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 车载充电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载充电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6:23:26

本申请涉及车辆充电,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载充电装置主要工作原理是将交流输入电流转换为车载动力电池需要的高压直流电流,负责为电驱动的车载动力电池充电。考虑到车载充电装置内部的散热需求等,相关技术中车载充电装置的组装工序复杂,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车载充电机的体积较大,功率密度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组装简单,有利于减小体积、提高功率密度的车载充电装置及车辆。

2、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

3、壳体,包括外壳体部和设于所述外壳体部之内的内壳体部,所述内壳体部具有散热通道;

4、第一电路板,与所述内壳体部层叠并间隔设置;

5、至少一个场效应管,设于所述内壳体部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所述场效应管包括管体及设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的多个引脚,所述管体包括相背设置的安装面和散热面,所述安装面贴装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内壳体部的一侧,所述散热面抵接于所述散热通道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所述引脚贴装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朝向所述内壳体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导热绝缘件,所述导热绝缘件抵接于所述散热面与所述散热通道之间;所述内壳体部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设有定位件,所述导热绝缘件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定位孔配合。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导热填充件,所述导热填充件填充于所述散热面与所述导热绝缘件的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导热填充件填充于所述内壳体部与所述导热绝缘件的边缘之间。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部包括底壁、顶盖和周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顶盖相对设置,所述周侧壁连接于所述底壁与所述顶盖之间,所述底壁、所述顶盖和所述周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壳体部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内壳体部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内壳体部包括设于所述底壁上并依次弯折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间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周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周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第二侧壁的内侧、第三侧壁的内侧以及所述周侧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第二侧壁的外侧、第三侧壁的外侧以及所述周侧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二子收容空间,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抵接于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的至少一个压条。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子散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三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子散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一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二子散热通道及所述第三子散热通道形成所述散热通道,所述场效应管的数量为多个,部分的所述场效应管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另一部分的所述场效应管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收容空间内并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的ac/dc转换器件。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电路板及交流输入滤波器件,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及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依次层叠设置,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三电路板及dc/dc转换器件,所述第三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第一子收容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三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dc/dc转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第一子收容空间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电路板及所述dc/dc转换器件依次排列,所述dc/dc转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三电路板。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四电路板及直流输出滤波器件,所述第四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所述第四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四电路板及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四电路板。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五电路板、交流输入滤波器件及直流输出滤波器件,所述第五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背离所述内壳体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五电路板,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五电路板。

14、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载动力电池及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所述车载充电装置用于对所述车载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15、本申请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电路板及至少一个场效应管。壳体包括外壳体部和设于外壳体部之内的内壳体部,内壳体部具有散热通道。第一电路板与内壳体部层叠并间隔设置。场效应管设于内壳体部与第一电路板之间,场效应管包括管体及设于管体的外表面的多个引脚,管体包括相背设置的安装面和散热面,安装面贴装于第一电路板朝向内壳体部的一侧,散热面贴装于内壳体部的散热通道朝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引脚贴装于第一电路板朝向内壳体部的一侧,并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简言之,通过将第一电路板、场效应管以及内壳体部依次层叠设置,场效应管的一侧贴装于第一电路板朝向内壳体部的一侧,实现电气连接,场效应管的另一侧贴装于内壳体部朝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以通过内壳体部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如此叠层的结构设计在实现散热的同时能够使得车载充电装置的组装工序得以简化,并节省了组装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车载充电装置的体积,提高车载充电装置的功率密度。

16、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因此车辆中车载充电装置的组装工序简单可靠、空间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减小车载充电装置的体积,提高车载充电装置的功率密度。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导热绝缘件,所述导热绝缘件抵接于所述散热面与所述散热通道之间;所述内壳体部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设有定位件,所述导热绝缘件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定位孔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导热填充件,所述导热填充件填充于所述散热面与所述导热绝缘件的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导热填充件填充于所述内壳体部与所述导热绝缘件的边缘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部包括底壁、顶盖和周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顶盖相对设置,所述周侧壁连接于所述底壁与所述顶盖之间,所述底壁、所述顶盖和所述周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壳体部设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内壳体部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内壳体部包括设于所述底壁上并依次弯折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间隔设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周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周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内侧、第二侧壁的内侧、第三侧壁的内侧以及所述周侧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一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第二侧壁的外侧、第三侧壁的外侧以及所述周侧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二子收容空间,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抵接于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的至少一个压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具有第一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子散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三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二子散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一子散热通道、所述第二子散热通道及所述第三子散热通道形成所述散热通道,所述场效应管的数量为多个,部分的所述场效应管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另一部分的所述场效应管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之间,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子收容空间内并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的ac/dc转换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电路板及交流输入滤波器件,所述第二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及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依次层叠设置,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三电路板及dc/dc转换器件,所述第三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第一子收容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三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dc/dc转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背离所述第一子收容空间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电路板及所述dc/dc转换器件依次排列,所述dc/dc转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三电路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四电路板及直流输出滤波器件,所述第四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所述第四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四电路板及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四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五电路板、交流输入滤波器件及直流输出滤波器件,所述第五电路板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背离所述内壳体部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三侧壁背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设于所述第二子收容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背离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所述交流输入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五电路板,所述直流输出滤波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五电路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动力电池及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所述车载充电装置用于对所述车载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车辆。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电路板及场效应管。壳体包括外壳体部和设于外壳体部之内的内壳体部,内壳体部具有散热通道。第一电路板与内壳体部层叠并间隔设置。场效应管设于内壳体部与第一电路板之间,场效应管包括管体及设于管体的外表面的多个引脚,管体包括相背设置的安装面和散热面,安装面贴装于第一电路板朝向内壳体部的一侧,散热面抵接于散热通道朝向第一电路板的一侧,引脚贴装于第一电路板朝向内壳体部的一侧,并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车辆包括车载动力电池及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车载充电装置为车载动力电池充电。本申请提供的车载充电装置及车辆组装简单,有利于减小体积、提高功率密度。技术研发人员:程静,江宝迪,陈杰,宋安国,吴壬华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欣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18/2505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