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自动化贴合装置以及自动化贴合方法与流程  >  正文

自动化贴合装置以及自动化贴合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4:51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化贴合装置以及自动化贴合方法。背景技术:2.自动化装配过程中,需要将柔性件的第一粘贴区粘贴至产品的第二粘贴区。柔性件具有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第一子段容置于产品的空腔中并邻近产品的底壁。第二子段与第一子段连接,至少部分容置于产品的空腔中并邻近产品的侧壁。第二粘贴区位于侧壁朝向第二子段一侧,第一粘贴区位于第二子段朝向侧壁一侧,且比第二粘贴区更远离底壁。3.在一场景中,柔性件为排线,排线的一侧设置有导电胶,导电胶形成第一粘贴区。产品为手表的壳体。柔性件通过导电胶粘贴至壳体的侧壁的第二粘贴区。导电胶位置高于第二粘贴区。4.在柔性件的第一粘贴区与产品的第二粘贴区错位的情况下,将柔性件粘贴至产品成为技术难题。技术实现要素:5.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贴合装置以及自动化贴合方法,在柔性件的第一粘贴区与产品的第二粘贴区错位的情况下,能够将柔性件粘贴至产品。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第一抵压件和第二抵压件。第一抵压件用于从柔性件背离产品一侧抵压柔性件,且抵压的方向与产品的底壁相交,以使得柔性件的一部分朝向底壁凹陷,从而使得柔性件上的第一粘贴区朝向底壁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粘贴区与产品的侧壁上的第二粘贴区对齐。第二抵压件用于在第一粘贴区与第二粘贴区对齐后,在对应第一粘贴区位置处、从柔性件背离侧壁一侧将柔性件抵压于侧壁,从而使得第一粘贴区粘贴至第二粘贴区。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抓取组件和第二抓取组件。第一抓取组件用于在第二抵压件抵压前,带动柔性件以第一抵压件的抵压处为中心以远离侧壁的方向摆动。第二抓取组件用于在柔性件摆动后,抓取覆盖于第一粘贴区的保护膜,并带动保护膜移动,以揭除保护膜。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保护膜的一部分延伸出第一粘贴区的边缘,且与柔性件之间存在间隙。第二抓取组件包括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第一夹爪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保护膜与柔性件之间的间隙。第二夹爪能够相对第一夹爪移动,以从保护膜的背向柔性件一侧将保护膜抵压于第一夹爪,从而与第一夹爪夹持保护膜。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爪包括主体部和夹持部,主体部沿第一方向延伸,夹持部位于主体部的第一方向的末端,并沿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当柔性件摆动至预定角度后,夹持部用于伸入保护膜与柔性件之间的间隙。第二夹爪沿第一方向延伸,能够沿第一方向接近夹持部,以将保护膜抵压于夹持部。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能够在第三方向相对运动,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二夹爪的第一方向的末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孔洞,孔洞用于吹出气流,以在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在第一方向分离和/或在第三方向错位后,吹离保护膜。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检测器和控制器。检测器用于在柔性件摆动至预定角度后,检测第一粘贴区的位置。控制器分别与检测器、第二抓取组件控制连接,用于依据检测器检测到的第一粘贴区的位置控制第二抓取组件抓取保护膜。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输送组件、拦停组件以及顶升组件。输送组件用于承载并输送载具,载具用于装载产品;拦停组件对应输送组件的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设置,用于拦停载具;顶升组件对应预定位置设置,用于将被拦停的载具顶离输送组件;其中,第一抵压件和第二抵压件分别作用于承载于顶升组件上的载具中的产品上的柔性件。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装配设备还包括折弯组件,折弯组件用于在第一抵压件抵压前,在柔性件的第一抵压件的抵压处形成折痕。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折弯组件包括第一成型件、第一拨动件以及第二成型件。第一成型件具有第一成型面,第一成型件用于移动至柔性件的第一子段背离底壁一侧,且使得第一成型面邻近第一子段和柔性件的第二子段的相接处;第一拨动件用于带动第二子段和部分第一子段以远离侧壁的方向摆动;第二成型件具有与第一成型面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二成型面,第二成型件用于伸入侧壁和第二子段之间,与第一成型件凹凸配合以挤压相接处,使得相接处形成折痕。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型件具有抵挡面,第一成型件移动至第一子段背离底壁一侧后,抵挡面位于第一成型件的背向底壁一侧,且比第一成型面更远离侧壁,第一拨动件用于推抵第二子段并将第二子段弹性抵压于抵挡面。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折弯组件还包括第二拨动件,第二拨动件用于在柔性件形成折痕后,带动第二子段以折痕为中心以接近侧壁的方向摆动。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化贴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8.