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式支柱棒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1 17:54:31
本技术涉及支柱棒安装,尤其是涉及牵引式支柱棒。
背景技术:
1、公知的,220kv输电线路在运行中由于负荷的增加导致双分裂子导线粘合,导线发生粘连后,分裂导线的几何间距大幅度减少,导致容易出现电晕放电,局部对地电容也减小,这些都会引起线损的增加和对附近无限电通讯的干扰,另一方面,分裂导线出现粘连后,导线鞭击现象突出,导线容易磨损,不但进一步增加线损,还有可能造成导线断股,甚至断线的事故。
2、输电线路双分裂子导线粘合发生后,为及时消除隐患,常规的做法是将输电线路进行停电检修,采用安装施工作业工具将双分裂子导线的下子导线加长,增加双分裂子导线的几何间距,采用停电检修作业方式进行消除缺陷的缺点主要有:一、输电线路停电计划受限,难以做到缺陷及时消除;二、施工方法繁琐,施工作业工具多,需要配合人员多,耗费时间多,且影响线路供电可靠性。
3、2010年,厦门供电公司组织人员研究出带电安装导线间隔棒的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通过等电位作业方式对垂直双分裂导线进行导线间隔棒安装,及时消除了线路隐患,但利用该装置带电安装间隔棒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间隔棒的构造是由一根金属棒两端分别加上一个夹具,通过紧固夹具上的螺栓,将间隔棒安装在导线上;该项操作需要作业人员通过作业工具到达导线才能够完成,二是在不停电情况下,该间隔棒的安装方式只能在单回路水平架设杆塔或三角形排列杆塔或同塔架设垂直排列的下相导线实施,而对同塔架设垂直排列的上、中相导线,由于作业人员等电位进入电场及实施过程,人身及乘坐的作业挂梯或飞车与邻相导线距离难以有效保证,因此无法对垂直排列方式的上、中相导线实施带电安装间隔棒,因此,我们提出了牵引式支柱棒。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牵引式支柱棒。
2、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牵引式支柱棒,包括棒体、第一弯头、第二弯头、自锁机构、拉环、套环、第一穿绳环、第二穿绳环和固定柱,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棒体上设有自锁机构,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通过自锁机构进行封堵,自锁机构上设有拉环,拉环上设有套环,套环通过与棒体上的固定柱相配合使自锁机构打开,所述拉环的两侧的棒体上分别设有第一穿绳环和第二穿绳环。
4、所述棒体为圆柱型结构,棒体的中部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设有自锁机构。
5、所述第一弯头与第二弯头结构相同,第一弯头与第二弯头均为钩型结构,第一弯头设置在棒体的一端的端头,第二弯头设置在棒体另一端的端头处。
6、所述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内均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轴承,凹槽内的轴承至少为一个,凹槽内的轴承的外侧面突出于凹槽的开口,轴承活动设置在凹槽内,轴承的滚动用于减小弯头移动时的摩擦。
7、所述第一弯头内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二弯头内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布在第一弯头内壁的两侧,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轴承,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中心线相互垂直,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分布在第二弯头内壁的两侧,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轴承,第四凹槽内设有第四轴承,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的中心线相互垂直。
8、所述自锁机构由第一顶块、连接杆、弹簧、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联动杆、第二顶块和第四固定块构成,联动杆设置在棒体的滑动槽内,联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上分别设有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第三固定块上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穿过设置在棒体上的第二固定块与第一顶块相连接,第一顶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设有弹簧,联动杆上设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五凹槽,第五凹槽内设有销子,销子上设有活动头,活动头上设有拉环,拉环上设有套环,拉环与套环相互垂直,套环设置在拉环底部的外侧面上,套环用于套在固定柱上。
9、所述联动杆在第一固定块上的拉环的作用下在滑动槽内进行移动,滑动槽与棒体的中心线相平行,第一弯头、第二弯头与第一顶块、第二顶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在棒体的同一侧,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分别用于封堵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第一固定块、第一穿绳环、第二穿绳环和第一固定块在棒体另一侧的同一直线上。
10、所述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结构相同,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的顶部面为弧形结构,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的顶部面分别与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形成圆形结构。
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牵引式支柱棒,通过在棒体上设置第一弯头、第二弯头和自锁机构,依次来完成对垂直排列方式的上、中相导线实施带电安装支柱棒;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空中悬吊安装导线牵引式支柱棒技术实现了无人上塔操作,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地面牵引支柱棒在导线上移动固定技术解决了垂直排列的双分裂导线支柱棒无法带电安装的技术问题,扩大了带电作业操作范围。
技术特征:1.牵引式支柱棒,包括棒体、第一弯头、第二弯头、自锁机构、拉环、套环、第一穿绳环、第二穿绳环和固定柱,其特征是: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棒体上设有自锁机构,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通过自锁机构进行封堵,自锁机构上设有拉环,拉环上设有套环,套环通过与棒体上的固定柱相配合使自锁机构打开,所述拉环的两侧的棒体上分别设有第一穿绳环和第二穿绳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棒体为圆柱型结构,棒体的中部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设有自锁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弯头与第二弯头结构相同,第一弯头与第二弯头均为钩型结构,第一弯头设置在棒体的一端的端头,第二弯头设置在棒体另一端的端头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内均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轴承,凹槽内的轴承至少为一个,凹槽内的轴承的外侧面突出于凹槽的开口,轴承活动设置在凹槽内,轴承的滚动用于减小弯头移动时的摩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弯头内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二弯头内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布在第一弯头内壁的两侧,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轴承,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中心线相互垂直,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分布在第二弯头内壁的两侧,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轴承,第四凹槽内设有第四轴承,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的中心线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自锁机构由第一顶块、连接杆、弹簧、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联动杆、第二顶块和第四固定块构成,联动杆设置在棒体的滑动槽内,联动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上分别设有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第三固定块上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穿过设置在棒体上的第二固定块与第一顶块相连接,第一顶块和第二固定块之间设有弹簧,联动杆上设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五凹槽,第五凹槽内设有销子,销子上设有活动头,活动头上设有拉环,拉环上设有套环,拉环与套环相互垂直,套环设置在拉环底部的外侧面上,套环用于套在固定柱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弹簧处的棒体上设有保护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联动杆在第一固定块上的拉环的作用下在滑动槽内进行移动,滑动槽与棒体的中心线相平行,第一弯头、第二弯头与第一顶块、第二顶块、第二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在棒体的同一侧,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分别用于封堵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第一固定块、第一穿绳环、第二穿绳环和第一固定块在棒体另一侧的同一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柱棒,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结构相同,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的顶部面为弧形结构,第一顶块和第二顶块的顶部面分别与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形成圆形结构。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牵引式支柱棒,涉及支柱棒安装技术领域,包括棒体、第一弯头、第二弯头、自锁机构、拉环、套环、第一穿绳环、第二穿绳环和固定柱,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棒体上设有自锁机构,第一弯头和第二弯头的开口通过自锁机构进行封堵,自锁机构上设有拉环,拉环上设有套环,套环通过与棒体上的固定柱相配合使自锁机构打开,所述拉环的两侧的棒体上分别设有第一穿绳环和第二穿绳环;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地面牵引支柱棒在导线上移动固定技术解决了垂直排列的双分裂导线支柱棒无法带电安装的技术问题,扩大了带电作业操作范围。技术研发人员:陈国信,庄炜维,卓涂狮,洪炳黑,洪继阳,陈为佳,林杨,李迎,吴学超,张荣招,洪龙翔,杨林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013技术公布日:2024/7/2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1/1772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