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7:57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背景技术:2.现有设计中的表通常都具有防水密封功能,可以防止液体进入到表内。当使用者佩戴表处于水汽环境中,例如桑拿、蒸菜制作等,由于环境温度较高,密封结构可能会失效,且水汽相对于液态水更容易穿过密封结构进入到表内部,对表造成损坏,进而影响使用。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汽手表,能够有效避免环境中的水汽对表造成损坏。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密封腔、第一重密封结构、防水汽腔、及第二重密封结构;所述密封腔内设置有表芯,并密封在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之内;所述防水汽腔内用于填充液体,所述防水汽腔密封在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与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之间。6.其中,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包括内壳及外壳;所述密封腔形成在所述内壳内,所述内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内壳上,并将所述密封腔及所述表芯密封在所述内壳中;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内壳密封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防水汽腔位于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7.其中,所述内壳悬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连接有支撑件。8.其中,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内壳及所述外壳之间,以使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的相对位置固定;或者,9.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在所述内壳及所述外壳之间,以使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能够相对转动。10.其中,所述第一重密封结构包括第一顶密封圈及第一底密封圈,所述内壳包括内镜、内中框及内底盖,所述内镜与所述内中框通过所述第一顶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内底盖与所述内中框通过所述第一底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内镜、所述第一顶密封圈、所述内中框、所述第一底密封圈及所述内底盖围合形成所述密封腔;11.所述支撑件为杆状,其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内中框与所述外壳。12.其中,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内中框为一体成型、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可拆卸式固定连接。13.其中,所述第二重密封结构包括第二顶密封圈及第二底密封圈,所述外壳包括外镜、外中框及外底盖,所述外镜与所述外中框通过所述第二顶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外底盖与所述外中框通过所述第二底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内壳密封在所述外镜、所述第二顶密封圈、所述外中框、所述第二底密封圈及所述外底盖围合形成的密闭空间内;14.所述外中框上朝向所述外底盖的一面设置有卡槽,所述支撑件的端部通过第二底密封圈及所述外底盖压紧在所述卡槽中。15.其中,所述支撑件为杆状,所述支撑件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6点位、12点位、及9点位处;16.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上设置有用于调整时间的表冠组件,所述表冠组件包括表冠及巴轴,所述表冠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表冠通过所述巴轴连接至所述密封腔内;所述表冠与所述巴轴位于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3点位;17.三个所述支撑件及所述巴轴均沿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径向延伸,且能够透过所述外壳可视化呈现。18.其中,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还包括注入装置,所述注入装置包括注入通道、注入盖及注入塞,所述注入通道连通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外侧与所述防水汽腔,所述注入塞插接在所述注入通道内,且二者之间密封设置;所述注入盖罩设在所述注入通道的入口处,,以将所述注入塞限位于所述注入通道。19.其中,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还包括泄压装置,所述泄压装置包括泄压通道、泄压件、及泄压弹性件;所述泄压通道连通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外侧与所述防水汽腔;所述泄压件与所述泄压通道滑动配合,所述泄压件的滑动方向为所述泄压通道的轴向,以使所述泄压件在密封位置与泄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密封位置相对所述泄压位置靠近所述防水汽腔;所述泄压弹性件连接在泄压件与所述泄压通道之间;20.当所述泄压件位于所述密封位置时,所述泄压件与所述泄压通道密封配合;21.当所述泄压件移动至所述泄压位置时,所述泄压件与所述泄压通道间隙配合,所述泄压弹性件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并能够向所述泄压件提供朝向密封位置移动的作用力。22.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第一重密封结构将密封腔密封,以避免防水汽腔内的液体进入到密封腔,第二重密封结构将防水汽腔与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外侧隔离,可以避免防水汽腔内的液体外泄。