使用第一抵压件从柔性件背离产品一侧、以与产品的底壁相交的方向抵压柔性件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的相接处,以使得柔性件在相接处朝向底壁凹陷,从而使得第二子段上的第一粘贴区朝向底壁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粘贴区与产品的侧壁上的第二粘贴区对齐;19.在第一粘贴区与第二粘贴区对齐后,使用第二抵压件在对应第一粘贴区位置处、从第二子段背离侧壁一侧,将第二子段抵压于侧壁,从而使得第一粘贴区粘贴至第二粘贴区。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使用第一抵压件从柔性件背离产品一侧、以与产品的底壁相交的方向抵压柔性件的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之前,还包括在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的相接处形成折痕。2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的相接处形成折痕包括:将第一成型件移动至第一子段背离底壁一侧,且使得第一成型件的第一成型面邻近第一子段和第二子段的相接处;通过第一拨动件带动第二子段和部分第一子段以远离侧壁的方向摆动;将第二成型件伸入侧壁和第二子段之间,与第一成型件凹凸配合以挤压相接处,使得相接处形成折痕。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第一抵压件、第二抵压件。第一抵压件从柔性件背离产品一侧抵压柔性件,且抵压的方向与产品的底壁相交,以使得柔性件的一部分朝向底壁凹陷,从而使得柔性件上的第一粘贴区朝向底壁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粘贴区与所述产品的侧壁上的第二粘贴区对齐。在第一粘贴区与第二粘贴区对齐后,第二抵压件在对应第一粘贴区位置处、从柔性件背离侧壁一侧将柔性件抵压于侧壁,从而使得第一粘贴区粘贴至第二粘贴区。由此,自动化贴合装置能在柔性件的第一粘贴区与产品的第二粘贴区错位的情况下,将柔性件粘贴至产品。附图说明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24.图1是柔性件在产品中的示意图;25.图2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装配柔性件的示意图;26.图3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视图;27.图4是图3所示自动化贴合装置的俯视图;28.图5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的主视图;29.图6是图5的俯视图;30.图7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贴合组件的主视图;31.图8是图7的俯视图;32.图9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抓取组件的主视图;33.图10是图9的左视图;34.图11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抓取组件抓取保护膜的示意图;35.图12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顶升组件的主视图;36.图13是图12中c-c剖面图;37.图14是图12的左视图;38.图15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折弯组件折弯柔性件的示意图;39.图16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4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4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这三种情况。42.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柔性件100在产品110中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装配柔性件100的示意图。43.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件100在产品110中的形状如图1所示。柔性件100可以为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fpc也称排线。产品110可以为手表的壳体。第一粘贴区114可以由附着于排线上的导电胶形成。导电胶具有粘性,能够将排线粘贴于壳体的侧壁上。该柔性件100具有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第一子段101容置于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并邻近产品110的底壁112。第二子段102与第一子段101连接,至少部分容置于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并邻近产品110的侧壁113。第二粘贴区115位于侧壁113朝向第二子段102一侧,第一粘贴区114位于第二子段102朝向侧壁113一侧,且比第二粘贴区115更远离底壁112。图示实施例中,底壁112和侧壁113形成空腔111。在其它实施例中,产品110也可以没有空腔111,即侧壁113未环设。本技术不限定产品110具有空腔111。44.如图2所示,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第一抵压件231、第二抵压件241。45.第一抵压件231用于从柔性件100背离产品110一侧抵压柔性件100,且抵压的方向与产品110的底壁112相交,以使得柔性件100的一部分朝向底壁112的凹陷,从而使得柔性件100上的第一粘贴区114朝向底壁112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粘贴区114与产品110的侧壁113上的第二粘贴区115对齐。具体地,第一抵压件231伸入产品110的空腔111中,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抵压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图1中的尖角处),使得柔性件100在相接处凹陷。