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发动机及配件附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碳罐脱附集成模块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碳罐脱附集成模块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7 13:53:31

本技术专利涉及汽车碳罐脱附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碳罐脱附集成模块。

背景技术:

1、汽车碳罐脱附系统是用于控制和处理汽车的燃油蒸汽排放物的系统。由于油箱的密封性,燃油消耗会造成油箱内部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汽油会比常压下更容易挥发油蒸汽。当发动机关闭时,碳罐会将油箱中排出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储存在碳罐中的活性炭微孔中,以防止油气排入大气。当发动机启动时,安装在活性炭和进气歧管之间的电磁阀打开,碳罐中的油蒸汽作为燃料输送到发动机。这样可以防止油蒸汽排放到大气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减少油耗。

2、目前市场上的碳罐脱附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器和阀多采用分离式设计,如附图1所示,碳罐电磁阀1、单向阀2、压力传感器3、文丘里管4等系统构成部件通过管路连接并集成为脱附模块,模块中的碳罐电磁阀1在发动机的ecu信号控制下实施启闭动作并构成碳罐脱附气流的流通路径。图1所示的脱附模块中,一方面,各管段的管端与管端或管接头之间需要采用相互插接或螺接的方式连接,连接节点多,装配作业量大;另一方面,各插接或螺接的连接处需要保证密封性能,保证密封性的可靠性、稳定性极为重要,因为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及密封件的老化难以避免,从而导致各插接或螺接的连接处密封性能失效,一旦出现泄漏现象,维修任务也是复杂而困难的;再者,各管段的管端与管端或管接头之间采用相互插接或螺接的方式连接,使得管路接头结构复杂且需要预留合适的管长,导致模块体积增加、占用空间大,给机舱内的部件的统筹布置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罐脱附集成模块,改善管路布置及各部件的管端与管端或管接头之间的衔接关系。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包括碳罐电磁阀、三通管以及文丘里管,三通管的三通第一、第二出气管分别连通至第一、第二单向阀的第一、第二单向阀进气管,碳罐电磁阀出气管与三通进气管之间对焊连接,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与文丘里管的文丘里管吸气管之间对焊连接。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碳罐电磁阀出气管与三通进气管的管端之间、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与文丘里管吸气管的管端之间均通过塑料激光焊接工艺直接对焊连接,省去了较长的连接管路与连接接头,减少了人工装配作业量,同时缩小了模块整体体积以及占用空间,方便了机舱内部件的统筹布置。另外将管头插接或螺接的连接方式替换为塑料激光对焊连接,节点位置密封性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进一步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气体泄露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包括碳罐电磁阀(10)、三通管(20)以及文丘里管(50),其特征在于:三通管(20)的三通第一、第二出气管(22、23)分别连通至第一、第二单向阀(30a、30b)的第一、第二单向阀进气管(31a、31b),碳罐电磁阀出气管(11)与三通进气管(21)之间对焊连接,第一单向阀出气管(32a)与文丘里管(50)的文丘里管吸气管(51)之间对焊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单向阀(30a)导通方向为第一单向阀进气管(31a)至第一单向阀出气管(32a),第二单向阀(30b)的导通方向为第二单向阀进气管(31b)至第二单向阀出气管(32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单向阀(30a)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0),以检测第一单向阀(30a)内部阀芯出气侧的气压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单向阀(30a)固定连接在压力传感器(40)的底座上,第一单向阀(30a)与压力传感器(40)的底座之间采用塑料激光焊接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碳罐电磁阀出气管(11)、三通进气管(21)、第一单向阀出气管(32a)以及文丘里管吸气管(51)均为透光率大于45%的塑料短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塑料短管采用pa66-gf13或pa66-gf30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一种碳罐脱附集成模块,包括碳罐电磁阀、三通管以及文丘里管,三通管的三通第一、第二出气管分别连通至第一、第二单向阀的第一、第二单向阀进气管,碳罐电磁阀出气管与三通进气管之间对焊连接,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与文丘里管的文丘里管吸气管之间对焊连接。碳罐电磁阀出气管与三通进气管的管端之间、第一单向阀出气管与文丘里管吸气管的管端之间通过塑料激光焊接工艺直接对焊连接,省去了较长的连接管路与连接接头,减少了人工装配作业量,同时缩小了模块整体体积,方便了机舱内部件的统筹布置。另外将管头插接或螺接的连接方式替换为塑料激光对焊连接,节点位置密封性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降低了连接节点处气体泄露风险。技术研发人员:陈叶青,俞京,徐茂生,蔡健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0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280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