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电路板壳体及电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电路板壳体及电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2-26 16:06:19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其被配置为容纳电路板并保持电路板固定。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种壳体和一个或更多个电路板的电气和/或电子电路装置。所述壳体或电气/电子电路装置尤其设置用于机动车。根据现代车辆架构所生产的机动车的车载电源或车载供电系统需要使用配电装置,借此能够为连接至车载电源的设备(即车载电源用户)提供无干扰的12伏电压。还要求在生产机动车时能够简单不费事地将车载电源的线束(即电缆束)安装到机动车中。由于线束在机动车的至少一处过渡点穿过机动车的将湿区(如发动机舱)与干区(如内室)相互分隔的结构件,故须特别注意避免湿气沿线束(即穿过构件)从湿区进入干区。

背景技术:

1、迄今已知的是机动车线束完全在机动车车身之外被制造或集束。接着将制造/集束完毕的线束置入并布设于机动车车身中,使得线束分支末端达到车载电源用户所安装的相应位置。随后,通过将线束分支末端的线束侧连接件(插头和/或插座)与车载电源用户侧连接件相连接,从而实现车载电源用户和线束的电气连接。所述处置方式需要庞大工作量,因为现代线束很重,因此难以操作。此外,布设线束分支时须穿过结构件过渡点,其要费事地用密封机构如密封剂、密封圈等来密封。密封机构在此须在内周侧很贴近线束的线,这很难实现。故目前需要很多连续的或彼此相关的操作步骤和/或子过程,以便将常见线束布设到机动车车身中并电连接至车载电源用户、配电盘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手段以便尤其简单和/或不费事地达成线束至机动车车身的布设。

2、所述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完成。本发明的其它可能设计在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图中被公开。在针对独立权利要求主题中的一项所作说明的范围内公开的特征、优点和可能设计应被认为至少等同于其它独立权利要求的各自主题的特征、优点和可能设计,以及独立权利要求主题可能与其中一个或更多个从属权利要求相结合的各种可能组合的特征、优点和可能设计。

3、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出一种壳体,壳体被设计成容纳并保持一个或更多个电气/电子电路板固定。壳体例如可以是电气/电子电路装置的具有这个或这些电路板的组成部分,电路板以预定安装位置借助壳体被固定,尤其被固定在壳体中。电气/电子电路板尤其是配电单元,其具有其它电气和/或电子元件,比如以便在电路装置工作中保护待分配的电能(电压和/或电流)免受电气干扰影响和/或自待分配电能中消除电气干扰等。

4、壳体具有壳体本体,壳体本体则包括壳底件和从壳底件突出的壳壁件。在此,所述壳底件和壳壁件相互包夹出尤其不同于180°且不同于0°的角度。尤其规定所述壳底件和壳壁件相互包夹出直角,这意味着壳壁件相对于壳底件垂直布置。

5、壳底件是导电的,因为其具有导电材料如铜、铝等,例如由所述导电材料构成或在外侧涂有所述导电材料。还可以规定所述壳底件和壳壁件都设计成是导电的。因此,壳体本体是例如可以被称为汇流排的导电件。

6、壳体还具有电绝缘的覆层,其被涂覆至壳体本体。这意味着壳底件和壳壁件在外侧覆有覆层。壳体还具有一个或更多个预定的电触通点,其没有所述覆层。对此可以想到所述壳体本体(即汇流排)首先完全或部分被覆层包裹、尤其被包覆注塑或喷注,随后仅在这个或这些触通点又去除覆层。当然也可以想到在涂覆壳体本体时将触通点空出而未覆覆层,甚至在此根本没有喷上覆层。故电触通点是覆层的留空部位。覆层材料例如是热塑性塑料如聚丙烯、聚酰胺等,或是其它电绝缘塑料,其在加工状态下是能够浇注或喷注的并且在最终状态下形状稳定。在被置于壳体本体上的塑料的(如固化或冷却)最终状态下形成壳体的紧贴壳体本体的覆层。

7、通过壳体来形成一个板腔,其通过涂覆有覆层的壳底件和涂覆有覆层的壳壁件界定。板腔被设计成接纳或容置一个或更多个电气和/或电子电路板。对此,板腔具有至少一个腔室区,其关于形状和尺寸对应于待容纳的电路板。故壳体设立、即设计和布置用于作为这个或这些电路板的壳体。