46.第二抵压件241用于在第一粘贴区114与第二粘贴区115对齐后,伸入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在对应第一粘贴区114位置处、从柔性件100背离侧壁113一侧将柔性件100(第二子段102)抵压于侧壁113,从而使得第一粘贴区114粘贴至第二粘贴区115。47.工作过程:48.第一抵压件231先伸入产品110的空腔111中,从柔性件100背离产品110一侧抵压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49.第二抵压件241伸入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在对应第一粘贴区114位置处、从柔性件100背离侧壁113一侧将第二子段102抵压于侧壁113。第二抵压件241可以以适当的抵压力并保持抵压状态一段时间(例如,抵压力为5牛顿,抵压时间为10秒),以更好地粘合。50.第二抵压件241、第一抵压件231退出产品110的空腔111。51.下面详述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的结构。52.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是图3所示自动化贴合装置的俯视图。图3和图4中均省略部分零件,以更好地观察。53.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抵压组件230和贴合组件240。其中,抵压组件230具有上述的第一抵压件231,贴合组件240具有上述的第二抵压件241。54.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230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55.抵压组件230包括第一抵压件231、第一驱动件232、第二支座233、以及第一安装支座235。第二支座233可以按实际需求固定设置于任何位置。56.第一安装支座235与第二支座233滑动连接。示例性地,第二支座233上设置第一线轨234,第一安装支座235设有滑块,滑块与第一线轨234滑动配合,使得第一安装支座235能沿第一线轨234滑动。57.第一抵压件231设置于第一安装支座235上。优选地,第一线轨234与水平面成45°,以避免第一抵压件231在动作时刮到产品110。58.第一驱动件232与第一安装支座235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安装支座235在第二支座233上滑动,以带动第一抵压件231作用于柔性件100上。第一驱动件232可以为气缸。59.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贴合组件240的主视图,图8是图7的俯视图。60.贴合组件240包括第二抵压件241、第二驱动件242、保压气缸243、第三驱动件244、底板245、第二安装支座248、第三支座249。61.第三支座249与底板245沿x方向滑动连接。示例性地,底板245上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线轨246,第三支座249上设置有滑块。62.第二驱动件242的移动端与第三支座249连接。第三支座249在第二驱动件242的驱动下在第二线轨246上移动。第二驱动件242可以为气缸。63.第二安装支座248与第三支座249沿z向滑动连接。示例性地,第三支座249上设置有沿z向延伸的第三线轨247,第二安装支座248上设置有滑块。64.第三驱动件244设置于第三支座249。第三驱动件244的移动端与第二安装支座248连接。第二安装支座248在第三驱动件244的驱动下在第三线轨247上移动。第三驱动件244可以为气缸。65.第二抵压件241设置于第二安装支座248。66.保压气缸243设置于底板245上。保压气缸243的移动端与第二驱动件242连接。67.贴合组件240中,第二驱动件242带动第三支座249在x方向移动,第三驱动件244带动第二安装支座248在z方向移动,以此来调节第二抵压件241在x和z方向的位置。保压气缸243能够使得第二抵压件241以恒定的压力抵压第二子段102。68.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抓取组件200和第二抓取组件210。69.第一抓取组件200用于在第二抵压件241抵压前,带动第二子段102以第一抵压件231的抵压处相接处为中心以远离侧壁113的方向摆动。第一抵压件231的抵压处即为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在图2中,第二子段102顺时针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200在第一抵压件231抵压后、在第二抵压件241抵压前,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200在第一抵压件231抵压前,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70.第二抓取组件210用于在第二子段102摆动后,抓取覆盖于第一粘贴区114的保护膜116(见图11),并带动保护膜116移动,以揭除保护膜116。71.在一应用场景中,柔性件100的第二子段102上的第一粘贴区114为导电胶的粘贴面,该粘贴面上具有保护膜116,使粘贴面在粘贴之前保持有较好的粘性。保护膜116可以为离型纸等材料。由于保护膜116离侧壁113较近,且处于竖直状态,不方便第二抓取组件210动作。因此将第二子段102上的保护膜116带动到空间较大处,以便于第二抓取组件210动作,揭除保护膜116。第一抓取组件200带动第二子段102运动到与水平面成锐角,使第二子段102与侧壁113间留出的空间较大,以便于第二抓取组件210抓取、揭除保护膜116。72.下面介绍第一抓取组件200的具体结构。73.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第二子段102的一部分露出于产品110。对应地,第一抓取组件200抓取第二子段102外露部分,并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200通过夹持的方式抓取第二子段102外露部分,并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200包括第四驱动件201、第一安装板202、第五驱动件203、第三夹爪204。