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与汽车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25:55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本发明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前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1、在汽车车身中,前围总成作为分隔前机舱与乘员舱的主体结构,其不仅对车内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作为前机舱与前地板之间的衔接结构,前围结构在汽车碰撞,特别是正碰时,对碰撞力的传递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不过现有的前围结构仍然存在刚度较弱的不足,从而会影响汽车nvh性能,以及碰撞时的安全性能。
2、此外,在车身前部结构中,连接在前围总成前方的前机舱总成,其作为车身前部的骨架结构,是前悬架以及前置动力总成等的承载基础。并且,在汽车发生正碰时,前机舱作为率先与碰撞物体接触的部分,也在碰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前机舱结构,也存在整体结构强度较弱,汽车正碰时碰撞力传递能力不足,而不利于整车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能够提高前围总成的刚度,提升汽车nvh性能,以及碰撞时的安全性能。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前围总成,所述前围总成的底部设有凹口,在整车左右方向上,所述凹口位于所述前围总成的中部,且所述前围总成的底部还设有分设在所述凹口左右两侧的安装空间,以及横置在所述凹口下方的前围下横梁,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两端连接在两侧的所述安装空间中。
4、进一步的,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以及连接在所述前围板前端面上的前端模块安装板;
5、所述凹口位于所述前围板的底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板沿整车前后方向向前鼓出,并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板和所述前围板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6、两侧所述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板下方,并均由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板围构形成,且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板上。
7、进一步的,所述前端模块安装板包括分设在所述凹口左右两侧的侧部板体,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侧部板体之间的中部连接板,且所述中部连接板位于所述凹口上方,各侧所述侧部板体与同侧的a柱相连;
8、两侧所述侧部板体和所述前围板之间均形成有所述腔体,且在两侧所述侧部板体处的所述腔体中分别设有前围加强骨架,所述前围加强骨架连接在所述前围板上,所述前围下横梁的两端与所述前围加强骨架相连。
9、进一步的,所述前围下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且所述前围下横梁包括分设在左右两端的连接块,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连接块之间的横梁体,所述前围下横梁通过所述连接块连接在所述安装空间中;和/或,
10、所述前围下横梁上设有电池包安装点,所述电池包安装点为沿整车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在所述前围下横梁上的多个。
11、进一步的,还包括沿整车前后方向连接在所述前围总成前方的前机舱总成;
12、所述前机舱总成具有前副车架,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与所述前副车架前部连接的副车架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且所述前副车架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的正前方。
13、进一步的,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前围下横梁之间抵接相连,或者,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前围下横梁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14、进一步的,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压铸成型的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呈板状,并具有前横梁、后横梁,以及分设在左右两侧的纵连接板,且两侧所述纵连接板均呈沿指向所述后横梁的方向宽度渐大的三角形。
15、进一步的,两侧所述纵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和所述前横梁之间,以及所述加强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均设有呈“x”型的第二加强筋;和/或,
16、沿指向所述后横梁的方向,两侧所述纵连接板靠近车内一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且两侧所述纵连接板上均设有多个纵连接板减重孔,两侧的所述纵连接板减重孔中均有至少部分为与同侧所述纵连接板靠近车内一侧的边缘平行的长条孔。
17、进一步的,所述前机舱总成还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侧所述前减震塔前部的前机舱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
18、两侧所述前减震塔的底部与所述前副车架连接,且两侧所述前减震塔的后部连接在所述前围总成上。
19、进一步的,各侧所述前减震塔均包括压铸成型的减震塔本体,所述减震塔本体呈向上拱出的拱形,并具有前支腿、后座体,以及连接所述前支腿和所述后座体之间的上连接部;
20、所述前支腿的前部连接所述前机舱纵梁,所述前支腿和所述后座体的底部均与所述前副车架连接,且所述后座体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有前减震器安装座,所述后座体的后部与所述前围总成相连。