8、各自电路板具有电气和/或电子功能电路。对此,电路板例如包括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通常为刚性的板体,板体具有导电的导线网络,导线网络例如借助蚀刻法或印刷法等形成,其端部形成焊盘和/或具有焊盘。借助焊盘(footprint),与之焊接的电气和/或电子元件一方面被机械保持在板体上,另一方面与导线网络电接触。由此在板体之上/之内形成电气和/或电子功能电路。

9、另外,壳体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固定机构,其中,(各相应的)固定机构具有导电触通单元和机械紧固单元。导电触通单元和机械紧固单元相互按照一体化形式实现,这意味着触通单元和紧固单元至少部分是共同的。换言之,触通单元和紧固单元共用至少同一构件。

10、导电触通单元以预定安装位置(即当触通单元按规定就位且电路板安置在板腔内时)与所述壳体本体(尤其是壳底件)在电触通点处直接形成电接触。这意味着,在未覆盖覆层的触通点处,触通单元至少直接接触壳体本体或者连接至壳体本体。触通单元以预定安装位置至少延伸入板腔内,并且被进一步设置为在板腔内与电路板的对应触通单元形成导电接触或连接。由于触通单元延伸入板腔中,故它还尤其起到间隔件的作用,电路板和壳体本体(如壳底件)通过间隔件相间隔。另外,在触通单元和壳体本体之间形成特别高效的传热,从而实现电路板和壳体本体之间的很高效的传热。由此,电路板(尤其是固定在其上的电气/电子元件)可以被很高效地冷却。

11、机械紧固单元被设计成在板腔内与电路板的对应紧固单元机械连接在一起,以便在板腔内将电路板机械固定就位。即,如果触通单元按规定就位并且电路板被安置在板腔中,则借助固定机构一方面将壳体本体和电路板相互电接触,另一方面也借助固定机构将它们机械固定在一起。

12、由于触通单元和紧固单元以一体化方式实现和/或布置,故固定机构是空间紧凑的单元,借此在由固定机构外轮廓限定的有限空间内,可以建立在电路板与壳体本体之间的机械固定以及电触通。因此,固定机构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很紧凑且结构空间高效地实现,这利于很有利的封装。在此,触通单元和紧固单元所共用的至少一个共同构件具有双重功能,其一方面起到触通单元的构件的作用,另一方面同时用作紧固单元的构件。因此不同于常见的固定机构(其触通单元和紧固单元并非设计成一体式),电接触和/或机械固定随着固定机构的共用构件的移除或脱开而取消。壳体因为所述固定机构而有利地具有很少的单独零件,由此它可以极其简单或不费事地制造并且具有尤其不复杂的结构。

13、壳体还是一种用于以很简单和/或不费事的设计将线束布设到机动车车身中的手段。由于有壳体,现在可以在机动车车身外制造线束模块,接着将线束模块置入机动车车身中并借助固定于壳体中的电路板将其组装成线束。故通过将线束模块连接至电路板,线束才在机动车车身内部完成最终组装。在此,相比于组装完毕的线束或电缆束,这些线束模块的重量很轻,故很易于操作。另外,这种线束模块能够很简单地在机器辅助下尤其是部分自动或全自动地生产。

14、此外,提供一种特别灵活或能够轻松按需调整的方法,用以将电路板电连接或触通至壳体本体,这尤其对于保证在电接线端子与电路板的电气/电子元件之间的很短导电路径是有利的。这不仅导致在电路板的有效运行或起效运行中的很小的损失热功率,也导致电路板导线网络的优选很小的天线有效面积。这又导致线束和进而配备有线束的机动车的很有利的电磁兼容性(emc),以及导致连接至线束的电子和/或电气设备的很稳定且干扰少的电压供应。尤其规定,壳体本体(尤其是仅壳底件)的材料质量大于电路板上的电气/电子元件和导线网络的总质量。因此,通过壳体本体形成特别高效的散热器,用于散热或冷却电路板。