第四驱动件201固定设置于底板245上。第一安装板202设置于第四驱动件201上,第四驱动件201能带动第一安装板202移动。第五驱动件203设置于第一安装板202。第三夹爪204(两个)设置于第五驱动件203的驱动端。第五驱动件203用于驱动两个第三夹爪204相对运动,以夹取柔性件100的第二子段102。两个第三夹爪204夹持柔性件100状态下,柔性件100能够在其延伸方向相对第三夹爪204移动,以避免第四驱动件201动作时柔性件100被拉伸。也即,两个第三夹爪204未夹紧柔性件100。第四驱动件201动作,带动第三夹爪204运动,使得第二子段102运动到与水平面成锐角。第四驱动件201可以为气缸。第五驱动件203可以为夹爪气缸。74.在另一应用场景中,第二子段102全部位于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对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组件200伸入空腔111中,并接近第二子段102的背向侧壁113一侧表面,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抓取第二子段102,并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75.下面介绍第二抓取组件210的具体结构。76.请参阅图9和图10,他9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抓取组件210的主视图,图10是图9的左视图。77.第二抓取组件210包括第六驱动件2181、第一支座217、第七驱动件2182、第八驱动件219、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78.第一支座217设置于第六驱动件2181的移动端,第六驱动件2181能够带动第一支座217沿x方向往复移动。第七驱动件2182设置于第一支座217上。第八驱动件219设置于第七驱动件2182的移动端,第七驱动件2182能够带动第八驱动件219沿y向往复移动。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均设置于第八驱动件219的移动端,并能够相对运动以夹持物件。第八驱动件219能够带动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沿z向往复移动。第六驱动件2181、第七驱动件2182以及第八驱动件219均可以为直线电机。在第六驱动件2181、第七驱动件2182以及第八驱动件219相互协调动作下,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能够在三维空间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夹持保护膜116后,第六驱动件2181动作,驱动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沿x向的负向移动,以揭除保护膜116。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也可以设置于机械手的移动端。79.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抓取组件210抓取保护膜116的示意图。80.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膜116的一部分延伸出第一粘贴区114的边缘,且与第二子段102之间存在间隙。为便于揭除保护膜116,保护膜116设计成延伸出所保护的第一粘贴区114。由于导电胶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保护膜116与第二子段10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81.第一夹爪211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保护膜116与第二子段102之间的间隙。第二夹爪214能够相对第一夹爪211移动,以从保护膜116的背向第二子段102一侧将保护膜116抵压于第一夹爪211,从而与第一夹爪211夹持保护膜116。8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爪211包括主体部212和夹持部213。主体部21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夹持部213位于主体部212的第一方向d1的末端,并沿与第一方向d1相交的第二方向d2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子段102摆动至预定角度后,夹持部213平行于第二子段102。夹持部213用于伸入保护膜116与第二子段102之间的间隙。第二夹爪214沿第一方向d1延伸,能够沿第一方向d1接近夹持部213,以将保护膜116抵压于夹持部213。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二抓取组件210包括第九驱动件220。第九驱动件220设置于第八驱动件219的移动端。第二夹爪214设置于第九驱动件220的移动端。第九驱动件220能够带动第二夹爪214沿z向往复移动,以接近或远离夹持部213。第九驱动件220可以为气缸。83.由于保护膜116与第二子段102之间的间隙较窄,常规设计中,第一夹爪211难以伸入间隙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抓取组件210能够稳定地抓取保护膜116。84.第二抓取组件210将保护膜116揭除后,需要将保护膜116转移至收集工位丢弃。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能够在第三方向相对运动,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具体地,如图9所示,第二抓取组件210还包括第十驱动件221。第十驱动件221设置于第八驱动件219的移动端,第八驱动件219能够带动第十驱动件221沿z向往复移动。第一夹爪211设置于第十驱动件221的移动端。第十驱动件221能够带动第一夹爪211沿y向往复移动。第十驱动件221可以为气缸。85.