当多层结构手表处于水汽环境中时,水汽若通过第二重密封结构,水汽将进入防水汽腔与液体相接触进而冷却融合到液体中去,进而不会再通过第一重密封结构,避免了水汽进入到密封腔内对内部结构造成损害,保证多层结构手表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5.图2为图1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26.图3为图2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a-o-b处的剖视图。27.图4为图1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背面分解示意图。28.图5是图2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c-o-d处的剖视图。29.图6是图1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在注入装置处的分解示意图。30.图7是图6中m处的放大图。31.图8是图5中e处的放大图。32.图9是图1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在泄压装置处的分解示意图。33.图10是图9中n处的放大图。34.图11是图5中f处的放大图。35.图12是图11中泄压装置在泄压状态时的剖视图。36.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注入装置处的剖视图。37.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注入装置处的剖视图。38.图15是图14中注入装置的注入塞在注水时的剖视图。39.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剖视图。40.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泄压装置的剖视图。41.图18是图17中泄压装置在泄压状态时的剖视图。42.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泄压装置的剖视图。43.图20是图19中泄压装置在泄压状态时的剖视图。44.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泄压装置的剖视图。45.图22是图21中泄压装置在泄压状态时的剖视图。46.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的泄压装置在泄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4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48.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49.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5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51.请参见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所述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密封腔90、第一重密封结构10、防水汽腔30、及第二重密封结构20。密封腔90内设置有表芯表芯900,并密封在第一重密封结构10之内。防水汽腔30内填充液体(未图示),防水汽腔30密封在第一重密封结构10与第二重密封结构20之间,进而可以将液体密封在第一重密封结构10 与第二重密封结构20之间。作为优选,液体为水,当然可以为其他可以融合水汽的液体。52.第一重密封结构10将密封腔90密封,以避免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进入到密封腔90,第二重密封结构20将防水汽腔30与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隔离,可以避免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外泄。当多层结构手表100处于水汽环境中时,水汽若通过第二重密封结构20,水汽将进入防水汽腔30与液体相接触进而冷却融合到液体中去,进而不会再通过第一重密封结构10,避免了水汽进入到密封腔90内对内部结构造成损害,保证多层结构手表100的正常运行。53.在本实施例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包括内壳1及外壳2;内壳1设置在外壳2内;第一重密封结构10设置在内壳1上,并将密封腔90及表芯900密封在内壳1 中;第二重密封结构20设置在外壳2上,并将内壳1密封在外壳2内,防水汽腔30位于内壳1与外壳2之间。通过将第一重密封结构10和第二重密封结构20分别设置在内壳1与外壳2上,可以实现第一重密封结构10和第二重密封结构20的相对独立,可以分别进行装配和拆卸,以避免在拆装过程中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接触到表芯900。在拆卸时,开首先打开外壳2,露出防水汽腔30,将其中的液体排出干净后,再打开内壳1对表芯900进行维护,以彻底杜绝表芯900接触到液体。54.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壳1悬浮在外壳2中,使得防水汽腔30及其液体能够更加充分地包覆在内壳1外,能够更好地起到防水汽效果。55.参见图3及图4,内壳1的外壁与外壳2的内壁之间连接支撑件3。通过支撑件3可以使得内壳1大致定位在外壳2内的某个位置。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与外壳2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支撑件3,二者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利用防水汽腔30内的液体可以对内壳1 及表芯900起到缓冲减震效果。56.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固定连接在内壳1与外壳2之间,以使得内壳1与外壳2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二者相对移动,以方便使用者观察表芯900所示时间。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与外壳2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支撑件3,二者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利用防水汽腔30 内的液体可以对内壳1及表芯900起到缓冲减震效果。