15、在壳体的一个改进方案中,壳底件沿其厚度方向在两侧从壳壁件突出,使得壳底件将板腔分隔成第一分腔与第二分腔,其中,固定机构被设计成在其中一个分腔内将电路板(以下称为第一电路板)机械固定并将另一(第二)电路板机械固定在相应其中另一分腔内并且将其分别与壳体本体电触通。如果横截面的剖切平面沿着壳底件厚度方向剖切壳体,则可观察到横截面呈现双t形,其长边由壳底件构成且其短边由壳壁件构成。故板腔包括两个分腔并且因此由两个分腔构成。在此,壳底件如此横贯板腔,即,其中一个分腔通过壳底件的第一宽阔面邻接壳底件,而其中相应的另一分腔通过壳底件的第二宽阔面邻接壳底件。在此,这两个宽阔面在壳底件的厚度/壁厚上相互间隔并且彼此相向或相背。可以规定两个分腔相互成镜像地设立、即设计和布置。分腔的内表面可以彼此不同,比如每个分腔的覆层形状彼此不同。

16、如果需要借助线束穿过机动车车身的结构件建立电气连接,则壳体根据另一可能设计被设计成用于机动车车身结构件的通孔的密封机构。壳体可以例如安放在贯穿结构件的通孔之处/之中,其中,通过将壳体按照其预定安装位置连接/安装至结构件来密封所述通孔。对此,壳体例如在外周侧具有与通孔相对应的尺寸和几何形状,故壳体以配合的方式被安装到通孔中并且尤其能够以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的方式被固定在其中/其上。对此,通孔和壳体尤其如此设计,即,当壳体被按规定地安放在通孔之中/之处时,壳体外周面和通孔内周面例如相互紧贴。机动车车身的结构件例如是防溅壁或端壁,借此将湿区(如发动机舱)和干区(如内室)相互分隔。具有壳体和/或电路装置的线束穿过结构件如此建立电连接,即,相应的线束模块在湿区侧和在干区侧电气接合至壳体或电路装置、即至少其中一个所述电路板。

17、为了保护电路装置、尤其是其中在湿区侧被固定在板腔中、即在相应分腔中的电路板以免不希望地受潮,尤其设有壳盖件,其在湿区侧密封板腔。以下还将更详细描述壳盖件。

18、通过所述壳体来提供一种还能够进一步辅助模块式线束制造的高效可能性。由于壳体一方面用作这个或这些电路板的支座且因此作为线束模块的耦合点、环通点和/或配电点。另一方面,壳体用作密封机构,借此可以将湿区和干区有效相互密封。故尽管穿过结构件建立电气连接,湿气并未不希望地沿线束(即穿过结构件)从湿区进入干区。

19、根据壳体的另一可能设计,固定机构的触通单元具有导电的套管件,由它形成触通单元的(第一)触通元件,其中,套管件以预定安装位置通过第一套管端部直接接触触通点并以第二套管端部突入板腔中,即突入其中一个或两个分腔中。固定机构的紧固单元在此具有对应于套管件的螺栓件,螺栓件构成紧固单元的(第一)紧固件并且以预定安装位置同轴于套管件布置并相对于壳体本体被固定。螺栓件可以设计成是导电的或电绝缘的。通过套管件来提供一种很简单的可能性,用以将电路板在热学/热技术上和电子技术上与壳体本体耦合且同时将电路板按预定间距(即在套管长度上)与壳体本体和/或覆层间隔固定。

20、根据一个可能设计而可以想到,在固定机构中,套管件(以下称为第一套管件)与壳体本体以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的方式相互连接,尤其是相互成一体地构成。例如第一套管件和壳体本体可以由同一原材料块连贯形成,比如铣制。还可以想到增材制造方法,借此在同一制造过程中形成壳体本体和第一套管件并使其相互连接。由此,有利地提供一种防丢失的第一套管件和一种零件很少的壳体本体,使得其操作尤其在壳体或线束制造期间内特别简单且不费事。此外,因在第一套管件和壳体本体之间的很紧密连接而得到损失很小的电流传导能力以及损失很小的导热能力。

21、在另一可能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机构中,所述导电的套管件(以下称为第二套管件)与所述壳体本体原本未相互紧贴,其中,第二套管件以预定安装位置借助销栓被夹紧至触通点且进而压紧至壳体本体并由此与壳体本体电接触。所述固定机构和/或至少其中另一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第二套管件。

22、具有带有第一套管件和/或第二套管件的触通单元的固定机构的以上描述是指,所述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第一套管件或第二套管件,或者具有第一套管件以及第二套管件两者。另外,如果有两个或更多个固定机构,则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第一和/或第二套管件。另外,其中一个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第一套管件,余下的其中一个或更多个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第二套管件。