第二夹爪214的第一方向d1的末端的端面215上设置有孔洞216,孔洞216用于吹出气流,以在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在第一方向d1分离和/或在第三方向错位后,吹离保护膜116。孔洞216可以与高压气源连通。86.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夹住保护膜116并将保护膜116从第一粘贴区114带离后,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先在第一方向d1分离,再在第三方向错位。此时保护膜116可能粘贴在第一夹爪211或者第二夹爪214上。这时,第二夹爪214的第一方向d1的末端的端面215上的孔洞216吹出气流,气流可以覆盖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将保护膜116吹离。在其它实施例中,气流也可以在第一夹爪211和第二夹爪214仅在第一方向d1分离,或仅在第三方向错位时,将保护膜116吹离。87.请参阅图3。为使得第二抓取组件210能够准确地抓取保护膜116,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还包括检测器20、控制器。88.检测器20用于在第二子段102摆动至预定角度后,检测第一粘贴区114的位置。检测器20可以为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相机。ccd相机对第一粘贴区114进行拍照,并将位置信息传送给控制器。89.控制器分别与检测器20、第二抓取组件210控制连接,用于依据检测器20的检测到的第一粘贴区114的位置控制第二抓取组件210抓取保护膜116。90.请参阅图12至图14,图12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顶升组件260的主视图,图13是图12中c-c剖面图,图14是图12的左视图。91.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输送组件250、拦停组件270、顶升组件260。输送组件250用于承载并输送载具130,载具130用于装载产品110。拦停组件270对应输送组件250的输送路径的预定位置设置,用于拦停载具130。顶升组件260对应预定位置设置,用于将被拦停的载具130顶离输送组件250。其中,第一抵压件231和第二抵压件241分别作用于承载于顶升组件260上的载具130中的产品110上的柔性件100。具体地,拦停组件270先将输送组件250上的载具130拦停,接着顶升组件260将被拦停的载具130顶升并使载具130离开输送组件250,然后第一抵压件231和第二抵压件241分别作用于承载于顶升组件260上的载具130中的产品110上的柔性件100,将柔性件100的第一粘贴区114粘贴至产品110的第二粘贴区115。92.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升组件260包括安装座261、移动座262、限位件263以及第十二驱动件265。移动座262与第十二驱动件265的移动端连接。第十二驱动件265可以为气缸。安装座261对应预定位置设置。移动座262活动设置于安装座261,能够沿第四方向d4相对安装座261移动,以将被拦停的载具130顶离输送组件250。移动座262具有第一定位部264,第一定位部264能够在移动座262沿第四方向d4移动过程中,与被拦停的载具130上的第二定位部销孔配合,以限定载具130在垂直于第四方向d4的参考平面内的位置。限位件263用于在第四方向d4上与移动座262或移动座262上的载具130相抵触,以限定移动座262沿第四方向d4移动的极限位置。93.在一些实施例中,拦停组件270包括挡块271、第十一驱动件272。第十一驱动件272设置在安装座261上,挡块271与第十一驱动件272的移动端连接。第十一驱动件272可以为气缸。具体地,载具130一直在输送组件250上流动。当第十一驱动件272控制挡块271动作时,挡块271将载具130阻挡,使得载具130无法继续在输送组件250上流动。拦停组件270的预定位置对应底板245上缺口251(见图8)。拦停组件270将载具130拦停后,顶升组件260动作,将载具130顶离输送组件250,并通过缺口251移动至底板245的上方。94.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粘接区114和第二粘接区115之间的粘接力较小。若第一抵压件231直接对柔性件100抵压以形成上述的凹陷,当第一抵压件231与柔性件100分离后,柔性件100会弹性复原,使得第一粘接区114和第二粘接区115分离。为此,本技术还对柔性件100预折弯,以减小柔性件100的弹性复原的能力。95.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装置一实施例中折弯组件折弯柔性件100的示意图。96.在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化贴合装置包括折弯组件。折弯组件用于在第一抵压件231抵压前,在柔性件100的第一抵压件231的抵压处形成折痕。具体地,折弯组件在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形成折痕。97.折弯组件包括包括第一成型件140、第一拨动件160、第二成型件150。98.第一成型件140具有第一成型面141。第一成型件140用于伸入产品110的空腔111中,移动至第一子段101背离底壁112一侧,且使得第一成型面141邻近第一子段101与第二子段102相接处。在图中,第一成型件140位于第一子段101的上方,第一成型面141位于相接处的右侧,并且,距离相接处一定距离。99.第一拨动件160用于带动第二子段102和部分第一子段101以远离侧壁113的方向摆动,使得第一子段101与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能够绕设于第一成型面141上或位于第一成型面141的上方。部分第一子段101指第一子段101在相接处的一部分。在图15中,第二子段102顺时针转动。100.第二成型件150具有与第一成型面141形状、大小相匹配的第二成型面151,第二成型件150用于伸入侧壁113和第二子段102之间,与第一成型件140凹凸配合以挤压相接处,使得相接处形成折痕。具体地,柔性件100在挤压处形成与第一成型面141或第二成型面151相同的形状,从而形成折痕。1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型面141形成凸起,第二成型面151形成凹槽。