57.进一步,支撑件3为两个以上,环绕内壳1的周向排布,利用两个以上的支撑件3对内壳1进行支撑定位,可以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同时支撑件3环绕内壳1的轴向排布,可以避免支撑件3对内壳1正面的时间显示造成遮挡。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为三个,分别设置在多层结构手表100的6点位、12点位、及9点位处。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 也可以为两个、四个,或者其他数量。58.第一重密封结构10包括第一顶密封圈101及第一底密封圈102。内壳1包括内镜11、内中框12及内底盖13,内镜11与内中框12通过第一顶密封圈101密封连接,内底盖13 与内中框12通过第一底密封圈102密封连接,表芯900密封在内镜11、第一顶密封圈101、内中框12、第一底密封圈102、及内底盖13围合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内壳1包含内镜11、内中框12、内底盖13三个部件,结合第一顶密封圈101、第一底密封圈102可以形成容纳表芯900的密闭空间,防止液体与表芯900相接触。内镜11可以为透光材质,以便使用者看到表芯900所示时间。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镜11与内中框12可以为透明材质一体成型,或者内中框12与内底盖13为一体成型,第一重密封结构10仅包括第一底密封圈 102或第一顶密封圈101即可。59.支撑件3为杆状,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内中框12与外壳2,支撑件3为杆状,体积相对较小,占用防水汽腔30空间少,且方便内中框12与外壳2之间的连接。更具体的,其一端与内中框12为一体成型,另一端与外壳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一端与内中框12一体成型,使得支撑件3与内中框12之间无接缝,减少液体进入内壳1中的连接结构。支撑件3的另一端与外壳2之间可以进行拆卸,以便将内壳1从外壳2中拆分出来。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也可以是一端与外壳2一体成型,另一端与内中框1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支撑件3的形状也还可以是块状、片状等其他形状。60.本实施例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还包括用于调整时间的表冠组件4,表冠组件4包括表冠41及巴轴42,表冠41位于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表冠41通过巴轴 42连接至表芯900,表冠41与巴轴42位于多层结构手表100的3点位。三个杆状的支撑件 3及巴轴42均沿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径向延伸,且能够透过外壳2可视化呈现,使用者可以通过透过外壳2看到三个支撑件3及巴轴42,使得三个支撑件3及巴轴42能够起到表盘指示的作用,方便使用者确认时间。表冠组件4的巴轴42通过第一表冠密封圈43与内壳1密封连接,以避免液体通过巴轴42与内壳1之间的缝隙进入到表芯900;表冠组件4的表冠 41通过第二表冠密封圈44与外壳2密封连接,以避免液体外泄。第一巴轴密封圈43可以形成第一重密封结构10的一部分,第二巴轴密封圈44可以形成第二重密封结构20的一部分。61.第二重密封结构20包括第二顶密封圈201及第二底密封圈202。外壳2包括外镜21、外中框22及外底盖23,外镜21与外中框22通过第二顶密封圈201密封连接,外底盖23 与外中框22通过第二底密封圈202密封连接,内壳1密封在外镜21、第二顶密封圈201、外中框22、第二底密封圈202及外底盖23围合形成的密闭空间内。62.外壳2的外镜21、外中框22、外底盖23三个部件,结合第二顶密封圈201、第二底密封圈202可以形成容纳表芯900的密闭空间,防止液体与表芯900相接触。外镜21可以为透光材质,以便使用者看到表芯900所示时间。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镜21与外中框 22可以为透明材质一体成型,或者外中框22与外底盖23为一体成型,第二重密封结构20 仅包括第二底密封圈202或第二顶密封圈201即可。63.外镜21的外径大于内壳1的外径,以使得三个支撑件3及巴轴42均能够透过外镜21 可视化呈现于外壳2。64.外中框22上朝向外底盖23的一面设置有卡槽220,支撑件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底密封圈202及外底盖23压紧在卡槽220中。在装配时,经支撑件3的另一端装入到卡槽220中,然后在外中框22内放入第二底密封圈202,将外底盖23与外中框22进行装配,利用外底盖 23对第二底密封圈202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撑杆的另一端压紧在卡槽220中,同时利用第二底密封圈202实现外中框22与外底盖23之间的密封连接,进而方便支撑件3的装配及外壳 2的密封设置。6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固定连接在内壳及外壳之间,以使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的相对位置固定,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支撑件转动连接在内壳及外壳之间,以使所述内壳与外壳能够相对转动。例如,支撑件为圆柱状,使用两个支撑件分别设置在3点位与9 点位,支撑件与内壳或者外壳转动连接,使得内壳与外壳可以相对横向转动,以使得内壳保持在水平状态,进而方便使用者观看时间。66.结合图3及图4所示,外中框22上朝向外底盖23的一面为台阶状,其台阶面上设置卡槽220及第二底密封圈202,以便于外底盖23与外中框22的定位装配。67.进一步,外中框22上朝向底盖的一面为两级台阶状,其具有第一级台阶面221和第二级台阶面222,第一级台阶面221相对第二级台阶面222靠近内壳1;外底盖23的四周边缘为与外中框22相配合的二级台阶状。第二底密封圈20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级台阶面 221和第二级台阶面222上,卡槽220设置在第一级台阶面221上,利用外底盖23与外中框 22之间的两级台阶状结构及两个第二底密封圈202,能够有效保证密封性能,避免从卡槽220 处渗水。68.第二级台阶面222上设置有环形槽2220,其中一第二底密封圈202设置在环形槽2220 中,以利于第二底密封圈202与外中框22之间的定位,方便装配连接。69.