23、至少所述套管件和螺栓件可以相互成一体地构成。尤其是,第一套管件、螺栓件和壳体本体可以相互成一体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螺栓件朝着远离套管件的方向延伸入板腔中,从而电路板可以借助螺母被固定在板腔内。

24、尤其是,螺栓件是螺钉,即,螺栓件具有螺栓部和与之材料接合连接的夹紧头部。壳体本体,尤其是壳底件和/或第一套管件,可以具有与螺栓部对应的螺纹孔,因此螺栓件能够借助螺纹连接被拧入壳体本体和/或第一套管件中。或者可以想到,壳体本体和/或第一套管件具有无螺纹的且对应于螺栓部的贯通孔,螺栓部可以穿过贯通孔布置。螺栓部于是从板腔或其中一个分腔伸出并且可以在板腔外或在相应的另一分腔内被拧上配套的螺母。螺栓件的其它实施方式(例如以螺杆、螺柱等形式)与对应的螺纹夹紧件(如螺母等)结合使用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套管件是第二套管件的情况下,它可以沿其纵向延伸方向具有无螺纹的通孔,使得第二套管件可以套到螺栓件的螺栓部上。

25、根据另一可能设计,所述固定机构和/或或许其中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固定机构可以具有导电的接片,由此形成触通单元的另一(第二)触通元件,其中,所述接片和壳体本体相互电接触,并且所述接片垂直地且无覆层地突入板腔(即其中一个分腔)中,使得通过接片形成壳体本体的触通点。在此,固定机构的紧固单元具有接片的预定连接部分,由预定连接部分形成紧固单元的另一(第二)紧固件,其中,接片的这一连接部分被设计成与电路板的对应连接部分机械和导电连接。如果接片被设计成刚性或固有形状稳定,则固定在其上的电路板通过接片被安全或稳定地保持在壳体本体上。电路板在接片处同时达成的机械固定及电连接尤其借助挤压接合(也称为无钉铆接)、其它焊接方法、钎焊等实现。为此,壳体的或壳体本体的接片与电路板的接线片相对应,故只要电路板被定位在板腔内或对应的分腔中,所述接片就布置成相互面平行,尤其在壳体接片的连接部分区域中相互面接触。借助焊接工具、尤其无钉铆接钳,于是可以将壳体的接片与电路板的接线片相互接合,使得电路板通过接片而与壳体本体导电导热连接且同时被机械固定在壳体之内/之处。由此一来,壳体适用于特别简单地安装和连接电路板和进而很简单地制造具有电路装置的线束。

26、为了能够在电路板和壳体本体之间建立很高效或损失小的电接触以及热接触,根据另一可能实施方式,壳体本体(尤其是其壳底件)和接片可以相互成一体构成或以其它方式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地相互连接。例如可以规定将接片设计成弯曲件,其从壳体本体向外弯曲,使得接片或弯曲件从壳底件的其中一个宽阔面突出到板腔或分腔中。

27、根据壳体的一个可能改进方案,固定机构和/或或许其中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固定机构可以具有一个带有螺纹件的导电的焊接底脚,由其形成触通单元的另一(第三)触通元件。焊接底脚被设计成与电路板(如果有超过一个的电路板,则是指其中一个所述电路板)上对应的焊接底脚座焊接。以预定安装位置,焊接底脚通过一个底脚面直接接触所述触通点。此外,焊接底脚被设计成尤其借助一个或更多个焊盘电气和机械连接至电路板的导线网络。这意味着,(各自)电路板可以具有一个或更多个这种焊接底脚。固定机构的紧固单元可以具有对应于螺纹件的螺纹夹紧件,由其形成紧固单元的另一(第三)紧固件。螺纹夹紧件或第三紧固件被设计成将底脚面夹紧至触通点。

28、各自焊接底脚可以具有内螺纹孔,其中,螺纹夹紧件于是例如可以是一种螺钉,其带有对应于内螺纹孔的螺栓部和与之材料接合连接的夹紧头部。或者螺纹夹紧件可以具有对应于内螺纹孔的螺杆和对应于螺杆的螺母。还可以想到,螺纹夹紧件只具有一个螺母,其中,对应于螺母的螺柱于是从焊接底脚突出。

