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气元件制品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电池单体、转接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电池单体、转接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8 17:28:20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转接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电池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电动玩具汽车、电动玩具飞机、电动玩具轮船、电动工具和储能系统等等。

2、目前,如何提高电池运行的可靠性是电池技术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转接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能够提高电池单体散热性能,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运行可靠性。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以及转接组件。电极组件设于外壳内,转接组件设于外壳内。转接组件用于连接电极组件以及外壳,转接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于外壳,第一连接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二导电层设于第一导电层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一导电层的导热率小于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

3、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设置外壳容纳电极组件,为电极组件提供稳定的环境,降低杂质以及水分对电极组件的影响,提高电池单体运行的稳定性。转接组件中设置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于外壳,将电极组件的电能传递至外壳并用于为其他设备供电。其中,第一连接部中设置有第一导电层与电极组件连接提高了连接的结构强度,设置有第二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高于第一导电层,提高了第一连接部的传热效率,降低了第一连接部热量聚集,使得热量能够迅速传递至外壳,提高了电池单体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单体运行的稳定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三导电层,第三导电层设于第二导电层背离第一导电层的一侧,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大于第三导电层的导热率。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设置第三导电层,增大了第一连接部的可焊接面积,提高了第一连接部与电极组件连接的稳定性,提高了第一连接部的散热稳定性。

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具有朝向第三导电层的第一表面,第三导电层具有朝向第一导电层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内凹形成凹槽,第二导电层设于凹槽内。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二导电层设于凹槽内,提高第二导电层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导电层连接的结构强度,提高了热量的传递效率。

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一侧延伸的极耳,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连接段以及第二段,第一段连接于主体部,第一段与第一导电层背离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连接,第二段连接于第三导电层背离第二导电层的表面,连接段设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并连接于第一段以及第二段之间。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段与第一导电层面接触,设置第二段与第三导电层面接触,增大了第一连接部与极耳连接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电极组件与转接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稳定性,并且增大了过流面积。设置连接段,提高了第一段以及第二段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了热量传递的稳定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还包括设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一段之间的第一连接层,以及设于第三导电层与第二段之间的第二连接层。其中,第一连接层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导电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者第二连接层在第三导电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导电层在第三导电层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设置第一连接层提高了第一导电层与第一段之间的连接强度,设置第二连接层,提高了第三导电层与第二段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第一连接层与第二导电层对应设置,能够提高第一连接层处的热传导效率,第二连接层与第二导电层对应设置,能够提高第二连接层处的热传导效率,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第一连接部的热量传递效率,降低电极组件的热量迅速传递至外壳,提高了电池单体的散热效率。

8、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包括端盖以及电极端子,电极端子设置于端盖,第二连接部与电极端子连接以电连接极耳与端盖。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设置电极端子便于与其他部件连接,以将电极组件的电能进行传输。并且,第二连接部与电极端子连接,能够通过第二连接部以及电极端子将电极组件的热量传递,提高了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单体运行的稳定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极组件沿第一方向依次设于外壳内。转接组件中,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一连接部分别连接一个电极组件,两个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部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两个第一连接部对称设于第二连接部的两侧。上述的结构中,转接组件能够同时为两个电极组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提高了电池单体的装配效率。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的厚度t为:0.4mm≤t≤1.5mm,第一导电层的厚度t1为:0.1mm≤t1≤0.2mm,第三导电层的厚度t3为:0.05mm≤t3≤0.1mm。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连接部合适的厚度,能够在提高第一连接部的传热效率的同时,减小第一连接部占用的外壳内部空间,提高外壳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11、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接组件,用于连接电池单体的外壳以及电极组件。转接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外壳,第一连接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用于连接电极组件,第二导电层设于第一导电层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一导电层的导热率小于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

12、上述的结构中,设置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于外壳,将电极组件的电能传递至外壳。其中,第一连接部中设置有第一导电层与电极组件连接提高了连接的效率,设置有第二导电层,且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高于第一导电层,提高了第一连接部的传热效率,降低了第一连接部热量聚集,使得热量能够迅速传递至外壳,提高了电池单体散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池单体运行的稳定性。

13、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或者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接组件。

14、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15、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01)还包括第三导电层(605),所述第三导电层(605)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604)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603)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604)的导热率大于所述第三导电层(605)的导热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603)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导电层(605)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三导电层(605)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导电层(603)的第二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10)包括主体部(11)以及从主体部(11)一侧延伸的极耳(12),所述极耳(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3)、连接段(14)以及第二段(15),所述第一段(13)连接于所述主体部(11),所述第一段(13)与所述第一导电层(603)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604)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二段(15)连接于所述第三导电层(605)背离所述第二导电层(604)的表面,所述连接段(1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01)的一侧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段(13)以及所述第二段(1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601)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603)与所述第一段(13)之间的第一连接层(607),以及设于所述第三导电层(605)与所述第二段(15)之间的第二连接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0)包括端盖(30)以及电极端子(25),所述电极端子(25)设置于所述端盖(30),所述第二连接部(602)与所述电极端子(25)连接以电连接所述极耳(12)与所述端盖(30)。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电极组件(10)沿第一方向依次设于所述外壳(40)内,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7),其特征在于,

9.一种转接组件(6),用于连接电池单体(7)的外壳(40)以及电极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01)以及第二连接部(602),所述第二连接部(602)用于连接所述外壳(40),所述第一连接部(60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603)以及第二导电层(604),所述第一导电层(603)用于连接所述电极组件(10),所述第二导电层(604)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603)背离所述电极组件(10)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层(603)的导热率小于所述第二导电层(604)的导热率。

10.一种电池(2),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7)或者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组件(6)。

11.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2),所述电池(2)用于提供电能。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单体、转接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以及转接组件。电极组件设于外壳内,转接组件设于外壳内。转接组件用于连接电极组件以及外壳,转接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于外壳,第一连接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第二导电层设于第一导电层背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一导电层的导热率小于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第一连接部中设置有第一导电层与电极组件连接提高了连接强度,第二导电层的导热率高于第一导电层,提高了第一连接部的传热效率,使得热量能够迅速传递至外壳,提高了电池单体散热效率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技术研发人员:白璐璐,许虎,李星,郑挺,陈相融,陈龙,郭小永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508技术公布日:2024/8/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8/2743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