结合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还包括注入装置5,注入装置5包括注入通道50、注入盖51及注入塞52,注入通道50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内外侧,更具体地,注入通道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与防水汽腔30,注入塞 52插接在注入通道50内,且二者之间设置密封;注入盖51罩设在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以将注入塞52限位于注入通道50,使注入塞52不易脱出,进而提高密封性能。70.通过注入装置5,打开注入盖51,拔出注入塞52,露出注入通道50后,可以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注入通道50形成注入液体的通道,注入盖51及注入塞52形成双重保护结构,对注入通道50进行密封,保证注入通道50处的密封性能,避免液体流出。在需要进行注入液体时,首先打开注入盖51,露出注入塞52,再拔出注入塞52,即可完全打开注入通道50,利用针管进入注入通道50,便可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71.在本实施例中,注入装置5设置在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中框22上,可以避免拆装维护对注入装置5造成影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注入装置5也可以设置在外底盖23或外壳2的其他部件上。72.外壳2上设置有注入通孔105,注入通孔105连通外壳2的外侧及防水汽腔30。更具体地,注入通孔105设置在外中框22上,以连通外中框22的内外两侧。73.注入装置还包括注入管53,注入管53的外壁与注入通孔105过盈配合,并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以保证二者密封性能。注入管53内的空间形成所述注入通道50。利用注入管53 形成注入通道50,可以降低对注入通孔105的加工精度要求,注入通孔105的孔径可以设置相对较大,以便于加工成型。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通过注入通孔105形成注入通道50,而不设置注入管53。74.如图7所示,注入管5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注入管531及第二注入管532,第二注入管532相对第一注入管531靠近防水汽腔30,第一注入管531的外径大于第二注入管532 的外径,且第一注入管531与第二注入管532二者的外壁通过斜面过渡。第一注入管531与注入通孔105过盈配合,第二注入管532与注入通孔105间隙配合。首先将第二注入管532 插入到注入通孔105内,再经过斜面将第一注入管531插入到注入通孔105内,从而利于将注入管53装配到注入通孔105内。第一注入管531与第二注入管532的内径相同,以方便拔插注入塞52。75.注入管53还包括注入挡圈533,注入挡圈533与第一注入管531、第二注入管532同轴设置。第一注入管531连接在注入挡圈533与第二注入管532之间。注入挡圈533的外径大于第一注入管531的外径,且注入挡圈533与第一注入管531二者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注入外台阶。在装配注入管53时,注入挡圈533形成的注入外台阶可以挡在注入通孔105的外侧边缘处,能够限制注入管53在多层结构手表100上插入的深度,并保证注入装置5装配到位。76.如图7及图8所示,注入塞52为柱状,具有相对的密封端52a及外设端52b。密封端 52a插入至注入通道50内。注入装置5还包括注入密封圈54,注入密封圈54设置在注入塞 52与注入通道50之间,以实现与注入通道50的密封连接。外设端52b位于注入通道50的外侧处,利用外设端52b可以方便将注入塞52拔出。77.注入装置5还包括注入密封圈54。注入塞52上沿其周向设置有注入环槽524,注入密封圈54限位在注入环槽524中,以实现注入密封圈54在注入塞52上的定位,在将注入塞 52拔出时,可以一并将注入密封圈54拔出。78.注入密封圈54为两个,沿注入塞52的轴向排布,利用两个密封圈可以更好地达到密封效果。入环槽524两个,两个注入密封圈54分别限位在两个注入环槽524中,以实现两个注入密封圈54在注入塞52上的定位,在将注入塞52拔出时,可以一并将两个注入密封圈 54带出。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注入密封圈54实现注入塞52与注入通道50之间的密封,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注入塞整体为硅胶或橡胶材质,与注入通道过盈配合,实现密封。79.注入塞52的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凸缘521,环形凸缘521的外径小于注入挡圈533的内径,注入挡圈533的内径大于第一注入管531的内径,注入挡圈533与第一注入管531之间在注入通道50内形成注入内台阶,注入塞52插入至注入管53中时,环形凸缘521位于注入挡圈533内,环形凸缘521抵接于第一注入管531,即环形凸缘521抵接于注入内台阶,能够限制注入塞52插入至注入通道50的深度,同时保证注入塞52与注入管53装配到位,使得外设端52b可以较好的露在注入管53外,方便再次拔出。80.注入塞52的外设端52b设置有外凸缘522,利用外凸缘522可以方便对注入塞52施加作用力。进一步,外凸缘522为环绕注入塞设置的环形,外凸缘522的周面为锯齿状,利用锯齿状的外凸缘522,拔出注入塞52时,可以边旋转边拔出,以方便取出注入塞52。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凸缘也可以是均设置在外设端的多个凸起。81.注入盖51罩设在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以将注入塞52封闭在多层结构手表100壳与注入盖51之内。注入盖51与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从而将注入塞52 密封在多层结构手表100壳与注入盖51之间,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82.在本实施例中,注入盖51与注入管53的注入挡圈533的外周面螺纹连接,以使得注入盖51罩设在注入通道50的入口处,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注入盖51也可以直接与外壳2 进行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或通过其他紧固件连接。83.注入装置5还包括链条55。