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车架以及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7:55:08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减震车架以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1、传统脚踏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作为自行车的两个主要类别,因其骑乘便捷、绿色环保、节能以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以及城市交通压力的不断增加,电动自行车的受欢迎程度已不再局限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是逐渐扩展到各类生活环境中,受到更广泛人群的青睐。
2、车架作为电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着电动车驾驶体验的多个方面,包括安全性、舒适性、支撑性和美观度。典型的电动车车架结构包括前车架和后下叉架。前车架作为车架的主体部分,承担着安装前叉架、前轮和鞍座等组件的功能。而后下叉架则主要用于安装后轮等组件。在传统的车架结构中,后部的减震结构通常通过在后下叉架与前车架之间设置减震部件来实现。
3、然而,尽管这种传统的车架结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的使用需求,但其减震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进一步优化改善的空间。在面对不平坦的路面或颠簸的行驶环境时,传统减震部件的设计难以提供足够的减震效果,导致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感受到明显的颠簸和振动。
4、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动车驾乘舒适性的提高要求,亟须对车架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解决传统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驾乘舒适性方面存在的减震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的减震车架以及自行车。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减震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下叉架,所述后下叉架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包括:后支架、第一减震部件和第二减振部件;所述后支架的前部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所述后支架设于所述后下叉架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后下叉架与所述前车架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下叉架与所述后支架;所述第二减振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后支架与所述前车架。
3、本新型提出的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车架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4、双级减震设计:该车架采用双级减震设计,即通过在前车架与后下叉架之间安装两个减震部件和后支架,形成了一级减震组件和二级减震组件。这种层级结构使得车架能够逐级对后车轮所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有效减缓震动传递到骑手的程度。
5、协同作用:第一减震部件与后支架形成对车架的一级减震组件,后支架与前车架之间的第二减震部件则构成二级减震。这两个减震组件协同作用,可以更全面地吸收和分散来自不平路面的震动,提高整车的减震效果。
6、舒适性提升:通过逐级减震的设计,该车架有效改善了车辆骑乘的舒适性。在行驶过程中,当车辆经过凸起或凹坑时,减震部件能够首先提供一级减震效果,后支架的活动性使得二级减震部件更及时介入,协同减震作用,减轻了骑手感受到的颠簸和振动。
7、综上所述,本车架结构通过巧妙的双级减震设计和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骑行舒适性,使得在不同路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应对震动,为骑手提供更为愉悦的骑行体验。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后下叉架铰接,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减振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二减振部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前车架;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前车架通过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与第三铰接点之间。当车辆遇到凸起或者凹坑时,首先能够通过第一减震部件第一时间为前车架提供减震,在后第一减震部件压缩或者复位伸长一定量后,第二减震部件发挥作用,振动过程中,后支架以第三铰接点作为支点,第一铰接点的与之形成的力臂大于第二铰接点与之形成的力臂,第一减震部件可有效吸收后轮的大幅度振动,实现一级减震,而第二减震部件可有效对后支架所产生的细碎振动加以缓冲吸收,避免其传递至前车架的鞍座,有效提高和改善骑乘的舒适性。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后下叉架的前端与所述前车架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四铰接点,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下方。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前车架包括用于安装鞍座的鞍座立管,所述第二减振部件与所述鞍座立管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点;后支架的前端与所述鞍座立管连接于第三铰接点;所述后下叉架的前端与所述鞍座立管连接于第四铰接点。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后支架包括铰接部,所述铰接部形成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之间的凹形构造,所述第二减振部件位于所述凹形构造的凹形空间中。本结构设计可以令前车架的后方的结构更加紧凑,不仅车架整体结构美观、稳定,且有利于车辆的小型化设计。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后支架的后部设有向第一铰接点后方延伸形成的承托部。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部件和第三减振部件为弹簧减震器,所述后下叉架、后支架为中间形成后轮安装空间的左右对称构造,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第三减振部件左右安装于后轮安装空间的两侧。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承托部是位于所述后轮安装空间上方的支撑座。
15、一种自行车,所述自行车装配有上述的减震车架。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自行车是设有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控制系统的电动自行车。
技术特征:1.一种减震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下叉架,所述后下叉架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支架,所述后支架的前部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所述后支架设于所述后下叉架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后下叉架与所述前车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后下叉架铰接,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减振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后支架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二减振部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前车架;所述后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前车架通过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与第三铰接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叉架的前端与所述前车架铰接且此铰接点为第四铰接点,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包括用于安装鞍座的鞍座立管,所述第二减振部件与所述鞍座立管连接于所述第二铰接点;后支架的前端与所述鞍座立管连接于第三铰接点;所述后下叉架的前端与所述鞍座立管连接于第四铰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包括铰接部,所述铰接部形成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三铰接点之间的凹形构造,所述第二减振部件位于所述凹形构造的凹形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的后部设有向第一铰接点后方延伸形成的承托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部件和第三减振部件为弹簧减震器,所述后下叉架、后支架为中间形成后轮安装空间的左右对称构造,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第三减振部件左右安装于后轮安装空间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是位于所述后轮安装空间上方的支撑座。
9.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装配有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减震车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是设有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控制系统的电动自行车。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车架以及自行车,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减震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下叉架,所述后下叉架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包括:后支架、第一减震部件和第二减振部件;所述后支架的前部通过销轴安装于所述前车架,所述后支架设于所述后下叉架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后下叉架与所述前车架之间;所述第一减震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后下叉架与所述后支架;所述第二减振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后支架与所述前车架。本车架创新地采用双级减震设计,通过一级减震组件和二级减震组件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骑行舒适性,有效吸收和分散来自不平路面的震动,为骑手提供更为愉悦的骑行体验。技术研发人员:王鑫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际力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01技术公布日:2024/7/4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94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