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06 14:47:50
本发明属于电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1、太阳能的光伏发电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发展,世界各国光伏发电占总用电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阵列模块、逆变器、交流滤波器和电网组成。逆变器是连接光伏阵列模块和电网的关键部件,用以实现控制光伏阵列模块运行于最大功率点和向电网注入正弦电流。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逆变器的用量也越来越多,同时光伏逆变器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出:
2、1、目前一组光伏逆变器一般放置在一个外壳内进行使用,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光伏逆变器的用量也跟随增多,使得多个光伏逆变器需要同时工作,但是现有的光伏逆变器都有单独壳体,这样会造成资源量费;
3、2、目前光伏逆变器在使用时,会在内部产生大量热量,为了保证光伏逆变器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则需要使用散热设备对其内部进行散热,但是由于光伏逆变器内部电气元件较多,使得其外壳必须密封,避免雨水进入壳体内,这使得光伏逆变器的散热效率降低,造成光伏逆变器使用时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4、3、目前在光伏逆变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内部进行定期的检修,由于目前光伏逆变器的外壳为密封状态,所以需要将其外壳拆开后才能进行检修工作,这使得维护工作会消耗大量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逆变器,本实施例包括,底座、逆变器电路板、散热机构、外壳组件、驱动机构;所述底座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四个架体板,所述架体板下方设有过线窗口,所述底座上设有磁铁台,所述磁铁台上固定设有底座磁铁;所述逆变器电路板设有四个,分别固定安装在四个架体板上;所述外壳组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外壳组件与底座组成电路板腔,用以承装逆变器电路板,所述外壳组件可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间切换;所述散热机构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环形槽内,所述散热机构可实现正转和反转,所述散热机构转动时可带动外壳组件跟随转动,通过所述散热机构的反转和正转可以带动外壳组件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间切换,当所述外壳组件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所述散热机构正转时,所述散热机构可将外界干燥空气吸入,并将吸入的空气加压后排入到电路板腔内,并且通过外壳组件和底座磁铁的配合,可使电路板腔内的高压空气高速流出,避免外界液体进入;所述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用以驱动所述散热机构转动。
3、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底座外圆周壁上设有底座环形槽,所述底座环形槽下端面内沿轴向偏心设有底座偏心槽,所述底座环形槽下方设有线腔,所述底座外圆周壁上中心对称设有四个接线口,所述接线口一端伸入线腔内,所述底座上方同轴设有底座立柱,所述底座立柱上端设有棘轮,所述底座立柱外圆周壁上设有连接环形槽,所述连接环形槽设置在所述棘轮下方,所述底座立柱内沿轴向同轴设有立柱盲孔,所述底座立柱内沿径向贯穿设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二线孔,所述第二线孔设置在所述立柱盲孔下方,所述底座内沿轴向同轴设有第一线孔,所述第一线孔上端和所述第二线孔连通,下端和线腔相连通,所述底座内沿轴向偏心设有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下端和所述底座环形槽连通,上端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
4、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体、进气单向阀、过流单向阀、内转环和内齿轮环;所述散热体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散热体同轴贯穿设有散热体孔,所述散热体孔内壁和所述底座环形槽构成封闭腔体,所述散热体孔内沿径向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端面和所述底座环形槽上端面贴合,下端面和所述底座环形槽下端面贴合,所述散热体内沿轴向同轴设有散热体环形槽,所述散热体环形槽开口向下,所述散热体环形槽外侧形成遮挡套,所述散热体上端面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四个散热体滑杆;所述内转环偏心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环形槽内,所述内转环内同轴贯穿设有环轴孔,所述内转环下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偏心槽内,所述内转环外圆周壁、底座环形槽上下端面和散热体孔内壁构成散热体腔,所述内转环内沿轴向同轴设有环盲孔,所述内转环外圆周壁沿轴向设有环滑槽,所述隔板穿过所述环滑槽伸入到环盲孔内,所述隔板将所述散热体腔分隔为吸气腔和排气腔,所述空气流道下端和所述排气腔连通,上端和所述电路板腔连通;所述进气单向阀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进气单向阀沿径向均布设置在所述散热体内,所述进气单向阀进气口与所述散热体环形槽连通,出气口与所述散热体孔连通;所述过流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隔板靠近散热体孔内壁一侧,用以使吸气腔内的空气进入排气腔内;所述内齿轮环同轴固定设置在所述散热体孔内,所述内齿轮环下端面和所述底座上端面贴合。