注入盖51与外壳2的外中框22之间连接有链条55,利用链条55,注入盖51打开后可以挂在外壳2上,避免丢失。链条55的一端与注入盖51的周面转动配合,以避免对注入盖51的转动拆卸造成影响。链条55的另一端与外壳2连接。84.更具体地,注入盖51包括外盖511及内圈512,外盖511与内圈512螺纹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环形的转动槽515,链条55的一端设置有转动环551,转动环551转动设置在转动槽515中,从而实现链条55与注入盖51之间的转动配合。85.如图3、图9、图10及图11所示,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还包括泄压装置6,泄压装置6包括泄压通道60、泄压件61、及泄压弹性件62,泄压通道60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内外侧,更具体地,泄压通道60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与其内的防水汽腔30;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滑动配合,二者相对滑动的方向为泄压通道60的轴向,以使泄压件61在密封位置与泄压位置之间移动,密封位置相对泄压位置靠近防水汽腔30,即可以使得泄压件61靠近或远离多层结构手表100内的防水汽腔30移动。泄压弹性件62 连接在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之间,用于向泄压件61提供朝向防水汽腔30移动的作用力。86.当泄压件61位于密封位置时,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密封配合,泄压装置6处于密封状态。87.在防水汽腔30内的压力过大情况下,在防水汽腔30的内部压力作用下,泄压件61能够克服泄压弹性件的作用力朝向泄压位置移动,当泄压件61移动至泄压位置时,泄压件61 与泄压通道60间隙配合,防水汽腔30与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处于连通状态,以释放防水汽腔30内的压力,泄压弹性件62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并能够向泄压件61提供朝向密封位置移动的作用力。密封位置相对泄压位置靠近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内侧,即靠近防水汽腔30。当防水汽腔30内的压力释放到一定程度时,泄压件61在泄压弹性件62的作用下朝向密封位置移动,使得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处于密封状态,以限制进一步泄压。8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多层结构手表100上设置有泄压通孔106,泄压通孔106连通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及防水汽腔30。更具体地,泄压通孔106设置在外中框22上,以连通外中框22的内外两侧。89.泄压装置6还包括泄压管63,泄压管63设置于泄压通孔106内,泄压管63的外壁可以与泄压通孔106过盈配合,并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以保证二者密封性能。泄压管63内的空间形成所述泄压通道60。利用泄压管63形成泄压通道60,可以降低对泄压通孔106的加工精度要求,泄压通孔106的孔径可以设置相对较大,以便于加工成型。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通过泄压通孔106形成泄压通道60,而不设置泄压管63。90.如图10所示,泄压管6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泄压管631及第二泄压管632,第二泄压管632相对第一泄压管631靠近防水汽腔30,第一泄压管631的外径大于第二泄压管632 的外径,且第一泄压管631与第二泄压管632二者的外壁通过斜面过渡。第一泄压管631与泄压通孔106过盈配合,第二泄压管632与泄压通孔106间隙配合。首先将第二泄压管632 插入到泄压通孔106内,再经过斜面将第一泄压管631插入到泄压通孔106内,从而利于将泄压管63装配到泄压通孔106内。91.泄压管63还包括泄压挡圈633,泄压挡圈633与第一泄压管631、第二泄压管632同轴设置,第一泄压管631连接在泄压挡圈633与第二泄压管632之间。泄压挡圈633的外径大于第一泄压管631的外径,且泄压挡圈633与第一泄压管631二者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泄压外台阶。在装配泄压管63时,泄压挡圈633形成的泄压外台阶可以挡在泄压通孔106的外侧边缘处,能够限制泄压管63插入到外壳2的深度,同时可以保证泄压管63装配到位。92.本实施例中,泄压件61包括泄压柱611及泄压冠612,泄压柱611沿泄压通道60的轴向滑动设置在泄压通道60中,泄压柱611具有相对的泄压内端611b与泄压外端611a,泄压内端611b相对泄压外端611a靠近多层结构手表100内侧的防水汽腔30,泄压内端611b与泄压弹性件62相连,泄压冠612位于泄压外端611a处。泄压冠612螺纹连接在泄压通道60 的开口处,用于限制泄压柱611的移动。泄压柱611和/或泄压冠612能够与所述泄压通道 60密封配合,本实施例中,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密封连接,以将泄压柱611密封在泄压通道60内。93.如图11所示,泄压内端611b的边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6111,泄压通道60的内壁设置有第二限位部6011,泄压弹性件62为压簧,套设在泄压柱611上,并位于第一限位部6111 与第二限位部6011之间。当泄压柱611朝防水汽腔30外移动时,第一限位部6111与第二限位部6011相互靠近移动,使得弹性件压缩,弹性件便能够向泄压柱611提供朝向防水汽腔30内移动的作用力。利用第一限位部6111、第二限位部6011及泄压弹性件62三者的相互配合,可以在适当泄压后,泄压装置6自动恢复至密封状态,同时可以避免泄压柱611从泄压通道60中脱出。94.在本实施例中,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固定连接,二者可以同时移动或定位。当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的入口处螺纹连接时,泄压冠612能够限制泄压柱611在泄压通道60 内移动,并使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处于密封状态。