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非机动车,自行车装置制造技术 > 车身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正文

车身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32:43

本申请属于车体结构,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新能源车辆由于其环保性和经济性并存等优点,在各种出行车辆中脱颖而出。这也推动了各大新能源车辆生产厂商需要不断对车辆进行更新和优化,以提升车辆的驾驶需求和用户体验感。

2、而现在消费者对于行车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技术中,车辆在侧碰时对乘客的保护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的新技术方案。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3、门槛和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设置于所述门槛的前端,所述吸能结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门槛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可选地,还包括侧围外板和前围板,所述吸能结构的一端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所述吸能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连接。

5、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为蜂窝状结构。

6、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正六边形通孔,所述正六边形通孔的直径范围为50毫米至60毫米。

7、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门槛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

8、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门槛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且重叠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门槛宽度的60%。

9、可选地,还包括电池包,所述吸能结构位于所述电池包远离乘员舱的一侧。

10、可选地,还包括轮胎,沿车辆的前端至尾端的方向上,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轮胎之间的最小间距在15毫米至20毫米之间。

11、可选地,还包括举升支架,所述举升支架位于车辆的底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举升支架之间的间距范围为60毫米至70毫米。

12、可选地,还包括前门电撑杆安装部,沿车辆的前端至尾端的方向上,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前门电撑杆安装部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0毫米至60毫米。

13、可选地,还包括a柱,所述吸能结构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a柱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吸能结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a柱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4、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a柱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叠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a柱高度的40%,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a柱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叠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a柱宽度的50%。

1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结构。

16、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

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门槛和吸能结构,吸能结构设置于门槛的前端,且吸能结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门槛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能够利用吸能结构减弱和缓冲传递至门槛上的冲击外力,以能够对车身结构的侧部进行防护,能够更好地减弱碰撞时车门或者碰撞物对车内乘员的挤压性。

18、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围外板(5)和前围板(6),所述吸能结构(4)的一端与所述侧围外板(5)连接,所述吸能结构(4)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4)为蜂窝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4)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正六边形通孔,所述正六边形通孔的直径范围为50毫米至60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4)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门槛(10)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门槛(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且重叠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门槛(10)宽度的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包(7),所述吸能结构(4)位于所述电池包(7)远离乘员舱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轮胎(8),沿车辆的前端至尾端的方向上,所述吸能结构(4)与所述轮胎(8)之间的最小间距在15毫米至20毫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举升支架(9),所述举升支架(9)位于车辆的底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吸能结构(4)与所述举升支架(9)之间的间距范围为60毫米至70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门电撑杆安装部,沿车辆的前端至尾端的方向上,所述吸能结构(4)与所述前门电撑杆安装部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0毫米至60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a柱(11),所述吸能结构(4)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a柱(11)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吸能结构(4)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a柱(1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4)与所述a柱(1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叠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a柱(11)高度的40%,所述吸能结构(4)与所述a柱(1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的重叠量大于或者等于所述a柱(11)宽度的50%。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技术总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车身结构包括门槛和吸能结构,吸能结构设置于门槛的前端,且吸能结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门槛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而能够利用吸能结构减弱和缓冲传递至门槛上的冲击外力,以能够对车身结构的侧部进行防护,能够更好地减弱碰撞时车门或者碰撞物对车内乘员的挤压性。技术研发人员:李岩,闫军飞,陈宇升,刘腾涌,谢长春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030技术公布日:2024/6/20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78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