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19 14:35:33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禁装置,具体涉及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
背景技术:
1、航站楼的门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建筑,对门上的五金件和控制装置要求较高,而大多数门体自身较重,手推车通过时,需要有人挡住门以防关闭,或者用货车顶住门,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增添不便,二次手动确认门关闭不仅增添了工作步骤,频繁的开启导致门部件易损,暴力确认门已关闭的问题时常发生,对门体和门结构也有一定损坏,导致大部分门体已不能正常关闭,通行效率降低,增加安全隐患。并且,人员、手推车、货物等通过具有门禁点位的门时,需要工作人员刷卡,通过后需要二次手动确认门已正常关闭才能通行。
2、航站楼内现有的自动门基本由玻璃门或者不锈钢门组成,透光率好且美观,但该门仅能在通电状态下完成自动开启、关闭功能,断电或有消防信号反馈之后,该门有可能全部打开,或者打开后不能将门自动关闭,门体材料不能阻燃,因此不能满足防火门区域划分的要求。
3、航站楼内通常采用的是常闭防火门,门扇一直处于闭合状态,人员通过时,刷卡后手动打开门,通过后门扇自行关闭。门扇关闭后需要人员进行二次手动确认门锁闭状态。反复的拉拽晃动造成部分防火门的五金件松动、损坏,一些门扇下垂、变形,导致扇与扇、扇与框互相搓动关门不畅。
4、因此,现有技术不能同时解决自动开关门、对通行人员或货物的检测防止夹伤并且能够在火情状态下自动闭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采用开门机与门锁装置相配合,实现门本体的自动开闭,并设置安全保护装置,在感应到关门方向有障碍物时会停止关门动作并做小幅度反向动作;从而实现自动开闭门以及保障人员、物品的顺利通过,减少对门的损害的有益技术效果。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解决方案:
3、(1)一种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包括门本体、门框、门锁装置,所述门本体与门框连接,通过所述门锁装置锁闭所述门本体;在所述门框上设有开门机,所述开门机与支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支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门本体连接;所述门锁装置包括感应装置、出门按钮和电磁吸锁,所述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门本体外侧,所述出门按钮设置于所述门本体内侧,所述电磁吸锁设置于所述门框上;所述门本体上设有电磁吸附板,所述电磁吸附板与所述电磁吸锁相配合;在所述门本体的外侧设有安全保护装置。
4、(2)根据(1)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门本体包括主动扇和从动扇,所述主动扇和所述从动扇分别通过支臂与所述开门机连接。
5、(3)根据(1)或(2)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开门机根据所述感应装置和中控室发来的信号做出相应控制动作;关门时,先关闭从动扇,再关闭主动扇;开门时,先开启主动扇,再开启从动扇。
6、(4)根据(1)-(3)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主动扇和所述从动扇上方设有透明玻璃窗,下方设有保护板。
7、(5)根据(1)-(4)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开门机与所述支臂连接处预埋加强板盒。
8、(6)根据(1)-(5)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感应装置为读卡器、人脸识别装置或指纹识别装置。
9、(7)根据(1)-(6)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在所述门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均设有状态指示灯,当所述状态指示灯为红色时为门禁开启,当所述状态指示灯为绿色时为门禁关闭。
10、(8)根据(1)-(7)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电磁吸附板设置于所述门本体的上方与所述电磁吸锁相对应的位置。
11、(9)根据(1)-(8)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安全保护装置为光栅或激光感应器。
12、(10)据(1)-(9)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当所述安全保护装置前侧无障碍物时,所述开门机控制所述门本体自动打开并稍作停留后关闭,优选停留3秒后关闭;当所述安全保护装置前侧有障碍物时,所述开门机控制所述门本体停止关门并作出小幅度反向动作。
13、(11)据(1)-(10)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工作时,工作人员在门外侧通过所述感应装置感应识别,所述感应装置向所述开门机发送开门信号,所述开门机收到开门信号后将所述电磁吸锁断电,所述电磁吸锁与所述电磁吸附板相配合实现开锁功能,所述门本体通过所述支臂开启并稍作停留后关闭,优选开启90度停留3秒后关闭,在所述门本体关闭过程中,设置于所述门本体的外侧的安全保护装置用于识别人员、货物或者推车通过,如有任何物体通过或停留,所述开门机在关门时感应到关门方向有障碍物会停止关门动作并做出小幅度反向动作。
