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7 14:00:47

本技术涉及悬挂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

背景技术:

1、摩托车的后悬挂装置是后轮与车体弹性连接的机构,其作用是抑制因路面不平而产生的振动、冲击传入摩托车车体,提高乘坐舒适性,使轮胎和路面始终保持最佳的接触并使摩托车的驱动力、制动力、横向力等产生在轮胎和路面之间,保证摩托车的正常运行和行驶稳定性。

2、现有的后悬挂结构采用直连式悬挂结构,直连式悬挂结构的后轮的运动行程和减震器的压缩行程基本上呈线性关系,不能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会导致后轮在整个运动行程内,前段太硬不舒适,后段太软支撑力不足,影响摩托车的舒适性。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摩托车悬挂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解决现有的后悬挂装置中的后轮的运动行程和减震器的压缩行程基本上呈线性关系,不能随外部冲击、振动的变化而变化,影响摩托车驾驶的舒适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包括:车架、减震器、后平叉、拉杆、摆臂和后轮;

3、所述车架上具有在竖直平面上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位于所述第三转动部的上方;

4、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摆臂转动连接;

5、所述后平叉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后轮转动安装在所述后平叉的第二端;

6、所述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摆臂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后平叉转动连接,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平叉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后轮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之间;

7、所述摆臂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摆臂上用于与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减震器以及所述拉杆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在竖直平面上呈三角形分布。

8、上述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效果:后轮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后轮带动后平叉绕第三转动部摆动,后平叉向上摆动带动拉杆向上顶起,拉杆带动摆臂绕第二转动部摆动,摆臂摆动过程中压缩减震器,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减震器压缩的过程中,由于后平叉通过拉杆和摆臂的传动使得放大率(后轮行程/减震行程)逐渐减小,这使得前段悬挂系统的放大率较大,减震器的等效弹簧倔强系数(k值)和阻尼均较小,显得减震柔软舒适。而随着后轮运动行程的加大,放大率随之减小,减震器的等效弹簧倔强系数和阻尼随之增大,可以有效吸收颠簸路面的震动和冲击,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并且由于减震器位于车架的上侧,减震器受到车架的保护,避免了减震器受到来自摩托车底部的撞击,降低了减震器的受损风险。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摆臂包括套管和两块间隔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和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均与两块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和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均位于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转动部为固定轴,所述套管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杆与减震器之间通过两块连接板传动,这使得传动更加稳定,由于竖向设置的连接板在竖直平面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使得摆臂在满足传动零件的强度的情况下,减少了材料用量,降低了成本。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管内安装有轴承,所述套管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通过轴承与固定轴连接使得二者之间的转动更加流畅,保证传动的稳定性,并减少对固定轴的磨损。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平叉包括两根平行的后轮摇臂,所述后轮摇臂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转动连接,两根所述后轮摇臂共同固定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拉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平叉通过两根后轮摇臂共同传递悬挂系统与后轮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悬挂系统整体稳定性较好,提高驾驶的安全系数。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车架上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减震器下方。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安装腔设置在减震器下方,并位于车架内侧,这使得安装腔内的空间不易受到外部的撞击。可以在安装腔内安装电动摩托车使用的电池组等,降低了安装腔内的部件的受损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减震器、后平叉、拉杆、摆臂和后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套管和两块间隔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和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均与两块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拉杆的第一端和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均位于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二转动部为固定轴,所述套管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安装有轴承,所述套管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包括两根平行的后轮摇臂,所述后轮摇臂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转动连接,两根所述后轮摇臂共同固定连接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拉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减震器下方。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悬挂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用多连杆悬挂系统,包括:车架、减震器、后平叉、拉杆、摆臂和后轮,车架上具有在竖直平面上呈三角形分布的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第三转动部,摆臂上用于与第二转动部、减震器以及拉杆转动连接的连接点在竖直平面上呈三角形分布。减震器压缩的过程中,由于后平叉通过拉杆和摆臂的传动使得放大率(后轮行程/减震行程)逐渐减小,这使得前段悬挂系统的放大率较大,减震器的等效弹簧倔强系数(K值)和阻尼均较小,显得减震柔软舒适。而随着后轮运动行程的加大,放大率随之减小,减震器的等效弹簧倔强系数和阻尼随之增大,可以有效吸收颠簸路面的震动和冲击,提高了驾驶舒适性。技术研发人员:文艺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汲可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117技术公布日:2024/7/9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1/1127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