利用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的入口处之间的螺纹,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泄压冠612才能使得泄压件61在泄压通道60内移动。95.如图12所示,当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的入口处的螺纹相分离时,即泄压冠612处于旋开状态时,泄压件61能够在泄压通道60内移动,以打开或密封泄压通道60。96.利用泄压冠612,能够限制泄压柱611的移动,在需要释放压力的下,使用者旋动泄压冠612方可进行泄压,避免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自动泄压。97.更具体的,泄压冠612包括泄压板6121、泄压环6122及中心柱6123,泄压环6122沿泄压板6121的周缘固定设置,中心柱6123与泄压环6122同轴设置,中心柱6123位于泄压环6122内,且中心柱6123的一端与泄压板6121固定连接。中心柱6123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外端611a相对设置。98.泄压环6122与泄压通道60的入口处螺纹连接,更具体地,泄压环6122的内表面与泄压管63的泄压挡圈633的外周面螺纹连接,以方便将泄压柱611罩设在泄压通道60内。泄压挡圈633位于泄压管63与泄压环6122之间。99.本实施例中,中心柱6123与泄压通道60密封连接。通过中心柱6123与泄压通道60的密封结构,可以实现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之间的密封,进而将泄压柱611密封在泄压通道60内。100.泄压通道60的内壁设置有泄压环槽601,泄压环槽601内设置泄压密封圈602,通过泄压环槽601可以将泄压密封圈602定位在泄压通道60的内壁上,当泄压件61移动时,不会带动泄压密封圈602移动。当泄压件61移动使得泄压密封圈602连接至中心柱6123的外壁,实现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的密封连接,此时泄压件61位于密封位置。101.如图11所示,当泄压件61位于密封位置时,所述泄压冠612与泄压密封圈602相接密封;如图12所示,当泄压件61移动至泄压位置时,所述泄压冠612的中心柱6123与所述泄压密封圈602相分离。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泄压密封圈还可以设置在泄压挡圈的外周面上,使得泄压密封圈位于泄压挡圈与泄压环之间,以实现泄压冠与泄压密封圈之间的接触与分离。10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之间的密封配合,实现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之间的密封,可以将泄压弹性件63等结构密封在外壳2内,避免泄压弹性件63处存留液体并与外界空气相接触造成腐蚀。此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 之间的密封结构还可以设置在泄压柱611与泄压通道60之间,或者,泄压柱611和泄压冠 612均能够与泄压通道60密封配合。103.中心柱6123为管状,其内表面与泄压柱611的泄压外端611a螺纹连接,且始终保持在旋紧状态,以便于中心柱6123与泄压管63的固定装配。泄压柱611的泄压内端611b的端面上设置有一字槽,以便利用一字改锥将中心柱6123与泄压柱611旋紧。此处,在其他实施中,中心柱6123与泄压柱611之间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固定连接。通过中心柱6123与泄压柱611的配合,使得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连接为一个整体部件,可以整体进行移动,在进行泄压操作时,泄压冠612与泄压柱611均不会从多层结构手表100上取下,从而可以避免泄压时泄压冠612的脱落丢失;当泄压装置6处于密封状态时,只需要将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二者中的一个与泄压通道60进行密封即可,而无需将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 均与泄压通道60设置密封,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当然,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也可以将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均设置密封。104.在泄压装置6处于密封状态下时,泄压管63的中心柱6123与泄压密封圈602相连接密封。当需要进行泄压泄压时,旋松泄压冠612,泄压冠612带动泄压柱611一并朝向远离防水汽腔30方向移动时,泄压冠612的中心柱6123沿自身轴向移动,离开与泄压密封圈602 相接触的位置,使得中心柱6123与泄压密封圈602错位配合,从而解除密封,使得泄压装置6处于放开状态。防水汽腔30体经泄压通道60与泄压柱611、泄压冠612之间的间隙与外界连通,进行可以进行泄压。105.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先取下注入盖51,再取下注入塞52,方可注入液体,取下注入塞52后需要放置一边,存在掉落丢失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对注入盖51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以避免该问题。106.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中,注入盖51的内圈512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挡圈5121,环形挡圈5121的内径小于注入塞52的外凸缘522的外径,从而可以将外凸缘522限位在环形挡圈5121与注入盖51的外盖511之间,使得注入塞52不会与注入盖51完全分离,从而避免注入塞52的丢失。107.外凸缘522沿注入塞52的轴向活动设置于注入盖51中。当注入装置5处于密封状态时,外凸缘522抵靠于外盖511,外凸缘522与环形挡圈5121之间形成有间隙。当旋开注入盖 51使得注入盖51与外壳2相分离时,外凸缘522能够抵靠环形挡圈5121,再向外拔注入盖 51,即可使得注入塞52从注入通道50中取出。108.进一步,环形挡圈5121上可以设置有与外凸缘522的周面相配合的锯齿槽(图中未示出),当外凸缘522抵接于环形挡圈5121时,外凸缘522位于锯齿槽中,利用外凸缘522 锯齿状的周面与锯齿槽的配合,旋转外凸缘522时即可转动注入塞52,以便于将注入塞52 拔出。109.