14、(12)据(1)-(11)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相关人员需要出门时,从所述门本体的内侧按下所述出门按钮,所述出门按钮向所述开门机发送开门信号,所述开门机收到开门信号后将所述电磁吸锁断电,所述电磁吸锁与所述电磁吸附板相配合实现开锁功能,所述门本体通过所述支臂开启并稍作停留后关闭,优选90度停留3秒后关闭,在所述门本体关闭过程中,设置于所述门本体的外侧的安全保护装置用于识别人员、货物或者推车通过,如有任何物体通过或停留,所述开门机在关门时感应到关门方向有障碍物会停止关门动作并做出小幅度反向动作。
15、(13)据(1)-(12)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所述开门机接收到中控室发来的消防信号后,所述开门机断电,所述电磁吸锁与所述电磁吸附板相分离,所述门本体在所述支臂作用下保持关闭状态,推门时可以使所述门本体打开,推门后,在所述支臂作用下使所述门本体关闭,从而实现防火门的功能。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解决了需要二次手动确认门是否已正常关闭以及通行效率低的问题,简化开/关门步骤,提高通行效率,在消防紧急情况下门机断电但保持带顺位功能的闭门器功能从而防止火灾蔓延,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7、(1)无接触式自动开关门,开门机自动打开/关闭门,无需手动开门和确认门是否已经关闭;
18、(2)安全设计,当光栅检测到门框内存在障碍物时,关门机停止关门动作并做出小幅度反向动作,保障通行人员的安全;
19、(3)防火设计,在消防紧急情况下,开门机接收到消防信号被中控室断电,此时开门机断电但保持带顺位功能的闭门器功能,无人推门时保持常闭防火状态,有人推门后,主动扇和从动扇以及支臂会将门本体按照先关闭从动扇,再关闭主动扇的方式关闭,实现防火门功能。
技术特征:1.一种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包括门本体、门框、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本体与所述门框连接,通过所述门锁装置锁闭所述门本体;在所述门框上设有开门机,所述开门机与支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支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门本体连接;所述门锁装置包括感应装置、出门按钮和电磁吸锁,所述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门本体外侧,所述出门按钮设置于所述门本体内侧,所述电磁吸锁设置于所述门框上;所述门本体上设有电磁吸附板,所述电磁吸附板与所述电磁吸锁相配合;在所述门本体的外侧设有安全保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本体包括主动扇和从动扇,所述主动扇和所述从动扇分别通过所述支臂与所述开门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门机根据所述感应装置和中控室的发来的信号做出相应控制动作;关门时,先关闭从动扇,再关闭主动扇;开门时,先开启主动扇,再开启从动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扇和所述从动扇上方设有透明玻璃窗,下方设有保护板;所述开门机与所述支臂连接处预埋加强板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装置为读卡器、人脸识别装置或指纹识别装置;所述电磁吸附板设置于所述门本体的上方与所述电磁吸锁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安全保护装置为光栅或激光感应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均设有状态指示灯,当所述状态指示灯为红色时为门禁开启,当所述状态指示灯为绿色时为门禁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安全保护装置前侧无障碍物时,所述开门机控制所述门本体自动打开并稍作停留后关闭;当所述安全保护装置前侧有障碍物时,所述开门机控制所述门本体停止关门并做出小幅度反向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防火功能,发生火灾时,所述开门机基于中控室发来的消防信号断电,所述电磁吸锁与所述电磁吸附板相分离后不阻止所述门本体被推开,推门后,所述门本体在所述支臂作用下恢复关闭。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一种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包括门本体、门框、门锁装置,门本体与门框连接,通过门锁装置锁闭门本体;在门框上设有开门机,开门机与支臂的一端连接,支臂的另一端与门本体连接;门锁装置包括感应装置、出门按钮和电磁吸锁,所述感应装置设置于门本体外侧,所述出门按钮设置于门本体内侧,所述电磁吸锁设置于门框上;所述门本体上设有电磁吸附板,所述电磁吸附板与电磁吸锁相配合;在门本体的外侧设有安全保护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航站楼跨区门禁自动闭合装置,解决了需要二次手动确认门是否已正常关闭以及通行效率低的问题,取得了简化开/关门步骤,提高通行效率,以及在消防紧急情况下门机断电但保持带顺位功能的闭门器功能从而防止火灾蔓延的有益技术效果。技术研发人员:张铭石,刘裕滨,栗鹏举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技术研发日:20230811技术公布日:2024/8/16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19/2757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