图15中,第一成型面141向上凸起,第二成型面151向上凹陷。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成型面141也可以形成凹槽,对应地,第二成型面151形成凸起。10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型件140用于沿分别相对底壁112和侧壁113倾斜的方向伸入空腔111,移动至第一子段101背离底壁112一侧。例如,第一成型件140以相对水平面呈45°夹角的方向伸入空腔111,以避免剐蹭底壁112。103.第一拨动件160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的方式具体如下:104.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第二子段102的一部分露出于产品110。对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成型件140具有抵挡面142,抵挡面142位于第一成型件140的延伸末端以外的地方,第一成型件140伸入产品110的空腔111,移动至第一子段101背离底壁112一侧后,抵挡面142位于第一成型件140的背向底壁112一侧,且比第一成型面141更远离侧壁113。第一拨动件160用于推抵第二子段102并将第二子段102弹性抵压于抵挡面142。具体地,第一拨动件160用于推抵第二子段102露出于产品110的部分,并将第二子段102弹性抵压于抵挡面142。第一拨动件160与抵挡面142共同作用,使第二子段102远离侧壁113,确保第二成型件150上的第二成型面151可直接作用于柔性件100靠近产品110的侧壁113一侧,与第一成型件140上的第一成型面141凹凸配合,形成折痕。105.在上述应用场景中,第一拨动件160也可以通过夹持的方式,抓取第二子段102外漏部分,并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106.在另一应用场景中,第二子段102全部位于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对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拨动件160伸入空腔111中,并接近第二子段102的背向侧壁113一侧表面,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抓取第二子段102,并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107.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弯组件还包括第二拨动件,第二拨动件用于在柔性件100形成折痕后,带动第二子段102以折痕为中心以接近侧壁113的方向摆动。具体地,第二拨动件由右向左移动,推抵第二子段102,使得第二子段102逆时针转动,第二子段102转动至竖直状态,最终,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形成直角形状,折痕位于直角形状的尖角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拨动件也可以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带动第二子段102摆动。108.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技术自动化贴合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1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化贴合方法,用于将柔性件100的第一粘贴区114粘贴至产品110的第二粘贴区115。柔性件100具有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第一子段101容置于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并邻近产品110的底壁112,第二子段102与第一子段101连接,至少部分容置于产品110的空腔111中并邻近产品110的侧壁113,第二粘贴区115位于侧壁113朝向第二子段102一侧,第一粘贴区114位于第二子段102朝向侧壁113一侧,且比第二粘贴区115更远离底壁112。自动化贴合方法可参照上述自动化贴合装置理解。自动化贴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10.步骤s101:在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形成折痕。111.该步骤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12.将第一成型件140移动至第一子段101背离底壁112一侧,且使得第一成型件140的第一成型面141邻近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113.通过第一拨动件160带动第二子段102和部分第一子段101以远离侧壁113的方向摆动。114.将第二成型件150伸入侧壁113和第二子段102之间,与第一成型件140凹凸配合以挤压相接处,使得相接处形成折痕。115.步骤s102:使用第一抵压件231从柔性件100背离产品110一侧、以与产品110的底壁112相交的方向抵压第一子段101和第二子段102的相接处,以使得柔性件100在相接处朝向底壁112凹陷,从而使得第二子段102上的第一粘贴区114朝向底壁112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粘贴区114与产品110的侧壁113上的第二粘贴区115对齐。116.步骤s103:在第一粘贴区114与第二粘贴区115对齐后,使用第二抵压件241在对应第一粘贴区114位置处、从第二子段102背离侧壁113一侧,将第二子段102抵压于侧壁113,从而使得第一粘贴区114粘贴至第二粘贴区115。117.上述步骤s101并不是必须的,在第一粘贴区114和第二粘贴区115之间的粘接力足够强的应用场景中,也可以省略步骤s101。11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0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