29、借助焊接底脚来提供一种特别可靠的可能性,用以将所述电路板可靠地在板腔内固定就位且同时与壳体本体导电且传导热能地耦联。

30、在壳体的另一可能设计中规定,壳壁件被设计成是导电的,电接触所述壳底件,并且具有接线元件用于将壳底件电连接至供电网。壳底件和壳壁件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以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的方式相互连接或者相互成一体地构成。供电网尤其是机动车的12伏车载电源,在其中安装有所述壳体或电路装置。因此,电路装置可以是车载电源用户。由于壳体本体以预定安装和连接位置连接至供电网,故电路装置可以在板腔内通过壳体本体被供以工作电能。根据触通点或者这个或这些固定机构的定位布置,可以通过有利方式将电路装置或电路板的电接线点与电路装置或电路板的电气和/或电子元件之间的导线路径设计得很短。这造成电路装置或电路板的很高效的工作以及造成线束和/或电路装置或电路板的很有利的电磁兼容性能。

31、为了能够很高效地冷却安置在板腔中的电路装置或电路板,根据另一可能实施方式,壳体具有散热肋组件,其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散热肋,其中,各自散热肋从壳体本体、尤其是壳壁件的外侧向外延伸。

32、各自散热肋可以完全由覆层材料构成。换言之,各自散热肋可以由覆层材料一体形成。散热肋例如可以在形成覆层的情况下构成。这意味着,散热肋和覆层可以相互成一体地构成。或者可以规定散热肋和覆层相互分开制造并且随后以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33、或者,散热肋可以具有不同于覆层的材料。例如散热肋可以被安装到覆层的外侧,比如被喷注到覆层的外侧,和/或以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的方式被固定在覆层上或被一体形成到覆层上。

34、散热肋的散热肋芯和壳体本体可以相互接触以便导热,其中,散热肋芯包覆有电绝缘材料。例如,散热肋体材料是金属、尤其是与壳体本体相同的金属。散热肋体和壳体本体可以按下述方式相互导热接触或连接,即,它们传力配合、形状配合和/或材料接合地连接或相互成一体构成。电绝缘材料例如是覆层材料。就此而言,散热肋体可以在形成覆层的情况下包覆或涂覆有覆层材料。就此,散热肋体可以被视为壳体本体组成部分。

35、壳体的另一可能设计规定壳体具有壳盖件,其被设计成流体密封地封闭板腔并且具有插接触点区,借助插接触点区,电路板的插接触点能够直接或间接在板腔外被电接触。壳盖件因此被设计成如此安放在板腔、尤其是其中一个分腔之内/之处,即,板腔或分腔相对于环境被流体密封。为此,壳盖件关于形状和尺寸对应于板腔,即对应于板腔开口,电路板穿过所述板腔开口被装入板腔中。

36、壳盖件具有第一侧,其在预定安装位置、即在借助壳盖件将板腔相对于其环境密封时朝向板腔或相应分腔。此外,壳盖件具有第二侧,其在预定安装位置背对板腔或相应分腔。壳盖件可以在其第一侧具有板腔侧插头。替代地或附加地,壳盖件可以在其第一侧具有板腔侧插座。插头或插座至少对应于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因此,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可以具有插接件,其对应于壳盖件的插座的插座件。替代地或附加地,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可以具有插座件,其对应于壳盖件插头的插接件。

37、在壳盖件的第二侧,它可以具有环境侧插座和/或环境侧插头,其中,环境侧插座件和/或插接件对应于线束模块侧插座件或插接件。在此,环境侧插座件和/或插接件和板腔侧插座件和/或插接件分别可以相互导电连接。故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可以在板腔或相应的分腔外被间接接触。

38、还可以想到,壳盖件没有自己的插接件和插座件,并且电路板的插接触点穿过壳盖件且因此最终到达环境侧。故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可以直接在板腔或相应分腔外被接触。对此,壳盖件的插接触点区例如可以具有预设穿透点(比如由可逆弹性的例如类橡胶材料构成),其中,于是在按规定安装壳盖的情况下所述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刺透预设穿透点,因此最终到达壳体的环境侧并且可以在此直接触通。在此,由于预设穿透点的材料紧贴插接触点,因此保证沿插接触点的可靠密封作用。

