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车辆及其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辆及其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33:18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副车架。

背景技术:

1、副车架作为车身与车轮系统的连接单元,承载着底盘传递的力和力矩,同时也起到阻隔震动和噪音的作用,因此在悬架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技术中,副车架一般采用铸造工艺成型,再经过热处理、矫形、以及机加工等工序后制成。然而,铸造成型的副车架在经过热处理后会发生变形,不能很好的进行定位,影响后续矫形及机加工工序,降低了副车架的良率及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及其副车架,所述副车架设置有定位结构,可以为热处理后的装夹过程提供定位作用和支撑作用,有助于提高所述副车架的良率及加工效率。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车架,包括:

3、纵梁,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

4、横梁,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其中,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纵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相互连接构成所述副车架的框架结构;

5、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一面的第一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的第一面的第二定位孔、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的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第一面的朝向相同;

6、第二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一面、所述第二纵梁的第一面、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的多个第一定位凸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二面、所述第二纵梁的第二面、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二面的多个第二定位凸台,且所述多个第一定位凸台和所述多个第二定位凸台一一对应,其中,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第二面的朝向相同,且所述第二面的朝向与所述第一面的朝向相反。

7、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一面,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二横梁的区域,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的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二横梁的区域,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呈三角形分布。

8、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均选自圆形定位孔、腰形定位孔、菱形定位孔中的其中一种。

9、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孔为腰形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均为圆形定位孔。

10、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孔的直径为10mm至15mm;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孔的相对两端的圆弧的半径为5mm至10mm,所述相对两端的圆弧的圆心距为5mm至10mm;和/或,所述第三定位孔的直径为10mm至15mm。

11、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均设有拔模斜度,所述拔模斜度的取值范围为10度至15度。

12、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13、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凸台的直径为10mm至15mm;和/或,所述第二定位凸台的直径为10mm至15mm。

14、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定位孔,且不同的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孔深不同。

15、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定位凸台和所述多个第二定位凸台关于第一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6、一实施例中,所述副车架还包括第三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以及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和/或第二面的至少一个第三定位凸台。

17、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副车架。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所述副车架上设置由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组成的第一定位结构、以及由对应的所述多个第一定位凸台和所述多个第二定位凸台组成的第二定位结构,在所述副车架利用夹具进行装夹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可以和所述夹具中的定位销、支撑定位柱进行相应配合,从而提供较好的定位作用以及支撑作用,使得所述副车架的装夹过程快捷且可靠,有助于提高所述副车架的良率及加工效率。

19、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的第一面,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二横梁的区域,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的第一面靠近所述第二横梁的区域,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呈三角形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均选自圆形定位孔、腰形定位孔、菱形定位孔中的其中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为腰形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均为圆形定位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直径为10mm至15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均设有拔模斜度,所述拔模斜度的取值范围为10度至15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直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台的直径为10mm至15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三定位孔,且不同的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孔深不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定位凸台和所述多个第二定位凸台关于第一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轴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还包括第三定位结构,所述第三定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以及所述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和/或第二面的至少一个第三定位凸台。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车辆及其副车架。副车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纵梁、第一横梁、第二纵梁和第二横梁相互连接构成副车架的框架结构。副车架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包括设于第一纵梁第一面的第一定位孔、设于第二纵梁第一面的第二定位孔以及设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的第三定位孔;第二定位结构包括设于第一纵梁第一面、第二纵梁第一面、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一面的多个第一定位凸台,还包括设于第一纵梁第二面、第二纵梁第二面、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至少之一的第二面的多个第二定位凸台,多个第一定位凸台和多个第二定位凸台一一对应。技术研发人员:王帅,唐建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17技术公布日:2024/6/20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78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