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完全拔出注入塞52后再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注入塞52上设置有注入流道在拔出注入塞52一半的时候通过注入流道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具体实现方式如下。110.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 100中,注入塞52上设置有两个密封圈,分别为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及第二注入密封圈542,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及第二注入密封圈542沿注入塞52的轴向排布,第一注入密封圈541 相对第二注入密封圈542靠近多层结构手表100内的防水汽腔30。注入塞52上设置有注入流道520111.注入流道520的具有相对的注入入口520a及注入出口520b,注入出口520b位于注入塞52的密封端52a的端面,注入入口520a位于注入塞52的周面且位于第一注入密封圈541 和第二注入密封圈542之间。112.如图14所示,当注入通道50与注入塞52处于密封状态时,第一注入密封圈541、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入口520a均位于注入通道50中,利用第一注入密封圈541及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实现注入通道50的密封。113.在需要注入液体时,如图15所示,向外移动注入塞52,注入通道50与注入塞52处于开放状态,此时,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位于注入通道50外,即在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侧露出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通过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插入针管注入液体,液体通过注入流道520经注入出口520b 进入到防水汽腔30,从而不必将注入塞52完全拔出即可将进行液体注入操作,避免注入塞 52丢失。114.进一步,注入通道50上可以设置限位环槽501,当注入塞52向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移动使得第一注入密封圈541位于限位环槽501中时,第二注入密封圈542及注入流道520 的注入入口520a位于注入通道50外。利用限位环槽501,可以让使用者感知到注入塞52 已经移动到可以进行注液操作的位置,进而避免将注入塞52完全拔出。115.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是在前述实施例上的进一步改进。如图16所示,防水汽腔30的腔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气体的容纳槽301,容纳槽301位于防水汽腔30的顶部处。此处,可以理解地,防水汽腔30的顶部是指防水汽腔30靠近手表正面即手表表镜的一端处。116.利用顶部的容纳槽301,当防水汽腔30的液体未充满时,防水汽腔30内的气体可以自动进入防水汽腔30的顶部容纳槽301中,从而避免防水汽腔30内的气体对时间显示造成遮挡。117.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301为沿手表周向设置的环形,以便在四周均可以容纳部分气体。容纳槽301设置在外中框22上,以便于加工制备。118.进一步,外镜21的内表面21a相对容纳槽301的顶面301a靠近内壳1,以使得防水汽腔30内的气体能够更好地进入容纳槽301中,避免与外镜21的内表面21a相接触而影响时间显示。容纳槽301的顶面301a向上形成凹陷,以进一步使得气体更好地收容于容纳槽301 内。119.在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中,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泄压装置6的结构。如图17及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泄压装置6中,泄压件61包括泄压柱611及泄压冠612,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为能够分离的两个独立部件,即二者并未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泄压柱611与泄压管63可以分别与泄压通道60设置密封结构。120.相对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泄压冠612仅连接管6123与泄压柱611之间的配合结构有所不同,结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121.更具体地,泄压冠612的中心柱6123与泄压通道60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661,泄压柱 611的第一限位部6111与泄压通道60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662。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 661及第二密封圈662均定位在泄压通道60的内壁上,当泄压件61即泄压柱611及泄压冠 612沿泄压通道60移动时,能够与第二密封圈662及第一密封圈661接触或间隙配合,从而实现在密封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的转换。此处,根据泄压冠612与泄压柱611的结构不同,可以将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661、第二密封圈662设置在泄压冠612、泄压柱611的其他部位处。122.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当泄压装置6处于密封状态时,泄压冠612旋紧在泄压通道60的开口处,泄压冠612的中心柱6123的周面与第一密封圈661相接触配合,泄压柱611 与第二密封圈662相接触,使得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处于密封配合状态。且泄压冠612 挡在泄压柱611的泄压外端611a处,以限制泄压柱611移动,使得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 二者与泄压通道60均锁定在密封状态。123.如图18所示,当旋松泄压冠612时,泄压冠612朝多层结构手表100外侧移动,泄压冠612与第一密封圈661错位,使得二者间隙配合,使得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的密封解除,同时泄压冠612与泄压柱611之间亦会形成间隙。