5、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散热体可以正转和反转,当所述散热体正转时,所述散热体通过隔板带动内转环跟随转动,使得排气腔体积缩小,吸气腔体积膨胀,进而使得排气腔内空气通过空气流道进入电路板腔,外界空气从散热体环形槽经过吸气腔对应的进气单向阀进入吸气腔内;当所述散热体反转时,使得排气腔体积膨胀,吸气腔体积缩小,进而使得吸气腔内的空气通过过流单向阀进入排气腔内。
6、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内窗、内窗架、内窗弹簧、控制套、控制销、棘齿销和棘齿弹簧;所述外壳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外壳内沿轴向同轴设有外壳盲孔,所述外壳盲孔内沿轴向同轴设有螺杆,所述螺杆滑动设置在所述立柱盲孔内,所述螺杆上设有螺旋槽,所述外壳内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四个外壳滑杆孔,所述散热体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滑杆孔内,所述外壳盲孔内壁上沿轴线中心对称设有四个窗口槽,所述窗口槽底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和所述外壳同轴,所述外壳内沿径向设有多个外壳气孔,所述外壳气孔与所述窗口槽连通;所述内窗设有四个,分别滑动设置在对应窗口槽内,所述内窗成瓦片形,所述内窗外凸面和内凹面均与所述外壳同轴,所述内窗下方固定设有内窗磁铁,所述内窗磁铁和所述底座磁铁相互吸引,所述内窗内沿径向贯穿设有多个内窗气孔,所述内窗在窗口槽内滑动时可在连通位和闭合位之间切换,当所述内窗位于连通位时,所述内窗气孔与所述外壳气孔连通,当所述内窗位于闭合位时,所述内窗气孔与所述外壳气孔错开;所述内窗架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盲孔内,所述内窗架沿轴向贯穿设有窗架孔,所述内窗架沿轴线中心对称设有四个窗架板,所述窗架板远离内窗架轴线一侧与所述内窗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窗弹簧设有四个,分别设置在四个窗口槽内,用以驱动内窗向闭合位移动;所述控制套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立柱上方,所述控制套内同轴贯穿设有控制套轴孔,所述螺杆穿过控制套轴孔,所述控制套沿轴向同轴设有控制套盲孔,所述棘轮转动设置在控制套盲孔内,所述控制套盲孔内沿径向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伸入到所述连接环形槽内,用于定位控制套,使其相对底座立柱不能轴向移动,所述控制套盲孔内沿径向还设有方形盲孔;所述控制销沿径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控制轴孔内,所述控制销伸入到所述螺旋槽内;所述棘齿销滑动设置在方形盲孔内,所述棘齿销远离方形盲孔一端设有棘齿销斜面,所述棘齿销斜面和所述棘轮上的棘齿面贴合,用以控制控制套相对底座立柱单方向转动;所述棘齿弹簧设置在方形盲孔内,用以驱动棘齿销向棘轮方向移动。
7、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外壳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控制销处于所述螺旋槽下端,所述螺旋槽对所述控制销有自锁作用,使所述外壳可保持在最高位置,将所述逆变器电路板露出;当所述外壳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控制销处于所述旋转槽上端,所述螺旋槽可通过控制销带动控制套跟随外壳转动,所述外壳下端和所述散热体上端贴紧,将所述逆变器电路板罩住。
8、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当所述外壳组件处于关闭状态,且所述散热体正转时,所述散热体带动所述外壳跟随正转,通过螺旋槽和控制销之间的配合,和所述棘齿销与棘轮之间的配合,使得所述控制套跟随正转,同时所述内窗跟随所述外壳正转,当所述内窗带动内窗磁铁和所述底座磁铁吸合时,所述内窗克服所述内窗弹簧切换至连通位,当所述内窗带动内窗磁铁越过所述底座磁铁时,所述内窗在所述内窗弹簧作用下切换至闭合位。
9、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一个架体板上,所述电机可以实现正转和反转;所述第一齿轮同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齿轮转动设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且与所述内齿轮环啮合。
10、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四个逆变器电路板上的导线,分别穿过相应的过线窗口进入第二线孔,再通过第一线孔进入线腔,然后再和相应的接线口相连接,通过接线口与外部导线对接,进而实现逆变器电路板功能。
1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2、1.通过设置圆筒形外壳,使得在外壳内部可以设置四组逆变器电路板,进而实现四组逆变器电路板同时工作,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光伏发电技术;
13、2.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外壳,使得在进行下雨时,旋转外壳通过离心力作用可以将雨水甩离外壳,避免雨水进入本发明内部,保证电气元件的工作环境;
14、3.通过在散热体上设置隔板,同时在散热体内偏心设置内转环,使得隔板、散热体和内转环组成排气腔和吸气腔,使得在散热体正转时,可以通过改变排气腔和吸气腔的体积进而将外部空气吸入并加压吹入外壳内部,使其内部空气压力升高,当内窗处于连通位时,外壳内的高压空气通过内窗气孔与外壳气孔喷出,使得风速较大,进而使得外壳外部的雨水不会流入,进而即达到了通风散热的效果,又能阻止外部的水进入外壳内部,使得逆变器电路板能够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
15、4.通过在外壳上设置螺杆,同时设置带有棘齿销的控制套,通过控制套上的控制销和螺旋槽配合,使得在电机带动外壳正转时,棘齿销和棘轮配合,螺杆能带动控制套转动,而当电机带动外壳反转时,控制套在棘齿销和棘齿弹簧作用下定位,不转动,使得螺杆相对控制套转动,带动外壳上升,外壳组件切换至打开状态,进而便于工作人员进形行检修,节省人力。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06/3241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