39、此外,壳盖件可以具有插接滑槽,其对应于线束模块侧的插接滑槽,使得对应的线束模块和壳盖件能够以传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方式相互固定。故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和相应线束模块可以在插接滑槽简单机械接合的情况下电接触。作为预设穿透点的替代或补充,壳盖件可以具有通孔,电路板的插接触点在壳盖件按规定被装入时穿过通孔且最终到达环境侧。沿插接触点的密封作用于是通过为此例如具有密封件(比如o形圈等)的插接滑槽来确保。

40、通过壳盖件,壳体可以很有利地作为密封机构被安装在机动车车身的湿区与干区之间。在此,尤其是凭借所述壳盖件来确保电路装置或固定在板腔的通入湿区的区域内的电路板被可靠保护以免喷溅上液体、尤其是水。因此,即便当所述电路板或其中一个电路板安置在湿区侧的板腔或分腔中时,也确保电路装置的无干扰使用。

41、在壳体的另一可能实施方方式中,壳体、尤其是其壳底件在接合区中具有通孔,导电的信号耦合件穿过通孔,借此可以将能够固定在第一分腔内的电路板和能够固定在第二分腔内的另一电路板相互电连接。故可以借助壳体以很简单的方式且尤其很利于封装地由两个待相互电连接或已电连接的电路板形成一个电气和/或电子单元。

42、按照另一可能实施方式,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信号耦合件被设计成连接键合件。这意味着电路板借助引线键合或条带键合相互电连接。这是有利的,因为所述键合用途尤为多样且灵活,并且尤其是可以通过三维布局的连接键合将导线网络相互连接。由此关于(各自)电路板的设计和布置提供极高的设计和/或布置自由度。由此能够特别合适地对边界条件(或许源自封装设定条件)作出反应。另外,键合可以很简单地部分自动或全自动地进行,由此降低电路装置的制造成本并确保连接质量始终如一。

43、根据壳体的一个改进方案,替代地或附加地,其中一个或更多个信号耦合件可以被设计成压配触点,其被压入保持在接合区内的通孔中的耦合件支座中。在此可以规定耦合件支座密封所述接合区的通孔。同样能够想到的是压配触点单独地或分组地被压入两或更多个耦合件支座中,其中,耦合件支座可以被安装在分别单独构成的通孔或共用的通孔中。在使用压配触点连同耦合件支座的情况下,电路板的电连接被设计得很简单,因为在电路板安置就位在分腔中的情况下电路板在此相互电接触。换言之,对于电路板的安置就位和电路板的电接触或电连接来说,不需要多个流程或操作步骤。

44、关于信号耦合件,应理解的是壳体能够仅具有连接键合件,或者仅具有压配触点。此外还应理解,壳体可以同时具有一个或更多个连接键合件以及一个或更多个压配触点。

45、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出一种电气和/或电子电路装置,其具有根据前述内容形成的壳体和一个或更多个电路板。在此,(各自)电路板被保持在板腔中且由此与壳体本体电接触和热接触。故壳体因此用作这个或这些路板的支座。电路板尤其被设计成电气和/或电子耦合电路、环通电路和/或配电电路。

46、在电路装置的另一可能实施方式中,它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在此,壳底件沿其厚度方向在两侧从壳壁件突出,由此壳底件将板腔的第一分腔与板腔的第二分腔相互分隔。借助固定机构,第一电路板在其中一个分腔内并且第二电路板在相应的另一分腔内被机械固定并由此与所述壳体本体电接触和热接触。此外,电路板通过信号耦合件相互接合,其中,通过两个相互接合的电路板共同形成一个电气和/或电子单元。在此,各自电路板应被视为这一电气和/或电子单元的组成部分。例如第一电路板形成电气/电子控制设备的第一部分,其中,第二电路板形成控制设备的另一部分。由此提供一种可能性,即,可以很紧凑地形成电子单元,比如机动车控制设备。

47、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提出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身的线束,其具有根据前述内容构成的电路装置且因此具有根据前述内容构成的壳体作为组成部分。另外,线束具有至少一个线束模块,其电连接至电路板或其中一个电路板。

48、可以从以下对可能实施例的描述以及结合图得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以上在说明书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以下在附图说明中和/或在图中被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能够不仅在各自所指明的组合中、也在其它组合中或单独地采用,而没有超出发明范围。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216/3481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