若防水汽腔30体内的压力过大,会推动泄压柱611朝外侧移动,泄压柱611移动一段距离后,泄压柱611错开第二密封圈662 的位置,且二者间隙配合,泄压柱611与泄压通道60之间的密封打开,便可以进行泄压。当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泄压柱611在泄压弹性件62的作用下朝向防水汽腔30方向移动,泄压柱611与第二密封圈662相接触,使得泄压柱611与泄压通道处于密封状态,停止泄压。124.本实施例中,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为能够分离的两个独立部件,当泄压冠612旋转时,不会带动泄压柱611旋转移动,以避免对弹性结构造成影响;当泄压柱611沿泄压通道 60移动时,泄压柱611亦不会带动泄压冠612移动,以保证泄压柱611移动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及时泄压。125.如图19、图2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 100中,第一密封圈661设置在第二限位部6011靠近泄压冠612的一侧,第一密封圈661 的内径大于泄压柱611的泄压外端611a的外径,使得第一密封圈661与泄压外端611a始终保持间隙配合。如图19所示,当泄压装置6处于密封状态时,第一密封圈661压紧在第二限位部6011与中心柱6123的内端之间,使得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之间处于密封状态。需要进行泄压时,旋松泄压冠612,如图20所示,使得中心柱6123与第一密封圈661相分离,使得泄压冠612与泄压通道60之间处于打开状态,防水汽腔30内的压力大于泄压弹性件62的弹力时,泄压柱611移动,进行泄压。126.在本实用新型第五、六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中,泄压冠612 的中心柱6123与泄压通道60通过第一密封圈661密封连接,此处,也可以是泄压冠612的其他部位设置密封结构实现泄压通道60的密封。例如在泄压冠612的泄压环6122的内壁与泄压管61的外壁之间设置密封结构,或者泄压环6122的端面与外中框22的外壁之间设置密封结构。127.在前述实施例的泄压装置6中,通过泄压通道60与泄压件61之间的间隙进行排汽泄压,以实现相对舒缓的泄压,同时避免液体大量流出。在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中,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泄压装置6。如图21及图22 所示,泄压装置6的泄压柱611与泄压冠612为能够分离的两个独立部件,泄压柱611上沿轴向设置有贯通的泄压直道610,泄压柱611的泄压外端611a处设置有密封塞64,密封塞 64包括一体成型的密封柱641及密封缘642,密封柱641插接密封在泄压直道610中,密封缘642与泄压外端611a抵接,并抵接于第二限位部6011,在泄压装置6处于密封状态下时,密封缘642压紧在泄压冠612与第二限位部6011之间,从而实现泄压件61与泄压通道60 之间的密封连接。128.密封缘642的外周与泄压通道60的内壁间隙配合,可以通过密封缘642的外周与泄压通道60的内壁间隙进行泄压。需要进行泄压时,旋松泄压冠612,若防水汽腔体30内的压力过大,则会推动泄压柱611朝泄压冠612移动,泄压柱611带动密封塞64移动,密封塞 64的密封缘642与第二限位部6011分离,使得泄压通道60处于打开状态,利用密封塞64 与泄压通道60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泄压。129.打开泄压冠612后,拔出密封塞64,利用泄压直道610可以快速进行泄压。同时,利用泄压直道610还可以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此时,多层结构手表100上也可以不必设置注入装置5。130.为了方便拔出密封塞64,如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如图23所示,密封塞64上还设置有拉环643,密封缘642位于拉环643与密封柱 641之间,泄压冠612上对应拉环643的位置设置有避空槽6120。当取下泄压冠612后,可以露出拉环643,利用拉环643可以方便地将密封塞64取出。131.在上述实施例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同时设置有注入装置5及泄压装置6,注入装置5与泄压装置6可以分别设置在10字位及8字位,可以使得整个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外形的均衡,而不会显得突兀。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注入装置5。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仅设置注入装置5,需要泄压泄压时,打开注入塞52就可以实现泄压泄压,或者,在第二实施例中,露出注入流道520的注入入口520a,可以实现泄压泄压。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多层结构手表100上也可以不设置注入装置5及泄压装置6,再将多层结构手表100进行密封装配前,可以先向防水汽腔30内注入液体,再进行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密封装配。多层结构手表100的防水性能及抗压性能较好时,也不必设置泄压装置6。132.在上述实施例中,具有防水汽功能的多层结构手表100的内壳1与外壳2为可以独立拆分的部件,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内壳1与外壳2之间的部分部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例如,内壳1的内镜11与外壳2的外镜21为一体成型,可以避免有气体在显示时间的区域形成遮挡,内壳1的内底盖13与外壳2的外底盖23也可以为一体成型,装配时,可以一并将防水汽腔30与内壳1进行密封。133.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件为杆状,连接在内中框与外中框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还可以为板状,设置在内镜与外镜之间,以及内底壳与外底壳之间,能够实现内壳与外壳之间的连接即可。134.综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2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