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五金工具产品及配附件制造技术 > 一种电动撑杆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电动撑杆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5 17:49:05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撑杆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传统的手动开启尾门方式正在越来越多的被电动式尾门所代替,电动式尾门一般采用电动撑杆作为动力执行机构,电动撑杆一般布置在车辆尾门与侧围排水槽形成的有限空间内。

2、现有技术中,电动撑杆一般包括粗套管和细套管两个管件,其中,粗套管和细套管同轴设置,粗套管内安装有驱动结构,而细套管内则安装有与驱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传动套管,由于驱动结构的体积较大,因此内部安装有驱动结构的粗套管的直径大于内部安装有移动套管的细套管的直径,部分粗套管套设于细套管的外周。

3、目前,电动撑杆的布置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布置方式为粗套管远离细套管的一端和细套管远离粗套管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车辆尾门和车辆本体,驱动结构能够驱动粗套管沿其轴线相对细套管移动,从而实现车辆尾门的自动开合,对于上述布置方式,当电动撑杆打开车辆尾门时,雨水能够沿粗套管和细套管的外壁流动至排水槽内。

4、而另外一种布置方式则为粗套管远离细套管的一端和细套管远离粗套管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车辆本体和车辆尾门,驱动结构能够驱动细套管沿其轴线相对粗套管移动,从而实现车辆尾门的自动开合,当电动撑杆打开车辆尾门时,沿细套管的外壁流动的雨水易由细套管和粗套管之间的缝隙流入粗套管内,从而损坏驱动结构。为解决上述问题,对于采用粗套管远离细套管的一端和细套管远离粗套管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车辆本体和车辆尾门的布置方式的电动撑杆,现有技术中对粗套管的结构做出了改进,具体地,如图1所示,粗套管110包括一体成型的粗管部111和细管部112,其中,细套管120的直径大于细管部112的直径,驱动结构安装于粗管部111内,而细套管120则套设于细管部112的外周,驱动结构能够驱动细套管120沿其轴线相对细管部112移动,从而实现车辆尾门的自动开合,当电动撑杆打开车辆尾门时,细管部112能够防止沿细套管120的外壁流动的雨水流动至粗管部111内,从而避免损坏驱动结构。但对于上述电动撑杆,由于细套管120的内部增加了一层管道结构,即传动套管的外部有两层管道结构,因此电动撑杆所需的布置空间增大,从而导致车辆其它部件的布置难度升高。

5、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撑杆及车辆,既能够避免因雨水流入电动撑杆内而损坏电动撑杆的驱动结构,同时又不会影响车辆其它部件的布置。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撑杆,包括壳体和第一套管,所述壳体内安装有驱动结构,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套管沿所述第一套管的轴向间隔排列,所述驱动结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套管沿其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套管远离所述驱动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球头,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

4、第二套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球头的外周并能够随所述第一球头一同移动,所述第二管部套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一体成型。

5、作为优选,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被抵压限定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一球头之间。

6、作为优选,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周并抵接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球头之间。

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管部内部设置有凸台,所述第一球头和所述弹簧分别抵接于所述凸台沿所述第一套管的轴向的两侧。

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套管还包括第三管部,所述第三管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之间,所述第三管部沿所述第一套管的径向的半径由靠近所述第一管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管部的一端逐渐增大。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管部与所述第一管部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三管部与所述第二管部的连接处均呈圆弧过渡。

10、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球头,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球头的外周,所述驱动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球头和所述壳体围构形成的腔体内,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被抵压限定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球头之间。

11、作为优选,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丝杆,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丝杆同轴设置并螺接于所述丝杆的外周,所述驱动结构能够驱动所述丝杆绕其轴线转动。

12、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外周套设有橡胶圈,所述第二管部远离所述第一管部的一侧能够抵接于所述橡胶圈。

13、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的电动撑杆。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对于采用第一套管远离壳体的一端和壳体远离第一套管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车辆尾门和车辆本体的布置方式的电动撑杆,当驱动结构驱动第一套管并带动第二套管移动以打开车辆尾门时,雨水能够沿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的外壁流动,由于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一体成型,从而能够防止雨水进入电动撑杆内部,进而避免损坏驱动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套管的外部仅设置有第二套管,即第一套管的外部仅有一层管道结构,从而能够避免增大电动撑杆上与第一套管正对的位置的外径,进而实现在避免因雨水流入电动撑杆内而损坏电动撑杆的驱动结构的同时,避免增大电动撑杆所需的布置空间,从而避免影响车辆其它部件的布置。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撑杆,包括壳体(210)和第一套管(220),所述壳体(210)内安装有驱动结构(211),所述壳体(210)和所述第一套管(220)沿所述第一套管(220)的轴向间隔排列,所述驱动结构(211)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套管(220)沿其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套管(220)远离所述驱动结构(2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球头(22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第一密封圈(240),所述第一密封圈(240)被抵压限定于所述第一管部(231)和所述第一球头(22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弹簧(250),所述弹簧(250)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220)的外周并抵接于所述壳体(210)和所述第一球头(22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231)内部设置有凸台(2311),所述第一球头(221)和所述弹簧(250)分别抵接于所述凸台(2311)沿所述第一套管(220)的轴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230)还包括第三管部(233),所述第三管部(233)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管部(231)和所述第二管部(232)之间,所述第三管部(233)沿所述第一套管(220)的径向的半径由靠近所述第一管部(231)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管部(232)的一端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部(233)与所述第一管部(231)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三管部(233)与所述第二管部(232)的连接处均呈圆弧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0)远离所述第一套管(220)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球头(212),所述壳体(210)套设于所述第二球头(212)的外周,所述驱动结构(211)安装于所述第二球头(212)和所述壳体(210)围构形成的腔体内,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第二密封圈(260),所述第二密封圈(260)被抵压限定于所述壳体(210)和所述第二球头(21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撑杆还包括丝杆(270),所述第一套管(220)与所述丝杆(270)同轴设置并螺接于所述丝杆(270)的外周,所述驱动结构(211)能够驱动所述丝杆(270)绕其轴线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0)的外周套设有橡胶圈(213),所述第二管部(232)远离所述第一管部(231)的一侧能够抵接于所述橡胶圈(213)。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撑杆。

技术总结本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撑杆及车辆,电动撑杆包括壳体、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壳体内安装有驱动结构,壳体和第一套管沿第一套管的轴向间隔排列,驱动结构能够驱动第一套管沿其轴向移动,第一套管远离驱动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球头,第二套管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第一管部套设于第一套管和第一球头的外周,第二管部套设于壳体的外周,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一体成型。对于采用第一套管远离壳体的一端和壳体远离第一套管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车辆尾门和车辆本体的布置方式的电动撑杆,本技术能够防止雨水进入电动撑杆,进而避免损坏驱动结构,同时能够避免增大电动撑杆所需的布置空间,从而避免影响车辆其它部件的布置。技术研发人员:张卫强,闫强,李光春,曹蛟龙,柏森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麦格纳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4技术公布日:2024/6/2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4919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