接结构(1051)用于与窗体安装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加强组件(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部加强部、中间加强部和底部加强部,所述顶部加强部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连接,所述中间加强部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连接,所述底部加强部与所述底部支撑组件(5)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301)、后顶横梁(302)和d柱主体(303),所述顶部加强部包括d柱接头内板(201),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设置于所述交汇处并分别与所述上边梁(301)、所述后顶横梁(302)和所述d柱主体(30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靠近所述上边梁(301)的位置设有第一加工孔(2011),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位于所述第一加工孔(2011)的靠近所述车辆后侧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加工孔(201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靠近所述上边梁(301)的位置设有补强结构(2014),所述补强结构(2014)沿着所述上边梁(301)的延伸方向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加强部包括d柱加强内板(202)和卷轴器安装板(203),所述d柱加强内板(202)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与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连接,所述卷轴器安装板(203)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分别与所述d柱加强内板(202)和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连接,所述d柱接头内板(201)、所述d柱加强内板(202)、所述卷轴器安装板(203)和所述后轮罩组件(4)合围形成安装空间(203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组件(5)包括地板横梁(501)和地板纵梁(502),所述底部加强部包括第一连接板(204)和第二连接板(205),所述d柱加强内板(202)和所述卷轴器安装板(203)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204)与所述地板横梁(501)连接,所述d柱加强内板(20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205)与所述地板纵梁(502)连接。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后侧围结构包括:外侧加强组件,设置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的外侧,外侧加强组件具有开口朝向车辆前侧的凹槽,凹槽形成窗体安装位;内侧加强组件,设置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的内侧,本发明在车身壳体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外侧加强组件和内侧加强组件并同时取消了C柱结构,两侧的加强组件与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配合,为车身一侧的后部构建形成的内外双环结构,在满足车身壳体后侧围刚度、模态以及碰撞实验要求的同时,增加了后侧三角窗的透光面积并提升了后排乘客感知质量,有效补偿因C柱取消后引起的整车扭转和弯曲刚度下降的情况。技术研发人员:胡文俊,宋桂霖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30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1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