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1 18:59:59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适用于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的便携式电源和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的车辆驱动用电源等。
2、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一般的负极具备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作为提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特性的技术,已知有使用2种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使高长宽比的负极活性物质粒子取向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129212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571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在车辆驱动用电源用途中,从延长车辆的续航距离的观点考虑,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的要求不断高涨。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在为了实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而进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高密度化、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尺寸增大等的情况下,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反复进行充放电时的电阻增加容易变大。因此,针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的要求,能够抑制反复充放电时的电阻增加的新型技术的开发成为课题。
2、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反复充放电时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3、此处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上述负极具备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长宽比为1.5以下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和长宽比超过1.5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上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与上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质量比为50:50~95:5。上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50%以上以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面方向与上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长轴之间的角度成为30°以上的方式取向。上述非水电解液含有非水溶剂和电解质盐。上述非水溶剂含有1~30体积%的碳原子数4以下的羧酸酯。
4、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反复充放电时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特征: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长宽比为1.0~1.4,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平均长宽比为2.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为球状化天然石墨粒子,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为鳞片状天然石墨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与所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质量比为50:50~65: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羧酸酯为乙酸甲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溶剂含有15体积%~30体积%的所述羧酸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用于混合动力车的车辆驱动电源。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反复充放电时的电阻增加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此处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上述负极具备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长宽比为1.5以下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和长宽比超过1.5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上述第1负极活性物质粒子与上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质量比为50:50~95:5。上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50%以上以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面方向与上述第2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长轴之间的角度成为30°以上的方式取向。上述非水电解液含有非水溶剂和电解质盐。上述非水溶剂含有1~30体积%的碳原子数4以下的羧酸酯。技术研发人员:武下宗平,进藤洋平,细江健斗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2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1/1813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