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土层岩石的钻进,采矿的设备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  >  正文

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

  • 国知局
  • 2024-07-27 10:45:47

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由于西部矿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导致该地区长期被生态环境问题困扰。地下采煤引起了岩层和地表运动,扰动地表土壤,产生裂缝和塌陷,干扰植物生长。

2、现有技术中,井工矿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需要先填充裂缝和塌陷坑,之后再进行植被恢复,但是井工矿裂缝和塌陷坑治理仅是简单的填埋,裂缝和塌陷坑可能会再次发育,修复一段时间后裂缝会再次出现,塌陷坑会再沉降,效率低,且无法根治存在的矿区地区水分入渗难的生态问题。此外,上述填充裂缝和塌陷坑的方法无法良好解决矿区水分利用的问题;井工矿水分会随着裂缝和塌陷坑流失,虽然部分水分会在裂缝和塌陷坑侧壁进入土壤,但是在裂缝和塌陷坑较深的情况下,大量水分仍会流失。植物根系发育不良会进一步影响根系吸收水分,加剧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的现状。此外,简单填充裂缝和塌陷坑,虽然地面较为平整,但是雨后地表形成大量径流,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也随之降低。

3、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解决矿区水分入渗难、雨后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问题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使其能够良好解决矿区水分入渗难、雨后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包括:

4、导流棒,其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引流凹槽;

5、聚流漏斗,套设连接在所述导流棒的上部;

6、导流槽,设置有第二引流凹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聚流漏斗连接,所述第二引流凹槽与所述聚流漏斗内部连通。

7、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流凹槽设置为v型凹槽。

8、优选地,所述导流棒的横截面设置为至少三个顶角的多角星形,相邻顶角之间的凹陷处形成所述第一引流凹槽。

9、优选地, 所述第一引流凹槽设置有至少两个; 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凹槽相互平行且在同一圆周上均匀分布。

10、优选地,所述聚流漏斗与所述导流棒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11、优选地, 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面和第二凸起面,所述第一凸起面和所述第二凸起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引流凹槽和所述聚流漏斗的内表面相接触并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引流凹槽倾斜布置。

13、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流凹槽设置为v型凹槽。

14、优选地, 所述导流槽至少设置有两个, 多个所述导流槽呈发散状设置在所述聚流漏斗的一侧。

15、优选地, 所述聚流漏斗的顶端外壁上开设有连接凹槽,所述导流槽连接在所述连接凹槽内。

16、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通过在导流棒上套设聚流漏斗,并在聚流漏斗上设置导流槽; 导流棒用于埋设在土体中, 导流槽用于将导流棒附近的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聚集经第二引流凹槽汇聚到聚流漏斗内, 聚流漏斗用于汇聚来自导流槽的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 同时自身也汇聚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 并在导流棒的优先流作用下,将汇聚的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通过导流棒与土体之间的优先流通道引入深层土壤,将水分储存到深层土壤中,供土壤中植物根系和根外菌丝吸收; 能够良好解决西部矿区水分入渗难的生态问题, 并能够提高水渗入土壤中效率, 降低成本,利于矿区生态修复。

1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使用时埋设于地表下,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即使聚流漏斗被地表面的土层覆盖,但是由于表层土壤容重较低,压实度较低,所以水分仍然能聚集到聚流漏斗的内部,然后快速入渗到深层土壤中, 能够避免被遮蔽或者堵塞等情况, 能够适用于多种土壤; 能够对井工矿地裂缝治理后水分入渗具有明显效果, 能够加速水分汇集和土壤水分入渗,提高深层土壤含水率; 其结构合理,材料成本低,材料消耗量低,符合低碳的理念,环保性好。

19、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导流棒可以采用木棒,木棒经过一定时期腐解后会增加土壤的肥力, 改善土壤,对生态修复有积极意义。

2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导流棒的横截面可以设置为例如十二角星形的多角星形,其相比于圆形横截面的导流棒, 能够在相同体积条件下,增加导流棒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优先流通道水流量,更大程度地提高了水分入渗土体内的速率,加速地表水分入渗,利于供植物根系和菌丝吸收水分。

2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 其导流槽可以设置为倾斜的v型槽,使其在平地或斜坡的坡面上都能有效发挥将附近汇流快速引流到聚流漏斗内的作用。

2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导流槽汇聚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并将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导入聚流漏斗中,聚流漏斗同时也具有汇聚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的功能,并将汇流通过导流棒与土壤之间的优先流通道引入深层土壤中,这样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量,可有效降低地表汇流引起的水土流失,有利于矿区生态修复。

技术特征:

1.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凹槽设置为v型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棒的横截面设置为至少三个顶角的多角星形,相邻顶角之间的凹陷处形成所述第一引流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凹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多个所述第一引流凹槽相互平行且在同一圆周上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漏斗与所述导流棒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面和第二凸起面,所述第一凸起面和所述第二凸起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引流凹槽和所述聚流漏斗的内表面相接触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和所述第二引流凹槽倾斜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凹槽设置为v型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至少设置有两个,多个所述导流槽呈发散状设置在所述聚流漏斗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流漏斗的顶端外壁上开设有连接凹槽,所述导流槽连接在所述连接凹槽内。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矿区生态修复增渗装置,包括导流棒、聚流漏斗和导流槽,导流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引流凹槽;聚流漏斗套设连接在导流棒的上部;导流槽设置有第二引流凹槽,导流槽与聚流漏斗连接,第二引流凹槽与聚流漏斗内部连通;使用时,将增渗装置埋在土中,导流槽将导流棒附近的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聚集经第二引流凹槽汇聚到聚流漏斗内,聚流漏斗汇聚来自导流槽的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同时自身也汇聚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并在导流棒的优先流作用下将汇聚的自然降雨和地表径流通过导流棒与土体之间的优先流通道引入深层土壤,将水分储存到深层土壤中,供土壤中植物根系和根外菌丝吸收;能提高水渗入土壤中的效率,成本较低,也可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量,降低水土流失,利于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人员:毕银丽,高雅坤,马少鹏,全文智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技术研发日:20231207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154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