21、进一步的,由所述前支腿的顶部至底部,所述前支腿逐渐向汽车前方倾斜,且两侧所述前支腿之间连接有前机舱横梁;和/或,
22、所述后座体朝向车内的一侧设有向后倾斜延伸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减震塔本体一体压铸成型,且所述支撑板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总成相连。
23、进一步的,所述后座体的后部设有向后延伸的搭接板,以及与所述搭接板的顶部相连的搭接臂,所述搭接板和所述搭接臂上设有搭接在所述前围总成上的搭接面;
24、所述前围总成的朝向车内的一侧设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围加强件,各侧所述前围加强件与同侧所述搭接臂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
2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26、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在前围总成底部设置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安装空间,并通过两侧的安装空间设置前围下横梁,由此可使前围下横梁与具有凹口的前围总成整体形成环形框架式结构,从而能够借助前围下横梁的结构强度,以及利用环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前围部位的整体刚度,并可利用前围结构刚度的增加,减少振动噪声向乘员舱的传递,提升汽车nvh性能,以及利于来自前机舱处的碰撞力向后方前地板总成部位传递,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能。
27、此外,通过设置前端模块安装板,并使得前端模块安装板和前围板之间围构形成腔体,能够进一步增加前围位置的整体刚度,同时,安装空间由前端模块安装板和前围板围构形成,可便于成型安装空间,前围下横梁连接在前端模块安装板上,也便于前围下横梁在前围总成中的连接设置。在侧部板体处的腔体内设置前围加强骨架,可更好地提升前围总成的刚度,且使得前围下横梁与前围加强骨架相连,能够增加前围下横梁连接的可靠性。侧部板体与a柱相连,也有助于碰撞力向a柱位置传递,以利用a柱更好地向后传递分散。
28、前围下横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可利用挤压铝型材的特点,便于前围下横梁的制备,利于前围下横梁的轻量化,同时也能够保证前围下横梁的结构强度。前围下横梁上设置电池包安装点,能够便于电池包在车身底部的安装,提高电池包在车身中设置的稳定性。使得前机舱中的前副车架位于前围下横梁的正前方,有利于前副车架处的碰撞力向前围下横梁传递,以通过前围下横梁向后方传递分散,而提高碰撞力的传递效果。前副车架与前围下横梁抵接,有助于碰撞力传递的连贯性,前副车架与前围下横梁之间设置预设间隙,则能够在前副车架和前围下横梁之间形成缓冲空间,避免在较小碰撞时碰撞力传递至前围下横梁,影响后方的电池包。
29、其次,前副车架压铸成型,可利用压铸成型工艺的特点,便于前副车架的制备,能够降低制备成本,同时也能够利用压铸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有助于提升车身前部的扭转刚度。使得两侧纵连接板呈沿指向后横梁的方向宽度渐大的三角形,一方面能够利用三角形结构强度大特点,进一步提高前副车架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纵连接板的宽度渐大,使得纵连接板具备逐级吸能能力,如此能够提升纵连接板的吸能效果,有助于提高前副车架对碰撞力的承受能力,提升整车碰撞安全。
30、加强横梁的设置,以及在加强横梁与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均设置第二加强筋,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提升车身前部扭转刚度。两侧纵连接板靠近车内一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渐小设置,有助于将碰撞力向车身中部引导,以充分利用后方的中通道等进行碰撞力传递分散。纵连接板上的减重孔的设置,可利于纵连接板的轻量化,使得至少部分减重孔为与同侧纵连接板靠近车内一侧的边缘平行的长条孔,也能够在实现减重的同时,保证纵连接板传力的连贯性,保证纵连接板的碰撞力传递性能。
31、另外,通过前减震塔与前围总成的连接,可配合前副车架,在前机舱处形成上下两层传力通道,能够提高正碰碰撞力的传递效果。使得减震塔本体压铸成型,能够利用压铸成型工艺的特点,便于前减震塔的制备,降低制备成本,并且也能够利用压铸结构以及拱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保证前减震塔的结构强度,提升整车前部的扭转刚度。减震塔本体由前支腿、后座体以及上连接部组成,可利于实现减震塔本体的拱形结构,前支腿与后座体的底部均与前副车架连接,能够保证前减震塔和前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前支腿倾斜设置,有助于提升减震塔本体的强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前减震塔应对汽车正碰的能力。
32、前减震器安装座可拆卸连接,可通过变更不同的前减震器安装座满足不同车型的设计需求,有助于实现减震塔本体的平台化通用,而能够降低设计及制造成本。通过设置向后倾斜延伸,并与前围连接的支撑板,能够使得汽车正碰碰撞力向整车内侧分散,提高碰撞力的分散传递效果,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支撑板与减震塔本体一体压铸成型,也便于支撑板的制备,同时也能够保证支撑板和减震塔本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搭接板和搭接臂的设置,并使得两者通过搭接面搭接在前围上,能够增加与前围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汽车碰撞受力在前围处的分散,可提高碰撞安全性。在前围朝向乘员舱一侧设置与各侧搭接臂衔接设置的前围加强件,不仅能够提高前围总成的刚度,也有助于碰撞力向a柱位置传递,提升碰撞力传递效果。
33、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34、本发明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增加前围部位的整体刚度,并且可利用前围结构刚度的增加,减少振动噪声向乘员舱的传递,提升汽车nvh性能,以及利于来自前机舱处的碰撞力向后方前地板总成部位传递,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755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