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发动机及配件附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7 13:12:27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背景技术:

1、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目前摩托车发动机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系统,其目的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其是通过电磁阀控制将发动机箱体中的机油泵入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外壳中,以此推动外壳中的转子带动凸轮轴反向转动一定幅度,进而达到调整进气(排气)量、气门的开闭时机以及角度。

2、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发动机的缸头内转动连接有凸轮轴,在凸轮轴上转动连接有链轮,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包括呈筒状的外壳以及能够在外壳内转动的转子,外壳通过螺栓螺接固定在链轮上,转子与凸轮轴固连,同时链轮通过链条与发动机内的曲轴进行传动连接,作为进一步的具体方案,在凸轮轴内沿轴向开设有与箱体连通的油道,同时在发动机缸头外安装用于控制油液的电磁阀,在进行工作时,曲轴通过链条带动链轮转动,并由链轮带动外壳同步转动,此时外壳在转动一定幅度后能够推动转子,使得转子带动凸轮轴同步转动,而在该过程中,电磁阀控制油液进入凸轮轴上开设的油道中,并经由油道进入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外壳内,以此将转子反向推动,使得转子反向推动凸轮轴,从而达到间歇性控制气门的效果。

3、除上述结构外,为避免凸轮轴过度磨损,一般还需要在凸轮轴内沿轴向再开设一路润滑油道,在凸轮轴外开设多个与润滑油道连通的润滑油孔,同时在缸头外另外装配控制阀(也是电磁阀),在凸轮轴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控制阀控制将箱体中的油液泵入润滑油道,并在凸轮轴转动的离心力作用下将油液甩出润滑油孔,以此达到对凸轮轴外壁进行润滑的作用。

4、上述结构虽然能够确保对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控制以及对凸轮轴的润滑,但势必也会使得发动机的结构过于冗杂,造成发动机的结构紧凑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保证正常供油与润滑的同时确保发动机结构紧凑。

2、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摩托车发动机包括具有供油通道且内部转动连接有凸轮轴的缸头,所述凸轮轴内部具有空腔且外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若干出油孔,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凸轮轴一端的转子以及并套设在所述转子外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呈杆状并将所述凸轮轴内空腔沿轴向分隔形成输油腔与润滑腔,所述输油腔分别与所述供油通道以及所述外壳内空腔连通,所述螺栓内开设有将所述输油腔与所述润滑腔连通的分流通道,且所述润滑腔与各所述出油孔连通。

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优点在于:发动机在工作时,箱体中的机油被泵入供油通道中,并通过供油通道向凸轮轴中的空腔进行供给,在此过程中,由于螺栓的存在,使得凸轮轴内的空腔被其沿轴向分隔形成输油腔与润滑腔,同时被泵入的机油先进入至输油腔中,此时机油由于压力先向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的外壳的空腔内流动,使得机油充满外壳,机油在进入空腔后能够推动转子带动凸轮轴反向转动一定幅度,以此实现对发动机气门(可以是进气门,也可以是排气门)提前或延迟开闭,同时在此过程进行时,在保证对外壳机油供给稳定的同时,后续的油压能够将机油通过螺栓上所开设的分流通道输入至凸轮轴的润滑腔中,此时伴随着凸轮轴的转动,润滑腔中的机油受到离心力的影响由出油孔中甩出并附着于凸轮轴的外壁上,在凸轮轴的转动作用下实现对凸轮轴外壁的润滑,通过以上结构,将用于控制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油路以及用于润滑凸轮轴的油路进行连接,在将机油从箱体中泵出供油通道后,便能够实现对两道油路的同时双向供油,既满足于对气门的控制,又实现对凸轮轴的润滑,同时也不需要再通过结构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分别对两路油路进行控制,以此在保证满足于供油以及润滑的前提下实现发动机的结构紧凑。

4、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凸轮轴内壁上沿周向具有连接部,所述螺栓与所述连接部螺接,所述螺栓外侧壁与所述凸轮轴的空腔内壁之间形成位于所述连接部一侧的输油腔,所述凸轮轴内位于所述连接部另一侧形成与各所述出油孔连通的所述润滑腔,所述凸轮轴外侧壁上沿周向开设有若干能够连通所述输油腔与所述供油通道的进油孔。具体来说,螺栓是通过与凸轮轴中的连接部配合连接,以将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的转子压紧于凸轮轴的一端,通过螺栓的外侧壁与凸轮轴空腔的内壁配合形成位于连接部一侧的输油腔,而凸轮轴位于连接部另一侧的为润滑腔,针对于进油,具体是通过在凸轮轴的外壁上开设若干各沿周向开设的进油孔进行,该些进油孔均与输油腔连通,在凸轮轴进行转动时,该些进油孔能够依次间歇性的与润滑油道连通,从而达到持续性的向输油腔供油的目的。

5、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凸轮轴外壁上沿周向具有向内凹入设置的连接槽,若干所述进油孔均开设于所述连接槽的槽底壁上。连接槽的存在能够对从供油通道泵出的机油提供一定的缓冲,以避免进入输油腔中的机油出现震荡,同时连接槽的存在也能够提高供油通道与各进油孔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通过多个进油孔向输油腔中供油的目的。

6、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缸头上具有安装槽,所述供油通道的出口端贯穿所述安装槽的槽壁,所述凸轮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并使所述供油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连接槽相连通。以此通过安装槽对凸轮轴进行径向限位,确保其装配稳定的同时,泵出的汽油能够直接通过贯穿安装槽槽壁的供油通道出口端涌出,并在凸轮轴不断转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连接槽以及进油孔输入输油腔中。

7、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分流通道包括沿所述螺栓径向开设的径向段以及沿所述螺栓轴向开设的轴向段,所述径向段与所述输油腔连通,所述轴向段与所述润滑腔相连通。在进行油液供给时,从输油腔中分流出的机油能够先进入道径向段中,然后再进入轴向段中,并最终输出至润滑腔,在此过程中,机油由径向段向轴向段过渡时能够冲击于轴向段的内壁上,以此减小机油的流速,确保输油腔中机油供给量充分,避免向润滑腔中输送的机油量过多,同时机油在有径向段向轴向段过渡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卸载机油先前所具备的动能,在经过轴向段内壁的导向后,配合着凸轮轴的转动作用,以确保机油在进入润滑腔后保持在最大的离心状态,进而保证机油能够快速通过出油孔输出对凸轮轴外壁进行润滑。

8、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径向段与所述轴向段所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九十度。以此保证冲击作用的效果最大化,在保证润滑腔中机油供给量稳定的同时确保机油由轴向段输入润滑腔的机油保持最大离心力。

9、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轴向段相对于所述螺栓的中心线呈偏心设置。通过此设置,使得螺栓虽凸轮轴转动时,轴向段在环形方向上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呈环状,从而达到增大机油离心力的作用。

10、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凸轮轴上连接有将所述润滑腔进行封堵的堵盖。以此防止输入润滑腔中的机油发生泄漏。

11、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凸轮轴具有两根,且两根所述凸轮轴分别为进气门控制凸轮轴以及排气门控制凸轮轴,每根所述凸轮轴的所述进油孔均与所述供油通道连通,且每根所述凸轮轴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所述转子以及套设在所述转子外的外壳。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技术在原先单单控制进气门或排气门的基础之上,可额外安装一根凸轮轴,两根凸轮轴的结构相同,并在该凸轮轴的端部同样通过螺栓安装转子以及套在转子外的外壳,两根凸轮轴均通过链条与曲轴配合实现传动,从而达到分别控制进气门与排气门的目的,同时兼顾对两根凸轮轴的润滑。

12、在上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中,所述缸头外壁上还连接有数量与所述外壳相对应的电磁驱动件,各所述电磁驱动件与各所述外壳位置一一对应。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之上,对应两根凸轮轴安装的转子以及外壳通过两个电磁驱动件分别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方式更加多样化的目的,发动机可根据实际条件来通过两个电磁驱动件配合两个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对进气门与排气门进行控制。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具备以下优点:

14、1、通过螺栓将凸轮轴内的空腔分隔呈输油腔和润滑腔,由供油通道将机油通过进油孔先输入输油腔中,并在后续油压的作用下将机油压入外壳内,以此将转子推动并带动凸轮轴逆向转动,实现对气门的控制,同时部分油液分流,通过螺栓内的分流通道输入润滑腔中,并随着凸轮轴的转动由各出油孔中甩出,以此对凸轮轴外壁进行润滑,实现双向供油的同时减免冗杂的控制系统,达到发动机结构紧凑的目的。

15、2、通过连接槽的设置,实现对由供油通道输出的润滑油进行降压缓冲,并同时增大与各进油孔的接触量,确保机油的充分供给。

16、3、通过径向段以及轴向段的设置,结合轴向段相对于螺栓中心线的偏心设置,以确保机油输入润滑腔时能够保持较大的离心力。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253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